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進「線上+線下」普惠金融發展 降低數字鴻溝不利影響

2020-12-25 中國電子銀行網

隨著普惠金融政策的持續推廣,金融服務的使用程度穩步加深、可得性持續改善、質量不斷提升。

為監測評估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人民銀行按照普惠金融指標體系及相關填報制度,組織開展了2019年普惠金融指標填報與分析,並於10月15日正式發布了《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

調查顯示,2019年,電子支付普及率繼續提升,超八成成年人使用電子支付,城鄉差距有所縮小;活躍使用帳戶擁有率有所上升,農村地區擁有活躍使用帳戶的成年人比例為83.37%,比上年同期高1.12個百分點;近一半成年人購買過理財產品,城鄉差異仍較為明顯;金融消費者投訴接收量快速增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制度和機制建設不斷深化。

此外,報告還提出了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建議。如,協調推進「線上+線下」普惠金融業務發展,降低數字鴻溝的不利影響;精準有效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宣傳,持續提高國民金融素養等。

電子支付使用普及率持續提升,城鄉差距有所縮小

數據顯示,全國有89.90%的成年人擁有活躍使用帳戶,比上年同期高1.26個百分點,農村地區擁有活躍使用帳戶的成年人比例為83.37%,比上年同期高1.12個百分點,活躍使用帳戶擁有率有所上升。

同時,行動支付業務繼續快速增長,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呈現筆數多、筆均金額小的特點。截至2019年末,農村地區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開通數累計8.16億戶和7.12億戶,同比分別增長21.87%和16.37%。其中,農村地區發生行動支付100.58億筆,網上支付126.60億筆,同比分別增長7.15%、24.02%。

不過,全國每萬人擁有的ATM和POS機具數有所下降。截至2019年末,全國共有ATM機具109.77萬臺,聯網POS機具3089.28萬臺,平均每萬人擁有ATM機具7.84臺,平均每萬人擁有POS機具220.65臺,同比分別減少1.51%和9.84%。農村地區POS機具692.62萬臺,ATM機具37.53萬臺,同比分別減少3.21%和1.36%。

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助農取款服務點村級行政區覆蓋率繼續提升,邊遠地區金融服務可得性不斷改善,數字渠道在增強可得性方面愈加重要。從實際調查的數據來看,電子支付使用普及率持續提升,城鄉差距有所縮小。全國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85.37%,比上年高2.98個百分點;農村地區使用電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為76.21%,比上年高4.06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協調推進「線上+線下」普惠金融業務發展,降低數字鴻溝的不利影響。數字普惠金融在提供新的金融服務渠道的同時,對物理服務點、傳統機具等線下服務渠道形成衝擊,一定程度上帶來數字鴻溝和數字排斥問題。為此,報告提出了兩點建議:1、引導金融機構對物理網點及機具進行合理布局,穩妥推進線下網點智能化改造;2、指導金融機構優化服務流程,協調推進線上、線下服務,對於依賴傳統金融服務的老年人等群體,適度推廣使用數字金融工具,在保持傳統服務功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選擇的同時,設計推廣更人性化、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規範。

近一半成年人購買過理財產品,城鄉差異仍較為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購買過投資理財產品的成年人比例小幅增加,城鄉差距仍較為明顯。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有48.76%的成年人購買過投資理財產品,比上年同期高0.95個百分點;農村地區該比例為36.78%,比上年同期高0.67個百分點。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購買過投資理財產品的成年人比例相對較高。

據了解,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積極開展國債宣傳進農村、進校園等活動,試點開展儲蓄國債(憑證式)異地通兌業務,並在襄陽市中心支庫試點建立「鄉鎮國庫惠民服務示範站」,推動打通國庫服務農村的「最後一公裡」,引導農村居民了解和投資國債。

與此同時,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制度和機制建設不斷深化,金融消費者長遠和根本利益得到更多關注,國民金融素養穩步提升。數據顯示,2019年,人民銀行各級分支機構共接收金融消費者投訴63130筆,同比增長86.64%。從投訴領域看,金融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支付結算管理(佔33.15%)、銀行卡(佔27.35%)、貸款(佔5.84%)、徵信管理(佔4.27%)、儲蓄(佔3.32%)、人民幣管理(佔2.04%)、個人金融信息(佔1.87%)、電子銀行(佔1.59%)等業務領域。

報告指出,部分消費者對較為複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了解較少,家庭財務規劃、應急支出管理等還較為欠缺,特別是農村居民、老年群體的金融素養較為薄弱。建議進一步提升金融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消費者知曉最新金融政策,選好用好金融產品,樹立「買者自負」的風險責任意識,提高家庭收支管理能力,切實守好自己的錢袋子。同時,持續做好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科學評估金融教育成效,完善金融教育體系。

責任編輯:方傑

相關焦點

  • 「紅利」OR「鴻溝」?——商業銀行數字普惠金融緩貧研究
    供給不足,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而在服務對象選擇上的「精英俘獲」現象,將貧困農戶排斥在服務體系之外[4];即便供給充足,需求方可能因自身不利因素,往往對金融資源的有效需求不足、利用效率偏低,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的減貧效果[5];三是互金企業的問題。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在數字普惠金融上一直走在前列,也正是互金企業的探索和實踐,定義和塑造了數字普惠金融。
  • 央行餘文建:從供需兩側著力彌合「數字鴻溝」問題
    餘文建表示,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夥伴認為數位化會給金融消費者帶來市場驅動型風險、監管驅動型風險、消費者驅動型風險和技術驅動型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會對一部分消費者帶來歧視,帶來數字鴻溝的問題,損害消費者對金融系統和金融創新的信任,產生過度負債等不良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健全的數據保護機制以及提升消費者數字金融素養對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 問道普惠金融:數字普惠成主流 多部門推進求合力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第一個普惠金融發展五年規劃收官之年。在近日舉行的「數普惠 新金融——第三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圍繞第一個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實施階段的成績和經驗,多位業內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推進下,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長足進步,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
  • 央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
    人民銀行繼續深入推進金融消費者教育和金融知識普及,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網信辦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教育方式;繼續推進金融知識進課堂,組織編寫初中生金融知識普及讀本;組織開展第二次全國性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
  • 一文讀懂央行數字貨幣:究竟是什麼?有何影響?
    繼4月10日央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指出,央行數字貨幣正按照原定計劃有序推進後,4月16日,央行辦公廳課題研究小組在《中國金融》雜誌署名文章中再次表態,將建立金融科技規範發展制度體系,推進我國DCEP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監管頻頻表態之外的另一面,大眾更是對此表現出熱切關注。「央行數字貨幣來了!」「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數字貨幣應用落地!」近兩日,關於數字貨幣的消息,時刻挑動著業內的神經。
  • 渤海銀行:科技驅動線上線下融合 打造精益化普惠金融模式
    「特別是在這一次全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衝擊的疫情環境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接觸、不間斷、高效率的數字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穩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至19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普惠金融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腳踏實地的金融機構。
  • 寧波分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
    近年來,工行寧波市分行通過實施客戶服務全流程的線上化、訂單化改造,構建起了線上便捷辦理、流程無縫銜接、信息實時交互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模式,力求將「最多跑一次」變為「一次都不跑」。目前,工行寧波分行已推出借記卡換卡不換號、歷史明細、上門收款、個人資信證明寄送、對公電子詢證函等一系列個人及對公業務場景,通過業務全流程的訂單化管理,加大無接觸服務供給,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讓客戶「一次都不用跑」。同時,該行還推出個人客戶經理「雲工作室」,運用數位化金融打造的全線上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零距離」在線金融服務。
  • 渤海銀行:科技驅動線上線下融合 打造精益化普惠金融模式
    「特別是在這一次全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衝擊的疫情環境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接觸、不間斷、高效率的數字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穩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至19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普惠金融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腳踏實地的金融機構。
  • 「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數字普惠金融與小微企業成長
    例如,行動支付使得貨幣電子化,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同時普及了金融服務,同時也促生了電子商務、線上線下結合(O2O)等眾多新的創業機會[7,17];P2P網絡借貸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聯結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大大縮小線下的搜尋和匹配成本[17];網絡眾籌模式則可以將創業項目在線上向投資人發布,從而快速廣泛地獲得資金支持[43];電商供應鏈金融則通過企業經營產生的數據,彌補了中小企業信用不足的問題,提高了它們獲得貸款的可能
  • ...人跨過「數字鴻溝」?央行:嚴懲拒收現金主體、打造智能金融APP
    嚴肅懲治拒收現金主體疫情期間「掃碼出行」「網上預約」「線上購物」等依賴智能設備的生活方式,嚴重影響著老年群體日常生活,近日因「數字鴻溝」引發的老年人生活問題頻繁成為焦點話題。通過暗訪、巡察等方式開展摸底調查,建立違法主體名錄庫,進行重點跟蹤,對涉及公共服務、民生及公眾關注度比較高、影響範圍比較大的一些拒收現金主體,將依法依規予以嚴肅懲治。三是在公眾宣傳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在不同場景下的現金收付要求,曝光一些典型案例,強化正面引導和警示教育。
  • 踐行普惠理念 專注服務升級——中信銀行搭建線上線下特色金融服務...
    作為一家具有公眾影響力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銀行始終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致力於通過產品服務升級,提升金融服務大眾的品質和效率,面向用戶提供滿足多樣化需求、普惠大眾的金融服務。近年來,我行從市場需求出發,運用網際網路創新思維,線上線下渠道雙管齊下,不斷實現產品與服務的迭代升級,特色金融服務亮點頻現,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普惠金融理念,助力打造首都金融服務特色品牌。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這些重要論述為下一步依託科技推動我國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發展普惠金融」至今,在經濟新常態大環境之下,我國發展經濟必然要求減少城鄉收入差距,而普惠金融的內在特徵就是給予儘可能多的社會弱勢群體便捷且公平的金融服務,其首要目的即是降低各階層的收入差距。
  • 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
    站在2020年的高度上展望2021年,我們發現,金融科技發展逐漸由雙穩階段向集聚階段過渡;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更加精準;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深度融合;新基建推進金融科技B端服務,加速智慧社會建設;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逐步擴展;金融機構全流程數位化轉型力度加強;區塊鏈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金融科技監管更加全面、系統;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相互賦能效應凸顯;數據隱私保護逐漸規範
  • 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
    人民銀行繼續深入推進金融消費者教育和金融知識普及,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網信辦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教育方式;繼續推進金融知識進課堂,組織編寫初中生金融知識普及讀本;組織開展第二次全國性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
  • 央行論文解析:應對數字鴻溝,預防技術失靈
    現金和非現金支付有機共存可以使社會總交易費用更低,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互補關係,而非替代關係。由於「數字鴻溝」的存在,過度「去現金化」會引發新的金融排斥,偏離普惠金融的初衷。現金可以保障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信息安全權和財產安全權等基本權利。行為經濟學和金融脆弱性等理論也支持保留現金。
  • 2020北京金融論壇,看數字金融如何爭渡未來
    」近一年來,金融領域加速推進數位化變革,助推數字金融異軍突起,行動支付、大科技信貸以及央行數字貨幣等業務持續走在了國際創新的前列。數字金融的爆發,離不開數位技術的助力,這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不少可解決的方案。需關注的是,數字金融也可能引發新的風險,這些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金融與社會的穩定。
  • 建行邢臺分行多措並舉推進普惠金融再上新臺階
    徐少輝攝河北新聞網訊(劉向燔、張衛民)建行邢臺分行發揮自身優勢,拓展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針對傳統模式下較難惠及的客戶,多舉措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落實落地。截至8月末,該行普惠金融貸款較年初新增1.8億元,餘額達13.3億元。
  • 央行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超八成成年人使用電子支付 人均...
    財聯社(上海,記者孫詩宇)訊,10月15日,央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總體而言,2019年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指標取得金融服務使用程度穩步加深、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改善和金融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的特點。
  • 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人民銀行繼續深入推進金融消費者教育和金融知識普及,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網信辦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教育方式;繼續推進金融知識進課堂,組織編寫初中生金融知識普及讀本;組織開展第二次全國性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
  • 央行論文解析:應對數字鴻溝,預防技術失靈
    現金和非現金支付有機共存可以使社會總交易費用更低,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互補關係,而非替代關係。由於「數字鴻溝」的存在,過度「去現金化」會引發新的金融排斥,偏離普惠金融的初衷。現金可以保障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信息安全權和財產安全權等基本權利。行為經濟學和金融脆弱性等理論也支持保留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