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距省會太原市230千米。
它主要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
五臺山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臺之稱,在日本、印度、斯裡蘭卡、細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的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公元58-75年)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
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臺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後,寺廟建築遭到破壞。
臺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
五臺山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在唐代,五臺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餘所,其規模都十分宏偉。當時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
但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於是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公元854年)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廟宇,勒令僧尼還俗。
據統計全國拆毀大小寺廟44600餘所,僧尼還俗26000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臺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
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官方規定五臺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
縱觀歷代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誌,是外國佛教徒對五臺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臺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裡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臺山和到五臺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2009年6月26日,五臺山被正在西班牙召開的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中國已有38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27處,自然遺產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
五臺山成為繼廬山之後的中國第二個被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