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信公眾號輸入「藍眼淚」,每日更新實況
福建平潭,作為中國的美麗海島之一,每年的春末開始到入秋,海岸線上時時泛著藍色螢光。這藍色的夜光主要由兩種生物產生,一種是夜光藻,另一種則是海螢。據影像君長期觀察,它們出現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季節,其次是水/沙灘環境適宜其生存。隨著今年平潭「藍眼淚」熱潮的席捲,海螢「藍眼淚」的面紗也在顯微鏡下被揭開了!
↑圖:2019平潭海螢「藍眼淚」 Leo 攝
研究海洋生物的專家曾千慧博士就「活捉」了海螢,用顯微鏡為大家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圖:2019平潭海螢「藍眼淚」 Leo 攝
蹲守多晚無果,意外邂逅「藍眼淚」
曾女士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長久以來,她都沒有親眼看到過「藍眼淚」,「為了能夠長期目睹這一美景,便嫁到了平潭,成了平潭媳婦。」曾女士開玩笑地告訴記者。
近日,她利用假期回到婆家,每天晚上蹲守在海邊等待「藍眼淚」。曾女士說:「只看到了幾次波浪拍打在一起閃現出的幽幽藍光,相機可以拍出來,可手機就不大行了。」
後來,因為撿了一隻藤壺(一種附著在海邊巖石上的節肢動物),曾女士需要去取海水來養。也是機緣巧合,一天晚上,當她去取海水時,一腳踩進沙灘,只見周邊立即泛起大片幽幽藍光,她立刻意識到:遇見「藍眼淚」了!
海螢的腳像鬍鬚
身上長有多條腿,乍看起來像鬍鬚
觀賞結束後,帶著好奇,曾女士萌生了採樣的念頭。隨著海浪將「藍眼淚」拍打在沙灘上,她伸手抓了一小把沙子,看見隱藏在其中富有生命氣息的「藍眼淚」在手掌上發光。
她用隨身攜帶的塑料盒「活捉」了一些「藍眼淚」。回到家後,曾女士立馬將它們放進一定濃度的乙醇裡,「固定」起來,防止腐爛。隨後,她將樣品帶回廈門的研究所,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並用相機拍下了放大後的海螢。
記者從曾女士傳過來的照片上看到,放大後的海螢,長得跟蜱蟲有點像,但它有多條腿,而且很長,是身體長度的好幾倍,遠看有點像鬍鬚。讓記者更驚奇的是,其中一張照片,還拍到了抱卵的海螢:成排的卵,孕育在海螢的肚子裡。
抱卵的海螢
海螢身長約3毫米、肉眼可見
曾女士說,「藍眼淚」是大自然一種奇特的生物發光現象,基本上是由海裡的浮遊生物組成,這些生物會在受到外界刺激之後發出短暫的螢光,可以說是曇花一現的美麗。她在平潭「活捉」到的是海螢版「藍眼淚」,捏在手指間有實體感,肉眼可見,大小2~3毫米。
圖中海螢體內的黑色沙子,可能是在被捕捉時受驚誤吞的
她介紹說,海螢食性複雜,可以攝食動物活體、動物屍體、浮遊植物以及其他水中懸浮有機物等。海螢是有性生殖,雌雄交配後雌性產卵,受精卵可以直接產在水裡,也可以附著於其他物體上。受精卵孵化後會先形成無節幼蟲,隨後經歷數次蛻皮,附肢(就是腿)數量增加,逐漸變為成體。
↑圖:2019平潭海螢「藍眼淚」 Leo 攝
海螢在受到外界刺激時,體內會排出螢光素和螢光素酶,這兩種物質與水接觸時,螢光素酶就會催化螢光素髮光,在反應中發出淺藍色的光。所以,在海螢很多的沙灘上,踩一踩,就會激發它們發出藍色光。
藍眼淚快訊|藍眼淚快訊|藍眼淚快訊|藍眼淚快訊|藍眼淚快訊
來源/出品:藍眼淚快訊綜合於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銘)、影像平潭(攝影:LEO)
每日「藍眼淚」等級指數/實況播報獲取:
一、實況正式播報於本微信公眾號「藍眼淚快訊」每日更新推送;
二、「藍眼淚」預報可進入「影像平潭」公眾號,點擊左下角的「鍵盤⌨️」圖標,輸入文字:「藍眼淚預報」,自動回復每日預測;
三、最新藍眼淚交流微信群組、影像君/助理的微信(號):FJPTRJ(現場實況、定位更新)。
資料圖:2019平潭海螢「藍眼淚」
關於海螢「藍眼淚」的等級指數
「海螢是海熒屬 ( Cypridina )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是生活在海灣裡的一種浮遊生物,夜間能閃閃發光,為螢光動物,科學家稱這種生物光為『冷光』。海螢,顧名思義就是『海裡的螢火蟲』,這種會發光的海洋生物。它們的身體內有一種叫發光腺的奇特構造。」
為便於區別,影像君/大獅子特將海螢「藍眼淚」的觀測數量等級進行分類如下(有別於夜光藻「藍眼淚」等級<1-5等>,海螢「藍眼淚」用A-D等表示,4個級別)——
A等:初級(沙灘有少量存在,零星分布);
B等:中級(沙灘有一些,可劃出藍色線條);
C等:中上級/(小)爆發(沙灘上和近岸波浪裡都有,如星星墜落在海裡旋轉著,小片海灘上積聚,並自主發光);
D等:高級/大爆發(勝過阿凡達的世界,大片海灘上,一顆顆海螢大量積聚,長時間成片自主發亮)。
資料圖:2019平潭夜光藻「藍眼淚」
關於夜光藻「藍眼淚」的等級指數
「夜光藻是甲藻門的一個海產屬,屬表層沿岸種類。夜光藻的生物發光現象又被稱為『藍眼淚』」
為便於區別,影像君/大獅子特將夜光藻「藍眼淚」的觀測數量等級進行分類如下——
1等:初級(海裡有少量存在,用手撥動可見);
2等:中下級(海裡有一些,隨波浪隱隱發光);
3等:中級(近岸邊積聚,在外界激發下,成片藍色漣漪起,並伴有夜光藻的聲音;或有短條藍色波浪);
4等:中上級/(小)爆發(近岸浪潮裡有長條藍色波浪出現,間歇性呈現);
5等:高級/大爆發(遠和近的浪潮裡一起出現長條波浪,此起彼伏,連續時間長,整片海域發亮,蔚為壯觀)。
資料圖:2019平潭夜光藻「藍眼淚」
關於對「藍眼淚」的偏見/誤導和糾正
1.南風天才會出現「藍眼淚」?
不是的。很多攻略裡都以訛傳訛地說「藍眼淚」在南風天來臨時才有,其實不然,不管什麼風向都可能有,9級北風天都出現過大爆發,甚至比南風天還要猛。不管海螢還是夜光藻「藍眼淚」,與風向都沒有對等出現關係。
2.晴好的天氣才會有「藍眼淚」?
不是的。雨天依然可能有「藍眼淚」,甚至是電閃雷鳴之夜。不管海螢還是夜光藻「藍眼淚」,雷雨天都出現過爆發。
資料圖:2019平潭夜光藻「藍眼淚」
3.漲潮才有「藍眼淚」?
不是的。「藍眼淚」既然是生物,有其生物屬性。跟潮水的漲落並無關係,如果已存在海裡/沙灘,不管潮汐如何變化,都是有的。反過來說,漲潮每天都有,卻並不見「藍眼淚」每天都出現,對吧。這是一個常識性的誤導,不管海螢還是夜光藻「藍眼淚」,漲潮/落潮都可能有。
資料圖:2019平潭夜光藻「藍眼淚」
4.白天有赤潮出現,晚上一定有「藍眼淚」?
不是的。夜光藻雖然是赤潮生物的一種,然而海裡同時會存在多種赤潮藻類。如果,白天某海域海水變紅,並不都是夜光藻引發或者主要的藻類可能是其他品種。影像平潭長期觀測過白天赤潮與夜光藻「藍眼淚」出現的關係,並不對等。白天有紅色海水的海域,前後晚可能都沒出現「藍眼淚」或者「藍眼淚」比較少,當然也有白天赤潮,晚上正好有「藍眼淚」的時候。不過,總的來說,不對等的時候更多,所以白天赤潮並不是就能判定晚上夜光藻「藍眼淚」爆發。只有晚上夜光藻本身亮度的範圍,才是最直觀判別夜光藻「赤潮」的程度。
資料圖:2019平潭海螢「藍眼淚」
5.「藍眼淚」離開海水只能生存100秒?
對於海螢「藍眼淚」,其實主要生活在沙灘上,並不是需要在海水裡才能生存。在沙灘上的海螢,單次激發的光能常亮1分鐘以上,這只是亮度維持的時間,也不是該生物就死亡了。
一定要追尋「藍眼淚」出現原因的話,那主要就是季節與水/沙灘的環境因素~
更多《藍眼淚快訊》精品圖文,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個人轉發分享請點擊右上角,發送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公眾號/平臺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