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07:18:54 來源:南岸微發布微信公眾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如今南濱路銅元局段的原址住過,只是,那時不叫南濱路,只是江邊的一排吊腳樓。
江邊沒有路,吊腳樓是長江電工廠的宿舍,我三姨結婚才分得一間,窗外自然是滔滔長江,看得到飄零的打漁船、鵝嶺公園的兩江亭,回想起很有野趣。但是一遇漲水,吊腳樓必被淹。那時家什少,受災戶把鋪蓋一卷,淡定地坐著腳盆劃到街上安置點,說說笑笑地跟大家一起看漲水的熱鬧。
老重慶水碼頭 圖源網絡
所以後來,修建南濱路始,我作為原住民,心裡很是激動。工作關係,我常和區裡建設此路的指揮部打交道,看著沙盤出神,心裡憧憬:這將是一條不平凡的路。
因老南岸人都知道,這條路上,巴渝文化、宗教文化、開埠文化、大禹文化、抗戰遺址文化如珍珠般遍布。上朔遠古,這裡有「禹娶塗山,三過家門而不入」「女嬌呼歸,江邊誕子」等優美傳說,南岸區地名「塗山鎮」和「彈子石」因此而來;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中有四景:「黃葛晚渡」「龍門浩月」「字水宵燈」「海棠煙雨」散落在濱江線上;馬鞍山天主教堂、慈雲寺、大佛寺、千佛寺等宗教名勝一路均勻分布,暮鼓晨鐘,歲歲年年。而南濱路在重慶歷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筆,是公元1891年,重慶開埠——
由於沿江水碼頭的便利,英、法、日、美、德等國在長江沿岸境內設海關,開洋行,圈租界,建軍營,立公司,經營出口貿易、航運等商務活動,火柴業、豬鬃加工業、棉織業、繅絲業等飛速發展,一時繁華風光。如今保留著大量的百年老建築,如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達森洋行、立德樂洋行、卜內門洋行、法國水師兵營、美國使館酒吧等,為那段歷史作證。
以「重慶最早洋行」立德樂洋行為例,隱於上新街新碼頭34號,中式重簷斜山式屋頂,西式的門窗煙囪,格外神秘,究其歷史地位,不可小覷:它的創辦者英國商人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樂於1898年駕駛10噸小輪船「利川」號,從宜昌出發,穿越三峽,經過20多天的航行,抵達朝天門碼頭,成為經長江三峽逆水到達重慶的第一艘機動船,宣告了川江輪船航行時代到來。又如安達森洋行,看上去是幾棟破舊的倉庫,卻被喻為南濱路上的「故宮」,一時傳奇:「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為確保北京文物的安全,故宮文物被迫南遷。1938年5月,安達森的4個倉庫共存放3694箱故宮文物。1939年,日軍飛機反覆轟炸重慶。每當天空出現飛機,洋行老闆安達森就會安排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旗杆以求安全,最終安達森洋行倖免被炸,藏於此洋行的故宮文物因此毫髮無損。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曾來到南岸,講述了這段歷史,臺下掌聲雷動。
立德樂洋行
最初建成的南濱路,也許只為防洪、改善交通,只有一些食店、咖啡館,不足為奇。然長江東去,滄海桑田,經過數年的建設,南濱路已變成「日可賞山河蜿蜒,夜可觀星鬥霓虹」的「重慶外灘」。它北臨長江,背依南山,與渝中半島隔江相望,旅遊觀光區全長25公裡,面積約16萬平方米,有氣勢恢宏的護岸大堤、餐飲名店、購物廣場,江風和暢,南山蒼鬱,滿眼皆是新氣象。無論市民或遊客,都不忘邀約南濱,成了都市時尚達人愛選的休閒地,成了重慶文化旅遊新地標。
杜莎夫人蠟像館、施光南大劇院、長江當代美術館、精典書店、原·美術館、國際馬戲城、303話劇社、故宮學院重慶分院,一個個重磅的文化產業項目、活動紛紛選擇南濱路;南濱路已連續多年成功舉辦重慶國際馬拉松大賽,該賽事已成為國內馬拉松「十佳金牌賽事」和奧運會選拔賽;南濱路國際啤酒音樂節、亞洲時尚盛典、國際時裝周、南山櫻花節、江南枇杷節等多個大型文旅節,遊客踴躍參加;「長嘉匯購物公園」「東原1891」「銅元道」等濱江商圈,吸引消費遊樂。南濱路更上榜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創建資格名單,重慶唯一,西部第一。
尤其是建好的「彈子石老街」和「龍門浩老街」,對深厚文化底蘊的老宅和歷史遺蹟進行了保護性修復,百年前兩條古老巷陌,如今變身為旅遊熱門地。走到老街,恍惚中奇遇了開埠時風雲際會的場面,觸摸到老街巷的沉淪興旺,長江水養育了吃苦耐勞的南岸兒女,水碼頭的人們在這裡肩挑背扛討生活,舊夢裡有葉子煙的霧靄、老蔭茶的熱氣、龍門陣的悠閒,老年人在這裡找到了對故土文化的傳承和懷念;年輕人也可以衝一壺咖啡,由豔陽高照泡到華燈絢爛,看那長江索道穿兩江,6號線地鐵過大橋,兩江交界處如鴛鴦火鍋般魔幻,古老又年輕的南岸就濃縮在此情此景,這壯美的新顏不由得讓人鼓掌喝彩。
我仿佛一直住在南濱路,注視著她的蝶變,不曾離開。這條承載著璀璨歷史文化的大道,這張亮麗的城市名片,乘著時代的滾滾車輪,闊步奔向未來。
作者:趙瑜
原標題:南濱•夜來香 | 南濱路的舊夢新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