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永久居留權,要還是不要?一些在香港連續居住已滿或將滿7年的內地居民猶豫了。
按照香港特區《基本法》規定,內地居民在香港連續居住7年以上便可獲得永久居留權,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享受和在香港出生的香港居民同等權利和義務,同時放棄內地戶籍。
因為這個政策,有著翻譯夢的大連女孩許思曾經放棄了已經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夢中學校」巴斯大學高翻學院。如今在香港連續居住滿7年的她,面對是否要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選擇,卻猶豫了。
同樣猶豫的不只她一人。
從2008年起,香港政府為鼓勵內地畢業生留港服務,規定內地本科生畢業後可留港12個月,期間可工作或就學,12個月後如有工作便可以繼續在港居留。現在距離2008年的政策已經到了第八年,不少在港校受追捧時期赴港求學的內地學子,已具備了申請永久居港權的條件。
10月18日以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多名有在香港念本科求學經歷的學生,發現是留下還是離開,是目前這個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糾結。
為留下兩次「被困」
2008年,陳柚高考排名湖南省前十幾名,她當時有兩個選擇:清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沒有經過太多猶豫,在那個省級「高考狀元」紛紛選擇到香港讀書的年代,她很快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
陳柚說,她當時選擇到香港的原因特別簡單,「我從初中開始特別喜歡張國榮,而香港是張國榮粉絲的聖地。」陳柚拿到了50萬港元的香港特區政府獎學金,是當年香港中文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從剛開始到香港讀書,陳柚就一直想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本科四年,畢業後可以無條件留港一年,之後再工作或讀書兩年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權。既然已經在香港待了那麼久了,就索性拿到身份再離開吧。 」陳柚對澎湃新聞說。
「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出境就比較方便。」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官網顯示,香港特區護照目前可免籤或落地籤的國家及地區共156個,這是吸引陳柚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陳柚兩次被「困」在了香港。
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完研究生後,陳柚想繼續在她研究的領域深造,當時她有很多去歐美的選擇,但為了滿足連續居住7年的條件,她不得不把範圍局限在香港的高校內。 「走了吧,就只差這麼一點點時間就到了,但如果從學術上來說,一直在香港也不是特別有意思,去美國讀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而第二次讓她感覺「崩潰」。2015年陳柚在港連續居住即將滿7年,但在計算日期時,她發現她的籤注加起來距離7年恰好少了一天。而正因為這一天,她需要多申請一次工作籤注,即要在香港多工作一年,「如果不是那一天的話,我可能不會多找一份工作多留一年。」
讓她驚訝的是,像香港中文大學等亞洲排名前列的香港著名高校裡,不少來自內地的本科生畢業後選擇在香港賣保險。 「有些特定的專業,比如跟電子工程相關的專業,可能在內地的發展都會更好,但有些內地畢業生為了湊滿7年,選擇留在香港從事保險銷售,而他們當年高考時都是高分考生啊!」不過陳柚同時說香港就業市場方向偏窄,保險業發達可能是因為目前金融市場狀況的原因。
2016年,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不久後,陳柚回到北京大學繼續讀法律。至於三年後畢業時的打算,陳柚覺得還是要根據工作機會和地點來決定。雖然拿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但在身份認同上,陳柚覺得自己還是內地人。
不過,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讓她在3年後做決定時多了一種選擇。「畢竟回香港工作會方便很多,不用重新申請工作籤證,可以隨時回去,有些企業也可能更傾向於僱傭擁有香港居留權的人,會省去幫他們申請工作籤注的麻煩。」
香港回歸祖國後,赴港就讀的內地學生曾一度增長迅猛。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官網顯示,1998年,有36名內地學生獲得資助入讀香港高校。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內地招生,當年入讀香港高校本科課程的內地生數量為842人,2008年則達到了3363人。
然而近3年,港校熱卻在內地考生中持續降溫。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統計表明,雖然赴港入讀的內地本科新生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申請香港高校就讀本科的內地生少了。
香港大學10月24日回復澎湃新聞,2009年申請港大的內地學生人數為8016人,此後逐年上升,在2013年達到頂峰12513人,2015年跌至9400人,2016年再次跌至8000人。香港科技大學來自內地的申請人數也在下降,澎湃新聞曾報導, 2013年來自內地考生的申請有6900份,2014年近6000份,2015年則是近5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