張起大嘴咬下去
恩真好吃,慢慢的一口冬瓜
看見臺灣 你所知道的臺灣 不知道的臺灣
黑鳳梨 喜歡你
對於Joy而言,大愛的就是微熱山丘啊。甜上加一點甜,酸上還要來一點酸。午休過後,一塊微熱山丘再來杯熱茶,別提有多愜意了。咬上一口,完全可以咬到鳳梨的纖維。名字喜歡,一聽到「SunnyHills」就能感覺到滿滿的都是陽光。包裝上騎著單車的小人覺得很有朝氣,後面跟著一隻同樣快樂的小狗!反正就是會讓人心情變好啦。
當然,對於臺灣的其他鳳梨酥也是很有愛的。「鳳梨」的閩南話發音是「旺來」,象徵子孫旺旺來、吉利興旺的意思。因此,被寄予寓意的鳳梨酥,被那麼多人當做伴手禮自然沒什麼奇怪的咯。
■ ■ ■
臺灣第一塊鳳梨酥是從哪裡誕生?這個問題已經不可考。有文史學者說是三國時代,也有一說是日治時代;至於業者之間,則有臺中老店一福堂、基隆知名的李鵠餅店等多家業者,宣稱自己就是原創者,但這些都僅是坊間的說法,卻是很難確認的。
鳳梨原產於南美洲,16世紀才傳至印度、馬來西亞、中國、菲律賓,後傳至臺灣,臺灣鳳梨酥產業真正發展始於日治時代。眾所周知,1970年代,臺灣是全球第二大鳳梨出口國;後來外銷量萎縮,大量鳳梨滯銷,才開始有從業者將鳳梨加工作為餡料。
不過,由於當時鳳梨酥的纖維較粗、酸度太高,整體口感不佳,80年代開始有糕餅師傅加入奶油、冬瓜絲軟化,成為應地方廟宇慶典活動而生的「鳳梨餅」。之後,由於口感甜蜜,廣
受喜愛,才開始被喜餅從業者拿來應用,外形則慢慢從大型改良為小巧。
至於從何時開始,烘焙師傅把「鳳梨餅」變成「鳳梨酥」,外皮由原來口感較硬的餅皮,成為西點式的酥皮,分量再改為更小型點心,已經不可考。
■ ■ ■
臺灣是如何颳起鳳梨旋風的
你聽說過這個故事嗎?臺灣颳起的鳳梨酥旋風與幾年前的一場比賽密切相關。2006年,臺北市糕餅同業公會舉辦了第一屆鳳梨酥文化節,意外敲響了鳳梨酥熱潮的第一聲響。當時的理事長廖本蒼回憶說,活動籌備時,公會原本有好幾種產品選擇,有茶葉口味的糕餅、山茶餅、櫻花餅等多種選項,這些產品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是臺灣本地產的農作物」。
但最後由「鳳梨酥」雀屏中選,其實雜音不小,反對的人認為鳳梨酥太平常,幾乎每一家麵包店都做得出來;但如今回頭來看,或許也因為每位麵包師傅都做得出來,因此才更容易推廣。
第一屆鳳梨酥文化節的冠軍由佳德糕餅的鳳梨酥獲得,從此一舉打響知名度。也讓鳳梨酥開始被外界認定為是臺北市土產的伴手禮代表,甚至引來臺中市等其他縣市的不平,可見這個活動有多成功。
■ ■ ■
為什麼鳳梨酥吃不到鳳梨?
吃鳳梨酥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喂,這哪裡是鳳梨酥,都吃不到鳳梨嘛。在此之前,Joy也抱怨了不下十次了,哈哈。其實,市場上買的有的叫鳳梨酥,有的叫土鳳梨酥,這兩種您分得清嗎?
一般我們吃到的鳳梨酥的餡,幾乎是冬瓜製作的,真正鳳梨的含量,不到冬瓜的5%。這種鳳梨酥就被稱為鳳梨酥!由於它較甜膩,口感比較軟,可能比較適合老人家吃。
土鳳梨酥標榜的是餡料100%由臺灣土鳳梨製成,纖維看得到吃得到,沒有假甜之感。臺中的日出集團成為首家推出土鳳梨酥的業者。08年,微熱山丘更是一炮而紅。
說到創新鳳梨酥,那也是很多的。比如,臺南的鐵金剛鳳梨酥,以改良傳統中式早餐燒餅的外形,推出了燒餅鳳梨酥。而且好幾家都推出了蔓越莓鳳梨酥和藍莓鳳梨酥各種口味的鳳梨酥咯。
■ ■ ■
臺灣的鳳梨酥產業
接著,就以幾張圖來感受一下臺灣鳳梨酥這個產業吧。
值得一提的是,土鳳梨酥的廣受歡迎,帶動了臺灣南投、彰化,以及屏東一帶土鳳梨的大量種植。讓大片休耕農田復活,全臺有上千頃的荒地成了土鳳梨田,數百名農民相繼投入栽種行列。而且,一項鳳梨酵素的興起也源於此。
■ ■ ■
鳳梨酥背後的故事
微熱山丘
品牌的創始人許銘仁的弟弟和堂弟是南投八卦山上的茶農,除了種植烏龍茶葉也種土鳳梨。有年烏龍茶葉產量過多,導致茶價被批發商壓得很低,幾乎是蝕本的價錢,同時土鳳梨也賣不出去。原本是電子公司老闆的許銘仁,請一個設計師來為他們出謀劃策,當設計師看了他們三合院旁滿田賣不出去的土鳳梨,給他們指點迷津,點出另一條生機:為何不做鳳梨酥?
雖然鳳梨酥是臺灣的土產,但許銘仁一直覺得自己從未吃過真正的鳳梨酥,因為餡料中鳳梨的比例很低。於是就有了微熱山丘的誕生。
微熱山丘的誕生不只是幫助了家人,鳳梨量的需求也拯救了八卦山的農業。不得不提的是,微熱山丘和農民的合作方式,叫做【契作】,也就是,農民們只管種,微熱山丘只管收,價格也不會隨市場波動,而且遠遠高於市場價格。
佳德
「要領導師傅,我不比他們更投入怎麼行?「如今已經六十幾歲的佳德糕餅老闆陳堂彭依然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並親自站在第一線。
陳堂彭十三歲因為家貧,離家百裡吃苦學藝。在烘焙行業裡,被燙傷無數次,終於出師。二十六歲那年,陳堂彭省吃儉用自己創業,在臺北開設了佳德糕餅店。在這期間,卻又屢次眼水,又遇到SARS疫情,營收直落。在第一屆臺北鳳梨酥文化節時,陳堂彭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情參賽,卻又得到命運的饋贈,獲得了第一名,那年他已經無十四歲了。
佳德雖然是一家傳統老店,購買人群絡繹不絕,但卻沒有其他分店,當日做當日賣。佳德的奇蹟,也許正是來自陳堂彭扎紮實實的精神:只要看到一點點微小的機會,就會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RJ
國外媒體形容RJ的時候喜歡用這樣一句話:「如果要去追女孩子,那麼兩樣東西是必備的:第一是和人一樣高的泰迪熊,第二就是RJ的蛋糕。」可是,管它是不是追求利器, 對於RJ鳳梨酥就是想吃,啊啊啊啊。
看過《食品的良心》中對RJ創始人郭榮錦的介紹後,更是對他很有好感。郭榮錦曾經為了尋找鳳梨走遍了半個南中國:兩廣福建還有海南,從生長環境到採摘時的成熟度層層把控。最後他選擇了廣東湛江,因為這個地方菠蘿種最早是從巴西過來的,纖維含量很高,口感略酸,但是做成鳳梨酥反而會比較有嚼勁。2012年,郭榮錦榮獲了臺北鳳梨酥大賽金獎,而他的初衷只是希望聽到大家誇讚RJ的鳳梨酥好吃,不僅僅是臺灣名小吃。
維格餅家
維格餅家搭上的是中國大陸觀光客的順風車。董事長孫國華將利潤與旅行社業者共同分享,而旅行社業者也把觀光客送到維格的門市採購。為了吸引觀光客,維格還開設了鳳梨酥觀光工廠。
看一張臺灣特色的鳳梨酥的圖吧,那個價格倒完全是可以略過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那些很知名的鳳梨酥以外,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店,例如臺中的俊美、高雄的不二家等,也都各有各的粉絲。所以鳳梨酥在臺灣真的是遍地開花了。
■ ■ ■
鳳梨和菠蘿,真的不是一個東西
鳳梨和菠蘿傻傻分不清,這樣的困惑大家都有吧。一張圖從此解決你的困惑。
很多地方都有鳳梨,可是臺灣的鳳梨做成的鳳梨酥卻成為了臺灣的一張獨特名片,這與臺灣自身的氣候有很大關係。
獨家策劃,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公眾號「看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