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實在是太火了,以至於在我看這片之前,我就已經聽到了許多關於它的議論——很多人不如說是被打動了,尤其是在印度那樣一個特殊社會背景下女性的尊嚴與奮鬥。誰說主旋律就一定是說教乏味的故事?如果你會講故事,如果這種正面的價值觀用不一樣的方式表述出來,照樣能把人感動得稀裡譁啦。
周末專門到影院去看了這部口碑爆棚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這部作品帶有鮮明的阿米爾汗電影的印記,那就是純熟的商業片技巧、敏感的話題和蓬勃的正能量。說實話,兩姐妹獲得大英國協運動會女子摔跤冠軍這種事,故事性十足,可要說稀罕程度,別說美、俄、中這種體育大國,就是擱在同為大英國協國家的澳大利亞頭上,也不會有多少人留意——畢竟奧運會才是天下第一武道大會不是?可印度電影人就有本事把它拍成一部火遍亞洲的商業大片。《摔跤吧!爸爸》的成功,首先是電影的成功。
雖然好多人是被故事中女權主張所激勵、打動,但這個故事的內核其實是一個傳統的灰姑娘敘事:一個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竟然成功了。在這裡,爸爸和女兒都是灰姑娘,只不過女兒後來把爸爸的灰姑娘理想變成了自己的。也是因此,父女之間其實並不存在本質的矛盾:在經歷了第一次危機之後,父女之間的衝突只是「哪一種方式更能實現理想」的問題,而不是自我角色和人生理想上的衝突
視聽方面,影片大量應用了交叉蒙太奇這種最具衝擊性的剪輯技巧,例如將世界錦標賽場上教練讓吉塔一味防守的畫面,與全國聯賽決賽賽場上父親讓巴比塔全力進攻的段落混剪在一起,在大英國協賽前指導環節同樣如此,最後決賽一段,又將父親的無能為力與場上的火熱對抗交叉剪輯。
值得一談的還有其中的動作場面。儘管沒有作為主要賣點來宣傳,但我認為《摔跤吧!爸爸》的動作戲是一流的。影片中長段的動作戲總共有五段,上部兩段,下部三段,其他比賽場面則被打散,揉進劇情中,起到推動敘事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影片的政治話題,無論是民族主義的還是性別平權的,都是吸引中印兩國觀眾走進影院的重要因素。限於篇幅,這裡點一下影片的最後一幕就好。可能很少人知道,現在在印度看電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國歌的,因此看到最後賽場響徹國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觀眾為了看場電影要起立兩次,笑場了。
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不管從事任何領域,一定知道,所謂的專家,都是名不副實。因為他們是平庸者,他們追求的是成為別人眼裡專家帶來的虛榮與利益,而不是追求卓越,不是追求挑戰人類的極限,創造這個領域的奇蹟。因為別人眼裡的奇蹟,只是卓越者眼中,這個世界本應該是的樣子。
電影中有好幾個轉折點,足以證明女兒們完成了從最開始百般牴觸反抗的「為父親」而戰,到後來獨立清醒的「為自己」而戰。爸爸一開始也是一個普通的印度爸爸,希望生個男孩子的,覺得只有男孩子才能為國爭光。正如那個小新娘說的爸爸與「全世界為敵,無視全村人的嘲諷和恥笑」去培養兩個女兒,這是一份在當時那個情境下的大愛。也正是這句話點醒了她倆,終於完成了人物的成長與自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