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班尼·甘茨18日說,是否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以色列有最終決定權;19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登普西說,如果以色列目前就決定對伊朗動武,那將是「不慎重的」。那麼,對伊動武,美以誰說了算?如果以色列如傳言預測的那樣在4月開打,那它會如何打?
「以色列最早或於4月對伊動武」
隨著伊朗核計劃的步步推進,美國眼下除了要應對伊朗可能對荷姆茲海峽進行封鎖、可能突破核門檻等問題之外,還要應對以色列是否會發動先發制人打擊伊朗的問題。
18日,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班尼·甘茨表示:「以色列是自身安全的首要保證者,打不打伊朗,我們有最終決定權。」他透露,以方對伊朗的決策將考慮「世界怎麼做,伊朗怎麼決定,我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自從伊朗本月15日宣布開發出提高鈾濃縮效率的新型離心機以來,以色列就加快了對伊宣傳戰的頻率。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16日稱,伊朗在欺騙世界,目的是為了擁有核武器。如果制裁伊朗未取得效果,以色列將不惜先發制人攻擊伊朗核設施。
巴拉克稱,現在是確認對伊朗制裁效果的時期了,以色列堅決不能接受伊朗擁有核武器,不排除任何選項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他暗示,如果伊朗不放棄核開發,以色列有可能進行軍事打擊。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6日訪問賽普勒斯時說,希望對伊制裁奏效,但「至今不是這樣」。以色列政府一名高級顧問近期說:「如果不能迫使伊朗停止核計劃,任何措施都不算充分。」
此前,以色列總統佩雷斯也公開聲稱,「對伊動武可能越來越大,為時不遠」,似乎軍事打擊伊朗的行動已近在眼前。
以色列高官多次釋放動武信號,使伊核危機高燒不退。有分析稱,以色列政府尚未決定是否對伊動武,不少高官仍在質疑動武的可行性。以方釋放動武信號主要有兩大目的:其一是渲染伊朗威脅,促成西方進一步對伊施壓;其二是投石問路,試探國際社會對其動武的反應。
美英力勸以方暫緩動手
對於以色列軍方再度冒出動武言論,除令伊朗危機火上澆油外,也加劇了美英對以色列準備單方面打擊伊朗的擔憂。
20日,正在以色列訪問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託馬斯·多尼倫在會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時,再度勸說以方暫緩動手,給制裁留出更多時間。以色列《國土報》援引以方政府人員的話報導,多尼倫訪以期間,分別會晤了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班尼·甘茨、情報機構摩薩德局長塔米爾·帕爾多、以國家安全顧問雅科夫·阿米德羅爾等以色列軍政、外交和情報高官。
以色列媒體以一名美方高級官員為消息源報導說,過去6個月,以方向美方傳達的信息顯示,動武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高於過去兩年。這名不願公開身份的官員說:「我們認為,以方沒有決定是否動武,但顯然正認真考慮。」
對此,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登普西19日也向以色列發出警告,稱眼下就貿然決定對伊朗發起軍事打擊以阻止其發展核武器,是「不慎重的」。鄧普西19日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時表示,伊朗政府還沒有決定開始將其核能力武器化,對伊朗實施的經濟制裁已開始顯現效果,而且伊朗政府仍是「理智的」,美國及其盟友應繼續通過制裁和外交活動來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這是當前所能採取的「最慎重的路線」。
1月20日,登普西曾飛赴特拉維夫,勸說以色列軍政要員切勿貿然行事,但他並未透露美方是否已成功說服以色列不對伊朗動武,僅表示他確信以方理解美方的關切。美方認為,以色列如果短期內立即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不僅會破壞地區穩定,而且也無法實現其長遠目標。鄧普西說,伊朗的一些核設施可能超出了以色列的打擊範圍,他擔心以色列的打擊可能引起伊朗針對美國在海灣或阿富汗目標的報復。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美軍駐紮在這些地區。
鄧普西說:「這是我們需要全力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認為在這個時候作出攻打伊朗的決定並不審慎的原因。」
此前,《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的話報導稱:「以色列將於2012年4~6月對伊動武。」帕內塔稱,他十分擔心以色列會在今年春天對伊朗單獨採取軍事行動,因此,美方已告誡以色列不要貿然採取行動,從而破壞美方帶頭對伊朗實施的經濟制裁。
英國外交大臣黑格19日也警告說,以色列如果打擊伊朗,將給整個地區帶來嚴重後果,並敦促以色列給國際制裁更多時間發揮作用。他說:「我認為以色列此時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不是一個明智之舉。我認為以色列應該像其他國家一樣,給我們所採取的嚴厲經濟制裁和經濟施壓,以及與伊朗談判的意願一個真正的機會。」
美國總統歐巴馬5日表示,他認為以色列尚未下定決心對伊朗發起軍事打擊,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危機仍然是可能的。
以色列是否會重演「巴比倫行動」
鑑於以色列堅決拒絕排除軍事打擊伊朗的可能,並在近幾周放出信號,暗示其耐心已消耗殆盡,國際輿論近來紛紛猜測以色列可能將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那麼,以色列是否會重演30年前的「巴比倫行動」,定點清除伊朗核設施?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發動「巴比倫行動」,14架以色列F-16和F-15戰機低空飛行進入伊拉克領空,對伊拉克核設施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定點清除。這至今仍是鼓舞以色列國防軍實施類似行動的動力。
然而,30年過去了,以色列空軍能在伊朗複製「巴比倫行動」嗎?目前看來,這仍是一個未知數。
有軍事專家指出,目標點多而且防空能力強,將是以色列空軍將「巴比倫行動」複製到打擊伊朗核設施上的兩大挑戰。
首先,30年前的伊拉克只有一座由外國援助、且正在建設中的核反應堆,而眼下的伊朗至少有15座已經申報了的核設施,分布地點包括布希爾的核電站、納坦茲的鈾濃縮設施、伊斯法罕的鈾轉換工廠、阿拉克的重水反應堆、庫姆的鈾濃縮設施以及德黑蘭大學實驗用反應堆等,涵蓋範圍從伊朗西南瀕臨波斯灣地區一直到中北部。有分析稱,伊朗核設施建設規劃的一大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這表明伊朗充分考慮了「巴比倫行動」的教訓。試想一下,以色列空軍是有能力一次性「定點清除」某一處伊朗核設施,但能否對多點目標同時進行「定點清除」卻值得懷疑。
其次,伊朗核設施的「強防空能力」也非伊拉克能及。30年前的伊拉克核設施處於露天狀態,便於戰機轟炸;而為了防備可能的軍事攻擊,伊朗不僅將其鈾濃縮設施建設在深達15米的地下,而且周圍布置了密集的防空火力。近來,伊朗還在考慮將其鈾濃縮設施轉移至更加隱蔽的地區。如此,定點清除難度將進一步增加。有分析稱,即便是以色列單獨或與美國聯合,通過一次或數次定點打擊行動,摧毀了伊朗的部分或全部核設施,但也不可能根本解除伊朗核能力。
與完全依靠外部核技術支持的伊拉克不同,伊朗眼下已經掌握提取純度為20%的濃縮鈾的能力,也具有進行此類活動的科學家以及培養科研人員的機構。因而,美以能「定點清除」伊朗的「有形核設施」,恐怕難於摧毀其「無形核能力」。
正如美國參聯會主席所言的,以色列固然有能力打擊伊朗,但也只能把伊朗獲得核武器的時間延遲數年而已。
本報北京2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