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一個沒去時特別想去的地方,一個去了不想走的地方,一個去過了還想去的地方。
還記得14年前的這個時候,和三五好友約去園博園,最後變成了兩個人的鼓浪嶼。生活有時就像個喜歡開玩笑的老頑童,那天剛好陰雨天,剛好適合兩個人的小資。
白茫茫的迷霧裡,海面上的白鷺,低空淺行;鄭成功雕像在前方的海面上,若隱若現。
那時,船票很便宜,往返只要15元一張,不像現在鼓浪嶼的船票,最便宜的也要48元一張,一遇到節假日,能賣到300元一張,這不僅是嚇人,簡直是吃人。
那時,鼓浪嶼流傳著蓋章文化,蓋章本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在我們即將登島時,船上的導遊哥哥開始抱著能宰一個就是一個的態度,兜售蓋章本、明信片、手繪本。
那時,明信片真得便宜,10元/套,有10張,全都是廈門的美景;手繪地圖,15元/張,是描繪鼓浪嶼的全貌,裡面有明信片,倒挺划算的;蓋章本,20元/本,付完錢會給你蓋個鼓浪嶼「登島第一站」。為了這個章,20元還是值得的。不過現在20元根本買不到這個儀式感了。
那時,鼓浪洞,是一個很原始的山洞,沒有車馬喧囂,只是少許的三五個人,優哉遊哉地閒蕩。時光好像在這裡停滯,一切都變得無比平靜,人們生活得是那樣愜意。
那時,泉州路賣五香春卷、賣墨魚丸的就三兩個;龍泉路賣魷魚的、賣肉燕的,跟早上的愛心早攤點一樣,數得過來。
我們路過糖貓,遇見一個很帥的製糖小哥,他送了一句宣傳語給我們:Time is a big nougat;在趙小姐的店,看到了另外一個阿呆少爺,打了三年鼓,發了三年呆。
幾百條巷子,交匯在上千個路口,每個街角都會在視覺上產生不同的感受。巷子裡隨地勢起伏的小路蜿蜒曲折,潔淨如洗。幽靜而古樸的院落門頭,錯落有致的歐式老別墅,記錄著時代印記。它們坐落在深深庭院中顯得氣定神閒、從容自得。
鋼琴館傳來優雅的琴聲,時而柔和緩慢,就像涓涓小溪;時而明快激昂,猶如浩瀚的大海,拍擊著岸邊的礁石。微風拂過,我心溫潤,每一分每一秒,像一首詩,像一幅畫。
現在,來廈門旅遊的人絡繹不絕,到鼓浪嶼的人一浪又一浪,無數人扼腕痛惜,鼓浪嶼變味兒了。發展的陣痛不可避免,如何在發展中,守住鼓浪嶼的初心,守住鼓浪嶼的「味道」,這不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市民的課題。
好在這幾年,因生活和工作,也沒再上去,記憶中的鼓浪嶼還是那個最初、最美的模樣。也挺好的,原諒我的阿Q精神。
樹葉搖碎了陽光,鋪出滿地光芒。無論身在何處,想到鼓浪嶼的一磚一瓦都會讓人沉醉其中,希望她慢慢回歸最真實的美好,保留歷史韻味,永遠文藝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