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直是我的夢想,喜歡敲擊鍵盤留下的記錄和思考。看了那些大V通過寫作不但實現了自我提升,同時有了不錯的收入。我也開始不斷尋找快速提升寫作的方法,也買過書籍,買過課程。但是收效不大。
在寫作之初,給自己定位在了娛樂情感領域,每天不斷的瀏覽資訊和收集明星信息,也寫過爆款(因為重新定位寫作方向,這類文章刪除了),但是寫著寫著我發現這根本不是我寫作初衷。追逐熱點帶來的流量讓我一時興奮,可過後我連自己都不想再重讀這樣的文章。就在我迷茫不知寫作方向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寫你想讀的文章》。
《寫你想讀的文章》的作者是田中泰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通訊公司從事文案工作長達24年,後辭職開始專注寫作。本書上市兩個半月銷售就突破15萬,榮登日本亞馬遜書排行榜第一名。
「佛系」寫作,追求寫作本身的樂趣。
關於為何寫作的問題,巴爾扎克曾經回答過: 為了出名和富有。
博爾赫斯這樣回答: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如今很多人寫作的原因都跟大文豪巴爾扎克一樣。而也寫作也確實成就了很多人,他們成功利用寫作的槓桿撬動了未來,實現了人生的反轉。
經常看到「靠寫作月入過萬」、「靠寫作實現財富自由」這樣的話題。抱著這樣目的寫作並沒有錯,但是寫出來的文章不一定是讀者喜聞樂見的。
優秀的作品不是一味地迎合。要寫出讓自己愛看的文章,討好自己,取悅自己才是寫作關鍵。但是討好又不能沉浸在完全的自嗨當中,作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網文要學會寫隨筆
如今的網文九成以上都是隨筆。
什麼是隨筆?作者定義為:在事象和意象交織之處產生的文章。
事象就是我們耳聞目睹所了解的事情。當我們為事象所動,產生想要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念頭,叫做「意象」。
《文心》中說:「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這與作者提到的「事象」和「意象」融合,有異曲同工之意。
只有事象和意象齊備,我們才能叫隨筆。現在的網文隨筆佔大部分,像影評,書評等。
找到自己寫作的點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寫作的點,觸發「意象」呢?
作者給出了一個方法,從懷疑詞開始寫。
因為產生懷疑,而後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找去找自己感興趣的點。讓自己「愛上」你的寫作對象。
具體的方法有:
1、在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我喜歡這點」。
2、大致一看,覺得「我可能會喜歡這一點」,然後查閱、收集與之相關的資料,支撐自己的觀點。
「佛系」寫作,避免自嗨的關鍵是「事像」的支撐。
文章避免空洞無聊,是要有大量的事實作為依據的。找到自己喜歡的點,要竭盡全力地表達出來。如今可以找資料的方法很多。作者推薦去圖書館。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曾提到一個閱讀方法——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根據自己的觀點,找出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然後融會貫通。
只有在大量「事象」依據的基礎上寫出的文章,才更具價值。我想寫作者經常這樣操作,寫作的廣度和深度一定會有大幅度提升,寫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寫作關乎生活方式
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
人生無法重來,歲月不可回首,通過寫作和閱讀,我們了解自己的孤獨,在相互的孤獨中,講愛情、共鳴以及對世界、對人類的尊敬銘記於心,把他們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
寫作並不是省力氣的活,每天腰酸背痛的碼字,可能發表出並沒有幾人瀏覽,如果我們寫出的文字,不能取悅自己,打動自己,說服自己,那幹點別的什麼都比這個有意義。
當自己的觀點被同頻的人認可,喜悅也是無以言表的。但永遠不要被讀者牽著走,不能因過多的讚譽而迷失方向,也不要在意那些過分的批評。永遠相信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也會有益於他人。
寫在最後
《寫你想讀的文章》作者系統的從寫作目的、寫作受體,寫作方法,寫作的原因闡述他的「佛系」寫作觀點,同時詳細的論述了廣告的寫法、簡歷的寫法,還有推薦閱讀書單。書很薄,只有十幾萬字,卻道出了寫作的深層內涵。
任何人任何時候談寫作,都避不開閱讀。沒有閱讀的輸入,也無法有高質量的產出。作者強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閱讀經典之作,才會望得更高,走得更遠。
寫作是孤獨的,卻也是豐盈的。開啟寫作之門,從寫自己想讀的文章開始。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