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牆構築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14年,秦國大夫張儀在渝中半島尖端和江北嘴修築土城,史稱「儀城江州」,範圍大致從朝天門到巴縣衙門,面積不到2平方公裡。
三國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江州都督李嚴在舊城基礎上新築江州城,範圍擴大到大梁子、小梁子和較場口一線,開設了倉龍、白虎兩道城門。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重慶知府彭大雅改土牆為磚牆,西移北拓至今較場口、臨江門一帶,範圍擴大近兩倍,開通了千廝、洪崖、薰風、鎮西四道門。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慶府指揮使戴鼎在宋代舊城基礎上大規模修築石城,形成九開八閉十七道城門格局。也就是後來人們常稱的「重慶城」。
清初,張獻忠極其餘部、明軍、清軍反覆爭奪攻打,城垣毀壞嚴重,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四川總督李國英下令修築城牆,後乾隆、鹹豐、同治年間又數次修復。
1927年上半年,重慶首任市長潘文華主持成立了新市區管理局,為拓展重慶的城市空間,進行城市擴建以及市政建設,老重慶城牆不幸被打破,僅存通遠門和東水門。
解放後幾十年的建設,在疊加與覆蓋中原母城城垣絕跡於鬧市,幾乎沒有人關心它們的存在,近年拆遷,2012年發掘出人和門,2013年發掘出太平門,也發在下半城密集的民居間殘存著大量十七城門的城牆根基。
△太安門附近殘存的城牆
石城十丈,環江為池……腦補一個沒有濱江路、沒有抬高加寬江岸線、沒有河灘緩坡,絕崖陡壁的重慶城,如果沒有拆除,那一定是震撼世界的建築奇蹟。可惜,我們只能在嘆息中感慨……東水門、通遠門城門及城牆,太平門、人和門兩項新發現亦清理整改,供人們一睹舊城遺容。
△三十年代重慶市中心全景
東水門
東水門及城牆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望龍門東正街1號附近,修建於明代,是重慶老城正東的大門。因城門朝東,與東去的長江流水同向而得名。
△東水門城門外景象
△東水門城牆外的竹建民房
東水門城牆面臨長江,孤峙江中,險厄天成,氣勢巍峨,呈現出典型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古城牆。城門上原有門樓非常壯觀,二重簷歇山頂,抬梁式梁架,正脊中塑有亮麗的寶瓶,脊兩端高翹鴟尾,房面飛簷,簷下四角支雕花撐拱……
△東水門城門和門樓
舊時城門內江南會館、湖廣會館、禹王廟緊鄰,商賈雲集,大小店鋪林立,山貨、廣貨、蘇貨、雜貨等一應俱全,是昔日重慶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東水門及城牆其創建、演變的悠久歷史過程,記載著昔日的水碼頭及重慶母城滄桑的變化,也反映了重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
△東水門城門
△東水門城牆
△東水門古城牆巷道
通遠門
通遠門及城牆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中山一路、和平路、金湯街交會處,修建於明代,是重慶陸上通往成都的唯一陸地城門,故名「通遠」。
△通遠門城門內側
△通遠門城門內側
△通遠門門洞
通遠門在城正西,乃重慶城最高處,居高臨下,屏障全城,歷來為防守要地,佛圖關要衝有失,便退守此門。而通遠門城破,重慶城則失。
隨著歷史的變遷,通遠門遠離了戰火硝煙,城門上曾經所書的「克壯千秋」風化不清,修復時已改作了「通遠門」,周邊加設了城牆公園廣場,開闢成了通遠門城牆公園,只有那攻城戰役的銅雕還訴說著往日風雲。
△通遠門雕塑景觀
太平門
城牆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望龍門四方街太平門大碼頭一帶,修建於明代,是重慶老城牆十七門中東南面的開門。城牆坐西向東偏北35度,高7米許,長達200餘米,面臨長江,居高臨深,氣勢巍峨。
△太平門發掘現場
△太平門及城牆
太平門外早先是木竹集中的地方,「太平」二字,是祝禱木材貨運水路平安順利之意。當年這裡水陸碼頭商賈雲集,生意繁忙,人來人往,是繁華的商業鬧市。
太平門城內就是巴縣衙門、重慶府所在地,中間的老鼓樓為當地一大景觀,當地百姓都以此鼓樓報時辰為準。民諺曰:「太平門,老鼓樓,時辰極準。開門。」
△太平門外城門
人和門
城牆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儲奇門人和灣、郵政局巷一帶,修建於明代,是重慶老城牆十七門中南面的閉門。此門內正處重慶各類鎮臺衙門,所謂天地人和,故名日「人和」。另一種說法就是此門內的區域為藥材、山貨的交易市場,匯集了各類大小商人的別院、商號及堆棧,相繼成立同業公會,同時講究「和氣生財」,故「人和」。
△人和門
城外曾經為人和碼頭,規模宏大,券洞上大書「人和碼頭」字,大約二米多見方,圍以圓圈。人和門城壁順山勢而築,居高臨深,險厄天成,呈現出典型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古城牆風貌,具有較高的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人和灣旱橋式碼頭東端
△人和灣旱橋式碼頭西端
原標題:重慶城門九開八閉,全國排第三:重慶古城門的前世今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