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3 10:1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今年,濱海新區預計整治修復岸線長度達到7.2公裡,修復濱海溼地面積528公頃。同時,濱海新區持續加大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力度,實施增殖放流,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水平。
在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臨港溼地二期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目前項目初具規模。項目整體建設保護現有溼地,延續溼地功能,並調節區域生態環境,全力打造候鳥天堂。
實際上,臨港溼地二期僅是濱海新區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推進海洋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從濱海新區海洋局獲悉,今年以來,濱海新區發力海洋生態修復整治,加大岸線整治修復和濱海溼地生態修復力度,推進中新天津生態城東堤路生態岸線修復、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岸濱海溼地修復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生態溼地空間和公眾親海岸線,全面改善渤海生態環境,為市民親海近海創造良好條件。
臨港溼地二期打造候鳥「家園」
在臨港溼地二期生態修復項目建設現場,溼地核心區內開闊的灘涂地上蘆葦遍地,灌木、喬木錯雜,不時有鳥類在水中覓食。「臨港溼地二期設計之初的一個主題就是『候鳥歸家』,現在溼地南部中心區域沒有任何施工和人為幹預,保持原始狀態,只在周圍建設人行道路等基本配套設施,進一步延續溼地功能,打造候鳥天堂。」臨港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寧廣旭介紹,通過微地形整理、砌築水渠、疏通水系、回填種植土、種植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打造人工小島、建設有梯度的適合各類水鳥棲息的保護區,臨港溼地二期逐漸修復,形成濱海溼地和鳥類棲息溼地自然形態。
臨港溼地二期此前由於區域整體開發建設,溼地周圍逐漸被道路、居住區環繞,城市硬質面積擴大,雨水徑流係數減小,溼地水源減少,生態系統受到威脅,溼地萎縮成孤島,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衰退。
寧廣旭表示,正是基於溼地基底現狀,臨港溼地二期以「家園」為主題,保護候鳥遷徙,對區域溼地進行合理優化,使其在發揮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一處綜合性的開放自然空間和候鳥保護區。同時,臨港溼地二期整體建設保護現有溼地,延續溼地功能,調節區域生態環境。此外,通過透水園路和收水溝匯水至溼地湖區內等工程手段,優化完善溼地分區,高效收集、淨化、儲存雨水,補充地下水源。
據了解,溼地建設項目包括人工溼地(表流溼地、潛流溼地)、原生溼地、喬灌木地被種植及養護工程、觀鳥亭、觀鳥塔等附屬設施工程。目前整體建設有序推進,預計近期將完成全部施工。
濱海新區全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
153公里海岸線既是濱海新區靚麗的城市名片,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據了解,濱海新區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行動,加強海岸帶生態保護、生態恢復修復,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力度明顯加大。今年,濱海新區預計整治修復岸線長度達到7.2公裡,修復濱海溼地面積528公頃。同時,濱海新區持續加大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力度,實施增殖放流,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水平。
在海岸帶生態保護方面,濱海新區強化渤海岸線保護,實施最嚴格的岸線開發管控,統籌岸線、海域、土地利用與管理,並通過岸線修復確保自然岸線長度持續增長。強化自然保護地選劃和濱海溼地保護,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各類濱海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地,加快實施濱海溼地保護和修復工作。在生態恢復修複方面,濱海新區加強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加強岸線岸灘綜合治理修復,強化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大力養護海洋生物資源。
以中新天津生態城東堤路生態岸線修復項目為例,該項目由自然歷史海岸、娛樂休閒海岸、生態科技海岸、航海文化海岸四個風貌組團串聯而成。利用生態修復技術,種植耐鹽鹼的蘆葦、鹼蓬等植物,營造自然生態的林帶和綠化,並打造小型人工溼地、海洋主題廣場,建設健身步道和慢道,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場所。
「今年由濱海新區海洋局牽頭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16項項目,主要涉及自然岸線和濱海溼地兩個修復領域,目前已有8個項目完工,其他項目也在有序推進實施中。」濱海新區海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濱海新區正持續改善渤海生態環境質量,通過岸線整治修復和濱海溼地生態修復,努力建設「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的美麗海灣,今後讓市民享受到更多親海近海之美。
來源:濱海發布
原標題:《快看,天津這裡正在打造「美麗海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