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底棲動物有了規範化分類資料庫

2020-12-13 中國網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杭州召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技術與資料庫在典型海洋生態監測中的應用」項目自驗收會議。會上,專家組在聽取了任務負責人的匯報、審閱了項目組提交的各項成果資料後,一致同意項目通過自驗收。

該項目由自然資源部東海監測中心承擔,是海洋公益科研專項「我國近海常見底棲動物分類鑑定與信息提取及應用研究」項目子任務之六。據子任務負責人劉材材介紹,海洋底棲動物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生態關係最複雜的類群,在海洋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海洋底棲動物種類繁多,結構複雜,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分類體系和完整的檢測規程。底棲動物多數種類由於活動範圍有限甚至營固著生活,對逆境的逃避相對遲緩,受環境影響更為深刻。因此,底棲動物的種類組成、群落結構、次級生產力的變化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出所處環境的長期、宏觀變化。建立統一科學的海洋生物分類體系、完善海洋底棲動物鑑定手段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海洋底棲動物分類研究是海洋研究、海洋調查和業務化監測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海洋科學發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評價和生態環境保護必需的基礎生物信息。」劉材材介紹,該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通過調查和採集我國近海重點海域、典型生態系統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海域(長江口海域、黃河口和渤黃海海域)的大型底棲動物樣品,為底棲動物資料庫建設和典型生態系統底棲動物圖譜製作提供了樣品和基礎資料,並將總項目的研究成果中國近海海洋底棲動物分類體系、常見種名錄、分類圖譜及資料庫應用於上述海域底棲動物種類鑑定和物種多樣性研究,檢驗了其科學性、實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有效規範了業務工作中大型底棲生物鑑定結果,取得了良好的應用示範效果。

相關焦點

  • 分區分類規範化利用「解鎖」傳統村落保護
    業內專家認為,在城鎮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需要分區分類,規範化利用是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2012年以來,我國已公布5批中國傳統村落共計6819個,一批批有價值的傳統村落得以搶救性保護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傳統村落保護也面臨很大挑戰。
  • 專家呼籲摸清我國海洋文化遺產「家底」加強保護力度
    在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專家呼籲摸清我國水下海洋文化遺產「家底」,進一步加強保護力度。  近年來,我國日益加大了對沿海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投入和支持力度,從單一的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從沿海走向遠洋。
  • 我國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述論
    目前,針對中文古籍數位化整理的研究頗多,而專門就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的研究較少,筆者通過知網查詢有以下幾篇:梁松濤、趙豔平的《淺析我國出土文獻資料庫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尤建輝的《出土文獻數位化整理簡述》,張文玥的《中文古籍與出土文獻數位化述論》,以及毛建軍的《金石文獻數位化資源述論》《簡帛文獻數位化述論》《甲骨文獻全文資料庫之建設與思考》等。
  • 羅馬廢除羅馬數字是「烏龍」 政府闢謠係數據庫規範化處理
    有媒體甚至認為,現有街道名稱中含有羅馬數字的路牌也將被替換。「如果要把羅馬數字從羅馬抹去,那麼就讓鬥獸場也一起消失吧。」消息公布後,不斷有各界人士走上前臺抗議。一些義大利普通民眾們認為,因為市長馬裡諾不會讀羅馬數字,所以就選擇用廢止它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 最全的資料庫分類及實例介紹
    資料庫從字面上的理解就是數據的倉庫,其實我們平時說的資料庫是指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它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用於建立、使用和維護資料庫,簡稱DBMS。嚴格來說資料庫是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實例,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可以有多個資料庫實例。
  • 最大的在線天然產物資料庫:Coconut資料庫
    在最近發布的有關天然產物資料庫的綜述中,我們清點了過去20年發布和使用的120多種天然產物資料庫。其中,16%不再在線,40%是商業的,剩下開放的NP資料庫通常專門針對特定類型或缺少注釋。目前,在線開放的NP資料庫中,Super Natural II是最大的資料庫:它主要由可以購買的化合物組成,目前已經沒有更新維護。另一個較大資料庫是NPAtlas,數據有一直增加,但是它只關注微生物的天然產物。
  • 我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首次擁有全國統一國家標準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王立彬)中華人民共和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日前聯合發布《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誌著我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第一次擁有了全國統一的國家標準。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採用一級、二級兩個層次的分類體系,共分12個一級類、56個二級類。
  • 我國統一用地用海分類標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0日訊(記者黃曉芳)自然資源部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我國整合了原來各種分類標準,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標準。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對原來分散於各部門的用地用海標準進行了統一整合。
  • 水裡有蟲好髒?NO,這些蟲子越多說明水質越好!
    上述三個生物指數本質相同,都是在計數,即數EPT昆蟲有多少頭、浮遊藻類有幾種、顫蚓有多少頭。但這些僅僅是對水生生物的種群進行了簡單量化,並未分析水生生物和水質情況的相關關係。EPT昆蟲的「水土不服」甚至可以發生在同一個國家內,這導致一個國家內可能有多個耐汙值體系,比如美國便擁有基於不同地理區劃的5個區域性底棲動物耐汙值體系(分別為美國西北部、中西部、東南部、中西部偏北和沿大西洋中部海岸區)。
  • 文史資料庫大全(分類歸納版)
    作為歷史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它豐富了報刊數字資源,更方便了廣大讀者用戶進行關於民國時期歷史的學術研究。《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將採取分批出版方式,逐步推出各輯產品,首批推出三輯。該資料庫採用便捷的檢索服務平臺,讀者用戶可從標題、作者、刊名、分類號、年份及期號等途徑對文獻進行檢索、瀏覽並下載全文。
  • 我國建成「蒙藥方劑資料庫」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12日電(記者張麗娜)我國「蒙藥方劑資料庫」經過有關專家歷時兩年的努力,日前在內蒙古醫學院蒙藥學院建成。  這個資料庫是目前收錄文獻最全、方劑最多的蒙醫藥資料庫,課題成果的共享性、開放性、通用性、網絡化及蒙、漢兩種文字操作界面等都屬於在蒙醫藥領域和少數民族文字信息技術領域中的創新之舉。
  • 海洋科普主題展 |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海洋科普主題展10月27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2層拉開帷幕為了更加直觀、生動地讓大家走近海洋、增強海洋生態保護意識,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上海自然博物館與金山區海洋局共同主辦
  • 您好,我國對於海洋垃圾是怎樣處理的?我國對於海洋垃圾又有什麼樣...
    X 您好,我國對於海洋垃圾是怎樣處理的我國對於海洋垃圾又有什麼樣的態度和政策呢?
  • 大法師量刑規範化智能輔助系統 大數據融合人工智慧,改善量刑偏差
    放眼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著法律的重要性。隨著我國今年正式頒布了民法典,成為我國法律史乃至國家發展進程中的一塊裡程碑,法律會與我們的生活更加緊密,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缺少法律知識的我們,又該如何知道違法行為是如何判處、如何量刑的?這裡給大家推薦幾種方法。第一,登錄網址即可查詢。
  • 昆蟲分類學報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英文期刊核心庫
    日前,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了2019-2020年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來源期刊名單,我校《Entomotaxonomia》(昆蟲分類學報)再次入選英文期刊核心庫。  《昆蟲分類學報》自創刊以來一直被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國昆蟲學文摘(Entomology Abstracts)、英國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國際大英國協農業文摘(CAB Abstracts)等國際著名文摘及資料庫收錄;還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資料庫等多家國內權威文摘期刊和資料庫轉載收錄
  • 原來期刊有這麼多分類
    一、期刊有哪些分類?「國際刊號」是「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的簡稱,即「ISSN號」,我國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號」。此外,期刊的分類很繁雜。 2、按內容分類 以《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為代表,將期刊分為四大類: (1)一般期刊,強調知識性與趣味性,讀者面廣,如我國的《大眾電影》,美國的《時代》等; (2)學術期刊,主要刊載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評論等文章,以專業工作者為主要對象
  • 龐大的外文資料庫如何運用於我國世界史研究?
    原標題:我國世界史研究中外文資料庫的利用據筆者調查,國內主要圖書館購買的以及可免費利用的外文專業資料庫資源,已超過千種。這些資料庫就文獻類型而言,可分為圖書、期刊、學位論文與會議論文、報紙、檔案、統計資料、報告、書目與文摘、圖片、音視頻等。
  • 文史資料庫大全(分類歸納版)
    作為歷史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它豐富了報刊數字資源,更方便了廣大讀者用戶進行關於民國時期歷史的學術研究。《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將採取分批出版方式,逐步推出各輯產品,首批推出三輯。該資料庫採用便捷的檢索服務平臺,讀者用戶可從標題、作者、刊名、分類號、年份及期號等途徑對文獻進行檢索、瀏覽並下載全文。
  • 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逐步規範化常態化 測評優秀率和分類達標率提升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今天從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通過加強源頭指導和監管,高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逐漸步入規範化、常態化的軌道,分類實效得到進一步提升。以高校為例,最新數據顯示:第三方測評優秀率已經從去年的46.77%提升至89.2%,分類達標率也從70%躍升至100%。
  • 我國統一用地用海分類標準
    《分類指南》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為科學規劃和統一管理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加快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礎,對原來分散於各部門的用地用海標準進行了統一整合。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以前我國空間性規劃重疊衝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礎分類的不統一、不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