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珍(右二)和學生討論工作 受訪者供圖
20年前,她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畢業來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從事構造分析與物理模擬研究;20年後,她已是我國從事深海地質構造與模擬的權威專家,也是我國第一位擔任國際大洋鑽探首席科學家的女性。
她的名字叫孫珍,現任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國際大洋鑽探未來規劃組專家,訖今發表論文100餘篇,英文航次及鑽探報告專著2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5人。今年6月,是她在南海海洋所工作的第20個年頭。
木棉花開
孫珍的辦公室在南海海洋所實驗樓3樓西南角,她喜歡這個辦公室,因為窗前有一棵木棉樹。每年三、四月,是木棉花盛開的季節。
在廣州,木棉一開,就代表春天來了。一朵朵、一簇簇,碩大的木棉花,攀枝怒放,放眼望去,就像燃燒的火焰,格外美麗。「生命如火、歲月如歌,在生命的季節裡,我們都要像木棉花一樣全力綻放」。孫珍說。
大家都驚嘆於孫珍對科研工作、對生活的熱情。很多人知道,她是團隊負責人、是首席科學家;但很少人知道,她曾是南海海洋所羽毛球女單冠軍,打桌球、唱歌也不錯,偶爾還寫寫詩。在帶領團隊開展大洋鑽探的日子裡,她堅持每天更新鑽探日記,給守在岸上的同事和同學們實時傳遞科學訊息。
在學生眼中,孫珍是一位非常樂觀,幹勁十足的老師。
她的學生、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張雲帆告訴記者,「孫老師腦子中總有無窮無盡的科學想法,對新的科技動態也十分關注,面對新的方向,她總能通過組織大家討論,很快找到工作突破點和制定出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同事或學生們討論科學問題時,她總是臉上有笑、眼睛裡有光,仿佛討論科學問題是人生一大樂事。」
「孫主任的報告每次都很精彩,幽默、機智、和藹、親切、平和,能與孫主任共事,我感到很幸福。」實驗室秘書劉九玲如是說。
孫珍辦公室對面就是研究生公寓,學生們都知道三樓孫老師辦公室的燈總是最後一個才關。
笨鳥先飛
「笨鳥先飛」,是孫珍最喜歡的座右銘。在學生們眼中,孫老師博學勤勉,但她總說自己是一隻笨鳥,需要先飛。
孫珍給學生上課,會花很多心思去準備如何講好這個課程。比如給國際海洋科技暑期學校的同學們講課前,孫珍就請教過好多老師的上課心得,並制定了有效的講課方案:第一,內容起步不能太難,由簡入深,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第二,中間要穿插幾個小故事,可以讓學生對課程感興趣;第三,要帶學生多做練習。
「對有一定研究基礎的科學家來說,講課內容非常容易領悟。但對於入門階段的同學們,常常看似聽懂了,卻不知道如何去用,這是比較常見的問題,所以需要實踐訓練。」孫珍說。
當有人問起原因時,孫珍說:「其實,去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做訪問學者的經歷對我影響很大,再次回到做學生的狀態,讓我有機會換位思考,我意識到培養學生,老師的耐心與方法是多麼重要。」
國際專家來講報告時,孫珍總是要求專家講課慢一些,每講一段主題,她都會儘量用中文歸納總結一下,然後問同學們是否都聽懂了。就這樣,越來越多的同學們喜歡和孫珍在一起,喜歡聽孫珍的課程和邀請報告。
「孫老師治學非常嚴謹,比如最近對毛雲華同學碩士論文中引用的公式,計算參數等都逐一核查,一絲不苟,讓我們非常佩服。」曾經的學生、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趙中賢說,「孫老師對科研的執著,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直保持一顆好奇心,善於發現問題,並探索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給出解答。」
「求知若渴,大智若愚」,這也許就是孫珍追求的人生狀態吧。
逐夢南海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它與兩大洋聯繫密切,眾多的工作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完成。」孫珍告訴《中國科學報》,「南海被研究了40多年,提出了各種假說,誰也說服不了誰,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手實證太少。為了推動認識的上升,實證是必然的科學訴求,而鑽探是可以幫助我們取得關鍵節點上關鍵證據的重要手段。」
孫珍指出,南海的4+1個國際大洋鑽探航次使得南海成為全球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之一,成為國際海洋科學的天然實驗室。在全球研究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的主動投入,不僅給中國科學家創造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同時為國際很多科學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臺。
近年來,孫珍及她的合作團隊在南海大洋鑽探上取得一系列新發現,發現南海大陸巖石圈破裂模式和大西洋典型火山和非火山模式不同,南海陸緣裂谷期有強烈的巖漿作用;她們的鑽探結果有望打破學術界40年來的觀點,重新認識南海的成因;鑽探第一次獲得南海從陸地轉變為深海的沉積證據,建立起南海新生代至晚中生代以來完整的地層序列。研究還發現早中新世至中新世的大洋紅層和晚中新世的大量濁流沉積,揭示南海演變過程中強烈構造運動的深海沉積響應。
孫珍還帶領團隊研發了國內首套相對測地系統,用於實時觀測海底變形。經多次測試,精度達釐米級,測地系統主要技術指標全面優於國際產品。他們完成了南海首條觀測長度最大,觀測時間最長的海洋大地電磁剖面,獲得2019年度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
關於未來,孫珍指出,中國的海洋科學一定要走向全球,以科學問題為嚮導,以先進技術為引擎,以探索未來為己任。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