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涼粉
作者:王宏治 誦讀:許麗麗
去年夏天,有幾個南方朋友來鞏義玩,我領他們到青龍山慈雲寺景區漫遊。在一片大樹下邊,給每人要了一份橡子涼粉,所有人都吃得津津有味,都說很好吃。為了給他們說清楚橡子涼粉是什麼東西做的,我跑到山坡上,找了一枝帶橡子果的橡子樹枝,為他們做了詳細講解。聽了以後,南方朋友說,橡子樹很像南方的「米椎」。「椎」,又叫米椎、小板慄、中華椎,是殼鬥科椎屬植物,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它的果實又叫「桂林椎」,可以用來榨油,也有人把它炒著或煮著吃。橡樹是櫟類的總稱,在世界上都有分布,總數有350種,我國有140多種。橡樹的果實是堅果,一端毛茸茸的,另一端光溜溜的,是松鼠等動物的上等食品。堅果含澱粉、單寧、油脂和蛋白質。做橡子涼粉其實很不容易,產量很低,所以很難登大雅之堂,大多是在景區或者小山村裡能夠吃到。到了秋天,人們到深山老林裡的橡子樹下,撿拾成熟後落下來的野生橡子,剝去毛茸茸的帶刺外殼,然後在陰涼處晾曬。老鄉說不能暴曬,那樣容易生蟲。待第二層硬殼的包皮自動裂開,用手把皮肉分離,獲得果仁。也有的用小花磨磨掉第二層硬殼,現在的加工方法更是有了電動的去殼機。接下來,要把橡子仁用清水浸泡十幾天,中間需多次換水。接著,把泡好的橡子仁用小石磨或者機器磨成糊狀,在細籮或者稀布上用水衝涮,濾掉粗渣,沉澱後倒掉清水,即可形成製作涼粉的原材料——橡子澱粉。橡子澱粉曬乾後可以長期存放,隨用隨取。用澱粉製作涼粉對成手來說已經比較簡單,把水燒開,均勻地 撒入澱粉,邊撒邊攪,比例適當,稀了涼粉太軟,稠了涼粉過硬,都不好吃。要文火慢煮,同時不斷攪動,當水面上遍起滾泡時立即出鍋,倒入瓷盆或瓦盆中,放涼即成。純正的橡子涼粉呈深褐色,筋道、透亮。老鄉說,做成的橡子涼粉加上清水可以長期存放,過幾天換一次水就可保持新鮮,有的甚至可以保存半年以上。橡子涼粉可以涼調也可以熱炒,都是美味。涼調時,要油、鹽、醋、姜、蒜、辣椒、香油、芝麻醬樣樣具備,掌握最佳比例才能調出最理想的味道。就像做菜一樣,調料都一樣,要想不鹹不淡、酸辣適度、味道鮮美也是要點技巧的。橡子含有單寧成分,味道微苦、微澀的橡子涼粉才是真東西。據說,橡子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健脾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適當吃點橡子涼粉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而夏天吃起來更是防暑降溫、去火提神。王宏治,鞏義市魯莊鎮人,高級工程師,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鞏義市作家協會會員,在《百花園》、《河南電力報》、《鄭州日報》、《河洛潮》發表小小說、散文數十篇。
朗誦者簡介:許麗麗,鞏義子美模特隊員,退休中學教師,熱愛文學,喜歡朗誦,用聲音塑造文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