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是一道集山珍海味精華的著名閩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謂是極品珍饌的代名詞。烹製佛跳牆的食材包括魚翅、乾貝、鮑魚、海參、豬蹄筋、冬筍等三十多種,用整雞、整鴨煨湯,經過二十多道製作工序,從初步加工到烹飪成功通常要耗費幾天時間。在這道名菜當中,魚翅、鮑魚和海參顯然是主要食材,而魚翅則是其中最名貴的。
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2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
周蓮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 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製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
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這道菜有啥特別之處呢 ?由於「佛跳牆」是把幾十種原料煨於一壇,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鬱葷香,又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同時營養價值極高,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等功效。
上席時如配以蓑衣蘿蔔(白蘿蔔切 成的絲)一碟、油芥辣一碟、火腿拌豆芽心一碟、冬菇炒豆苗一碟,再用銀絲卷、芝麻燒餅佐食,更是妙不可言,其味無窮。
中華美食的繼承
佛跳牆,知道的人不多,但說起東北亂燉,確是家喻戶曉。誠然,兩者做法都是相通的,都是把很多珍貴的食材放到一個鍋裡蒸煮,讓那些鮮美的味道充分混合,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
一百多年過去了,經過幾代名廚的改進,佛跳牆多次做為國宴的主菜,接待國內外貴賓。1984年美國總統裡根訪華時,佛跳牆被列為招待宴會的主菜,當時做這道菜的動用的特級廚師就有7位,做出來後軟嫩柔潤、鮮香濃鬱,成功獲得了裡根總統的讚許。從此,佛跳牆經常「跳」上國宴菜單,但通常只在比較重要的招待宴會上才會出現,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的招待晚宴。據毛澤東的專職廚師長、中南海總廚程汝明先生回憶,美國總統布希和裡根都鍾愛「佛跳牆」,當年後廚做這道菜至少得在火上熬上三天三夜,現在有了電氣化的烹飪器皿和新式的流程管理辦法,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精工細作的態度卻依然沒變。
說到佛跳牆,我相信每個人都熟悉它。這道來自福建的名菜曾多次在國宴上受到各國領導人和貴賓的喜愛。它用大量珍貴的原料精心製作而成。
佛跳牆的原名是「福壽全」,始於清初。其名出自「壇起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在古代,佛跳牆是王尊貴族室的獨家菜。不僅外相精美,而且用料也相當豪華。它主要是基於稀有的海鮮和野味製成的,不是普通人可以吃得起的東西。正宗的佛跳牆有多豪華?看完之後,我不禁感嘆: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佛跳牆所用的材料特別有講究,所用的材料非常稀有且價格昂貴,而且不是市場上的普通材料。不僅鮑魚,海參,魚翅,扇貝,魚唇,花膠等海鮮,還有山頂蘑菇,新鮮的竹笙和銀耳,然後是老母雞,豬肉,小羊肘,火腿,蹄筋,鵪鶉蛋,冬瓜等放入鍋中,加入高湯和紹興老酒,然後慢慢煮。
根據個人喜好,可以有十種甚至數百種食材,天上美味說的就是它。每種食物都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混合時是一大補品,具有增強免疫力,美容和延緩衰老的作用。
地道的佛跳牆需要非常嚴格的篩選材料,質量和新鮮度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鮑魚必須是九頭鮑魚,幾乎每種食材都選自最佳產地。
除了難以找到的材料之外,製作過程也很複雜。為了使所有昂貴食材的味道達到極致,烹飪過程特別耗時且費力。成分很多。自然每種成分都需要分別處理,燉,炸,醃製和浸泡。加工完每種成分後,將其包裹在荷葉上以防止香氣散失。在古代,一群廚師為這道菜做準備。從準備食材到最終食用至少花了10天。
佛跳牆的湯尤為重要。為了確保菜餚的鮮味,將湯底與豬腳骨頭,雞骨頭,乾貝,鴨骨頭一起煮10小時。金色吸收了骨骼的精華。然後加入最上等的食材,慢燉,然後等待一鍋美味的佛陀跳牆。無論是製成餐具,還是使用各種食品配料,調味品,都使用最高檔的材料。
佛陀跳牆的味道是其他菜餚無法比擬的。濃湯伴隨著肉的香氣和海鮮的鮮味。成分的風味相互融合和升華,同時保持自己的特色,吃了唇齒香精,帶來了味蕾的頂級享受。
但是,現在市場上的許多佛跳牆都是精簡版。湯由排骨,雞骨頭熬製而成。添加肉,海鮮,蘑菇等食材在肉湯中慢慢煮熟,在家裡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