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姚影
來源丨《中國外匯》2019年第13期
要點
銀行在嚴峻的市場經營環境下,既需要充分挖掘存量業務需求,同時還應聯合私募基金、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形成業務拓展的「朋友圈」。
近期,受到地緣政治不穩定、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及相關監管趨嚴等因素的影響,中企跨境併購交易數量及規模顯著下滑。在市場活躍度下降、併購風險疊加的不利形勢下,銀行如何轉變經營策略以有效拓展跨境併購業務,值得深入探討。
近期中資跨境併購的新趨勢
自2018年以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歐美等監管機構陸續收緊了中國企業對當地重點行業開展併購投資的監管政策。受上述因素的影響,中企跨境併購市場呈現了一些新特點。
特點一:中企跨境併購交易數量及規模有所下降
根據清科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中企跨境併購交易共完成26筆,同比下降54.4%;披露金額的交易規模為353.70億元,同比下降48.8%。可見,受到全球政治不確定性攀升、相關監管趨嚴等因素的影響,中企跨境併購近兩年有所降溫。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引進來」監管政策的放鬆,外資針對中國企業的併購金額在逐年上升,在整個中國跨境併購市場上的佔比也逐年提升。特別是2018年外資企業併購中國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達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入境併購交易半年度的最高值。
特點二:高新技術領域的跨境併購交易增多
從併購標的所處行業來看,製造業、金融業、消費品業仍舊是海外併購的主要方向,以購買先進技術、成熟品牌和渠道資源為主要意圖的跨境併購交易頻頻發生。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成為中企跨境併購新的增長點。據統計,2018年,中企在製造業領域發生的跨境併購交易為67起,已披露的交易為43宗、金額為113.38億美元,交易數量同比增長20%。其中,超過半數交易涉及半導體、傳感器、機器人、新材料等相關高端製造行業,表明高新技術領域的跨境併購越來越多地受到企業戰略層面而非僅僅戰術層面的驅動。對於許多併購方而言,在不斷加速的技術衝擊下,好的跨境併購交易已經上升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展全球網絡的一種生存手段。
特點三:「一帶一路」沿線的跨境併購交易十分活躍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跨境併購交易金額大幅增加,並成為中企跨境併購的新熱點。在金融領域,隨著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產生的跨境貸款、結售匯、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方面的需求,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如中行、工行等進一步加快拓展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在內的海外市場的步伐,並初步建立起了海外的網絡體系。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啟動了諸多重大的信息通信工程與服務項目。從區域分布來看,東南亞、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跨境併購較為集中的區域。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專項建設和合作領域的不斷擴大,南亞、中亞以及中東歐地區的併購潛能也將有望得到釋放。
中美貿易摩擦對跨境併購的影響
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商品規模不斷擴大,並從貿易摩擦升級到投資限制、技術封鎖、人才交流中斷等方面,對全球貿易、FDI、產業鏈、經濟、地緣政治、中美關係等,均產生了深遠影響。總起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於跨境併購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影響一:加大了中資跨境併購的難度
近期,中企跨境併購環境整體趨冷,正在進入一定程度上的「寒冬」。一方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導致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憂慮增加;另一方面,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歐、美市場普遍加強了對敏感行業跨境併購的審核,跨境併購政策環境體現出「內松外緊」的趨勢。特別是美國政府,2018年將國家安全審查寫入法律,正式頒布了《美國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RMA)。根據該法案,美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國家安全審查,並賦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更多的權力。中國企業赴美開展的多個併購交易,如螞蟻金服收購美國速匯金、中國華芯投資收購美國半導體公司Xcerra等,均被CFIUS否決,從而大幅度降低了中資赴美收購的意願。
影響二:跨境併購由高科技轉向消費業、由美國轉向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
近期美國出臺的一系列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調查等監管政策,實際上都劍指中企收購美國高科技公司,這些因素短期內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中企跨境併購的行業布局和區域分布。從行業角度看,一些國內企業圍繞消費升級進行布局,通過跨境併購引進海外先進技術與知名品牌,以滿足國內對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需求。特別是在醫藥醫療、大健康、教育、金融科技、環保節能等領域,中企跨境併購的交易數量和金額均有所增長。從區域視角看,「一帶一路」倡議為中企跨境併購帶來了新的機遇。
影響三:全球政治經濟局勢不穩定將加大中企跨境併購的風險
從宏觀層面看,中企赴海外併購的主要市場為美國、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但目前來看,上述地區的經濟政治狀況並不十分穩定。一般而言,影響跨境併購市場最重要的指標是商業信心,這使併購增長趨勢和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息息相關。地緣政治不穩定、經濟預期不明朗等因素,顯然會加大併購市場的風險。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金融風險。相關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近期表現良好,美元指數和美股兩大股指短線由跌轉漲。但美國股市高估值對於中企赴美併購則具有負面影響,一方面增加了估值溢價,需要付出更多收購成本;另一方面,高估值下,中企面臨的美國股市出現回調的風險將會加大。其次是英國「脫歐」將對併購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再次是歐洲高福利與經濟增長放緩之間的矛盾並未得到有效解決,歐洲經濟復甦緩慢,歐洲經濟增速繼續回落,也加大了中企赴歐洲併購整合的難度。
影響四:中美貿易摩擦短期利空跨境併購,但有利於中資併購回歸理性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使得保護主義從貿易領域蔓延至直接投資,主要經濟體從互徵關稅上升到對外商直接投資政策的限制,並各自為政設定了安全審查和反壟斷審查機制,加劇了外資監管的惡性競爭。特別是美國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頻頻設置「路障」,並利用長臂管轄原則將國家安全審查擴大至所有在美有銷售收入或資金帳戶的全球跨國公司。在上述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短期內中企跨境併購交易數量和規模將會繼續下滑。但同時也應注意到,中國擴大改革開放的力度依然不變,中國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全球化經營發展的併購動力依然不變。眾所周知,產品競爭的實質是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秉持全球化的思維,通過構建全球化產業鏈來提升競爭力,以應對新的競爭格局。
中資銀行拓展跨境併購業務的對策
面臨跨境併購市場規模增速放緩、市場活躍度降低的不利局面,中資銀行在拓展跨境併購業務中也面臨著新挑戰、新困難。從銀行視角看,要想卓有成效地推進跨境併購業務,既需要充分挖掘存量業務需求,大力拓展交易撮合和顧問業務,也需要在建立標的信息庫、加大投研力度等基礎工作上投入力量;同時,還應聯合私募基金、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形成拓展跨境併購業務的「朋友圈」。
對策一:挖掘存量需求,拓展跨境併購融資置換和重組業務
在跨境併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大幅下降的不利形勢下,銀行應大力挖掘存量客戶的需求。一是對於通過自有資金已完成跨境併購交易的,若交割時間在一年之內,銀行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發放併購貸款,為客戶提供融資支持。二是對前期通過外資投行以過橋貸款形式提供短期融資支持的併購交易,中資銀行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併購方提供中長期貸款支持,用新的融資置換前期的過橋融資。三是對前期通過併購銀團融資的大型跨境併購交易,如果因融資期限與併購方的現金流還款周期出現匹配問題,需要進行貸款重組的,中資銀行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提供貸款重組服務。四是對已完成多筆小金額跨境併購交易的中國企業,銀行可與企業探討再次實施跨境併購的可行性。
對策二:大力拓展交易撮合和顧問業務,為跨境併購投融資提供應用場景
在當前的跨境併購市場中,中資銀行應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逐漸補足過去被動跟隨、對跨境併購的關鍵環節掌握相對較弱的短板。中資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應深入挖掘境外優質標的,建立豐富的跨境併購標的信息庫;同時,還應憑藉豐富的客戶資源和廣闊的網絡渠道,更多掌握跨境併購賣方市場的主導地位。此外,在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中資銀行應積極爭取成為企業財務顧問這一關鍵角色,以藉此取得對併購方的引導權和併購交易的主導權。當然,交易撮合和顧問業務需要投入大量高素質的投行人才,這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但從長期來看,中資銀行若想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跨境併購服務,顧問業務是必須要創新和突破的。如果單個機構難以承擔如此複雜、專業的工作,中資銀行、私募基金、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應主動聯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中企「走出去」創造更多的業務場景,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對策三:深入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及高新技術密集地區的優質標的
目前,在國內企業赴美投資併購受限的情況下,通過跨境併購進入到 「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或其他發展中國家,適度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對於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有助於中國資本在全球進行資產整合。拿以色列來說,其在農業、科技以及網際網路等行業有過不少產生深遠影響的創新,如培育了水果小番茄,創立了QQ的前身ICQ,研發了U盤等。這些前沿技術大部分都被大公司併購並得到繼續完善。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14年的15年間,以色列共創立了10185家初創公司,其中有5347家公司還在運營之中,佔比52.5%;其在納斯達克上市或者被巨頭收購的公司達到480家,佔比4.7%。中資銀行應充分挖掘國內企業的海外收購需求,為企業提供 「一帶一路」沿線中的高新技術密集地區的併購標的信息,以拓展跨境併購的應用場景。
對策四:加大在高新技術、消費升級、醫療健康領域的投研力度
目前,中資企業對併購標的的選擇,仍以高新技術、消費升級、醫療健康行業為主要方向。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消費業、醫療健康業的跨境併購成為新的增長點。一般而言,跨境併購處於銀行業務的前端,這需要銀行對宏觀形勢的把握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包括未來的宏觀經濟走勢及行業發展趨勢。因此對高新技術、消費升級、醫療健康領域這些中國企業跨境併購的重點領域,銀行應該更好地理解其發展趨勢,加大對這些併購重點領域的研究力度。
對策五:聯合大型專業私募基金開展跨境併購投資
近幾年,以私募基金為代表的財務投資人廣泛參與至跨境併購中來,大型專業私募基金主導的跨境併購交易也隨之逐步增多。例如,2018年厚樸基金、中投公司、絲路基金等作為出資人組建的基金,以7.752億美元收購了英國晶片生產商中國業務控制權,被市場看作國內晶片產業應對技術封鎖的一次突圍。一般而言,中國企業參與海外收購時,由於政治文化、法律法規、行業結構、企業管理等理念的差異,所面臨的挑戰要比在國內更大、更複雜。特別是在近期,中國企業赴海外收購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面對市場規模增速放緩、市場活躍度降低的不利形勢,銀行在拓展中企跨境併購業務中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具體業務推進中,銀行應主動聯合國內外的優秀私募基金、投資銀行和產業投資者,探索大型跨境併購交易的實施,整合全球資源,爭取實現多方共贏。
版權聲明
凡註明「來源:中國外匯」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外匯管理雜誌社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進行營利性使用。非營利性轉載或引用,應註明「來源:中國外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公眾號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外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