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漢唐刀具的影響發展而來日本刀

2020-12-11 戰爭事典

在日語中,劍道被稱之為「剣道(けんどう)」。說是劍道, 但卻不能顧名思義,因為劍道其實是一種使用日本刀的格鬥技巧。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日本刀的產生和發展。我們常見的日本刀本身的歷史並不是很長。

日本古墳時代(公元4 世紀到6 世紀) 出土的刀劍造型略微奇特,跟現在的日本刀大相逕庭。古墳時代出土的日本刀劍刃尖特大而作人足形或半瓣缺口形,柄首有環。日本學者清水橘村於昭和七年(1932 年)刊布《刀劍大全》一書,記述道:

刀劍之見於歷史者如此。是故若謂刀劍是否為我國鍛冶,吾人以為多半為舶來品, 何以言之?觀諸載於《萬葉集》之刀劍歌多雲高麗劍而非大和劍……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

由此可見,早期日本刀劍明顯是受中國漢代環首刀影響的產物。同時根據考古發現,古墳時代雖然如日本古書《和名抄箋注》《本朝軍器考》的記述是「刀劍並重」,但其實出土的雙刃劍只佔單刃刀的十分之一左右。

從南北朝時代開始,中國刀受到薩珊波斯的影響,出現了新式樣的短柄長刀。到了隋唐時期,短柄長刀被統稱為橫刀。這種橫刀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內,稱其為「唐大刀」。「唐大刀」對日本刀劍造成了又一次影響,也成為現今日本刀的雛形。

◎模仿唐代士大夫打扮的聖德太子,其所佩帶的也是「唐大刀」

到了平安時代中葉的11 世紀初,日本武士們通過戰場上實戰的經驗,發現在馬上作戰時,劈砍比刺擊次數更多,並且較為有利;同時,武士們也發現有弧度的刀刃更便於劈砍。再加上日本很早就有的覆土冷卻技法(通過覆土讓刀劍的冷卻時間不同,從而使刀劍出現弧度),最終,雙手使用、以砍斬為主的單刃彎刀,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見的日本刀出現了。

現在日本歷史學界一般將在彎刃日本刀出現之前通用的雙刃或單刃直刀統稱為「上古刀」,而平安時代出現的日本刀則被稱作「太刀」。

◎上古刀

太刀,在日語中就是大刀的意思。平安時代早期的日本還不是武家幕府的天下,中央政府、文官貴族還有較大的權威,公卿依然在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身份的象徵,太刀一般只有貴族武士或者公卿才能佩帶,而普通的士兵和下級武士是沒有資格佩帶的,他們只能佩帶肋差(短刀)或者小太刀(一種短的、帶鍔止的日本刀)。

在這個時代,裝飾精美的太刀並不是戰場格鬥兵器的主力,而是貴族武士的特權象徵。大量的下級武士和足輕依然使用槍、弓、薙刀和肋差等武器作戰。因此有這麼一種說法存在:武士刀僅僅是割取首級時才會用到的無用武器。

◎日本刀的基本類型

在當時的日本,對於一個能夠上陣的武士而言,弓、槍、劍、騎都是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就當時的記載來看,日本常用的戰術也與唐朝的大規模重甲騎兵衝擊戰術相一致。一般的貴族武士都擅長馬上作戰,大規模的騎兵戰也不少見。但是三間槍等日本槍長而重,加之日本本土馬較為矮小,力量不足,日本人身材也很矮小,所以幾乎沒有武士能在馬上使用長槍。當時武士在馬上使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弓或太刀,有時候也使用薙刀。因此,武士的佩刀方式也與這種在馬上的作戰方式相適應。太刀的佩帶方式是刀刃向下,用掛環佩帶在腰帶下,以配合刀身弧度,適合馬上抽刀迎戰。這與現代劍道的持劍方式(劍刃朝上)幾乎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古代武士坐在馬上,身上厚重甲冑已經是較好的保護,不需要持刀做出防守姿態。

而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和鎌倉幕府時代早期(公元12 世紀到13 世紀),連年的內戰使得日本舊有的政治結構發生了巨變。武士這個專司戰鬥的戰士階級登上了原來只有貴族公卿把持的政治舞臺,日本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因為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級,所以劍術作為武士生存根本的技擊技巧,開始在社會上成為重要的存在。太刀逐漸成了強大而又致命的武器。這一時期,太刀技擊技巧逐漸發展成熟,形成了日本古代劍術的雛形。為了適應戰場要求,尤其是為應對騎兵衝擊和重甲的威脅,太刀越來越長也越來越重,同時,產生了針對重甲的肋構技法(即斜向劈斬的技巧)。

◎從上古刀到太刀,平安時代日本刀開始與大陸刀劍產生明顯的差別

室町幕府時代早期(公元14 世紀中葉),騎馬的貴族武士依然是日本刀的主要使用者。故此為了適應馬上的戰鬥,劍刃朝下佩帶的太刀一直都是戰場武士使用的主流武器。甚至直到戰國時代結束,太刀的使用方法依然是各劍道流派和道場修習的主要內容。當時太刀的使用仍以左右劈砍技法為主,同時以斜劈肋構作為補充。

為了獲取馬上戰鬥和對騎馬武士的實戰優勢,太刀的重量和長度仍在繼續增加。這種趨勢,與西方騎士所使用的越來越重的騎士長劍以及中國騎兵所使用的越來越厚的大刀不謀而合。

◎平安末期,長達一米以上的太刀登上了歷史舞臺

但是從戰國時代起,日本刀卻逐漸走上了與大陸上其他文明的類似武器相反的道路。究其原因,跟日本古代軍隊騎兵的緩慢發展,以及後期步兵的快速崛起,都有著極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中,騎兵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翻開中國的戰爭史,中原耕種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爭鬥甚至在有漢民族之前就開始了。從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放棄從商周開始使用的戰車開始,騎兵就在中國的軍隊體系中一直保留,直到現在。在馬鐙出現之前,騎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弓和弩。利用馬匹的機動性和遠程兵器的距離優勢,是當時早期東方的典型騎兵戰術思想。這種戰術對日本的影響甚至直到明治維新時期依然存在。

◎姊川合戰圖屏風(福井縣歷史博物館藏)。姊川合戰中揮舞長達五尺三寸(約160釐米)的大太刀的真柄十郎左衛門

此後,高橋馬鞍的出現,使得在馬上使用長兵器成為可能。漢代騎兵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馬槊,而到了唐代,大規模的重甲騎士已經是戰場的主角。中國的步兵武器,也逐漸以對抗騎兵的長槍、大刀為主。尤其是作為士兵單兵武器的佩刀和佩劍,逐漸向厚刃的腰刀和長柄的樸刀轉變。這點在唐代之後尤為明顯,武器功能進一步分化,這是軍事能力提升和社會分工進步的表現,也是大多數大陸文明軍事力量所共通的進化之路。

而在日本,這種分工卻並不明顯,直到戰國末期,日本騎兵都是以弓騎兵和騎馬步兵為主。因為傳統的弓箭本身射程較近,在馬上使用較多,因此,在戰國時代大規模裝備火器之前,日本弓箭的地位是很尷尬的,既不能有效地阻止騎馬武士,又不能大規模地遏制步兵衝鋒。在日本的戰爭中,騎馬武士一直都是戰場的靈魂。連盔甲都穿不起的農民和只有簡單盔甲的下級武士,僅僅憑藉射程很近的竹弓根本無法抗衡騎戰馬、穿重甲、握長刀弓箭的騎馬武士。在沒有火槍的時代,為了抗衡這些騎士,使用大型長槍(三間槍)和重型太刀(野太刀)的步行武士應運而生。

而作為主要單兵武器的日本刀,卻並沒有進一步進行功能區分。針對騎兵的野太刀的出現是一次積極的嘗試,但是卻並沒有形成主流,甚至在劍道流派中也沒有成為獨特的體系。以太刀為主的日本刀在長達八百多年的時間裡,總體的形制與平安時代相比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日本刀形制變化。1.上古刀;2.平安後期—鎌倉初期;3.鎌倉中期;4.鎌倉後期;5.南北朝時代;6.室町前期;7.室町後期;8.安土桃山時代;9.江戸時代(中期);10.江戸時代(元祿時期);11.幕末時期

戰國時代中前期(公元16 世紀中葉), 因為火器技術的更新,加之戰鬥基本局限於小範圍內,作戰的根本戰術也與鎌倉時代早期甚至平安時代的大規模合戰有所區別。步兵戰成為戰場的主流,少數的騎馬武士再也無法通過射程和成本與火繩槍相差無幾的和弓,對裝備了火繩槍的步兵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因此,日本這片土地上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發生了變化。從憑藉少數精英貴族武士的武勇,轉變為大量職業化的下級步行武士進行的陣地作戰。步兵戰術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步兵格鬥技巧開始登上日本歷史舞臺。

這一戰術革新的最直觀表現,就是打刀的出現。打刀與太刀最明顯的不同在於佩帶方式。我們前面說過,太刀是使用掛環佩帶在腰帶下,刀刃向下。打刀則是斜插於腰帶上,刀刃向上,這也是現代劍道的佩刀方式。

究其原因,打刀是一種以步戰為主要戰鬥模式的武器。這就需要武士在抽刀後立刻做出防守的態勢(中段持刀)。斜插於腰帶上,刀刃向上的佩刀方式能夠讓持刀者在拔刀後以最快速度將刀刃指向敵人。

◎最古老的打刀——南北朝時期的打刀。此時的打刀與戰國時期是有明顯差異的

根據日本刀的形制變化圖我們可以看出,從平安時代的太刀開始,以騎兵太刀為主的時代,日本刀的形制較長,弧度較大,而刀柄的部分較短。戰國時期的打刀較之前的太刀,在長度上有所減短,弧度也越來越小,這與其不作為騎兵武器使用,同時步戰越來越多有很大的關係。而從刀柄長度,我們也不難看出,從古劍(即中國傳入的直刃刀)到室町幕府後期的太刀, 刀柄都不長,並不是典型的雙手武器。而到戰國時期,刀身較直而且刀柄較長的打刀,已經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流。在戰亂時代,日本刀的鋩子(劍尖)都是比較尖銳的,而和平時期則較為圓潤。由此可知,作為一種近身搏殺的武器,以打刀為代表的日本刀兼具揮砍和刺殺的功能。

刀刃向上,斜插於腰帶上的打刀,標誌著日本刀的成熟。打刀細長、堅硬、厚實。其形狀介於中國的「刀」和「劍」之間。從其單面開刃看,屬於「刀」,而從其外形細長、靈巧看,則屬於「劍」。日本劍道多以雙手握持刀柄,在使用方法上以劈擊為主,間以刀尖對敵人喉嚨或心窩突刺。這在對敵格鬥中確實體現了既簡單又實用的特點。所以在古代,日本劍道就以其兇狠凌厲而著稱。而以此為背景,日本劍道走上了有別於大陸戰場武技的另外一條道路。

本文節選自:《戰場決勝者:冷兵器時代》

相關焦點

  • 刀具選購:刀光之下自有精彩
    菜刀、砍骨刀的刀面近於方形,而其他的中式刀呢,刀背在末端呈弧形向下,刀尖幾乎和刀刃保持在同一平面上。西式刀的刀尖則相反,刀尖和刀背幾乎在同一水平面,刀刃在末端呈弧形向上,刀尖直接向外。 整體上來說,西式刀比中式刀輕巧一些,功能上專刀專用,發展了一系列不同功用的小刀。兩派刀型不同,用法自然也有所不同。
  • 為何日本刀文化至今繁榮,古刀劍流傳千年,中國卻少有名刀傳世
    正倉院存唐代名刀水龍劍過去網上曾有這樣的說法,日本的刀起源於中國唐代常見的橫刀,不過對於這種說法,也有人持不同意見。唐代刀具的鍛造方法已經難以考證,實物流傳也較少,其中很多傳世實物都保留在日本。這些保留在日本的唐代刀具刀身較直,和有弧度的日本刀略有不同。早在唐代刀具流入日本之前,日本本土就有一種起源約在3至7世紀的「蕨手刀」。蕨手刀和唐代的刀具一樣,刀身直,但刀柄和刀身並不是一條直線,略有折角。因此到底唐代中國的刀和日本本土的「蕨手刀」,到底哪一個才是日本刀的雛形,真的很難考證。不過毋庸置疑的是,日本古代的冶鍛技術確實受到了中國較大的影響。
  • 日本陶瓷刀具著名品牌Forever進駐中國
    日本陶瓷刀具著名品牌Forever進駐中國2015-12-17 16:01:20 來源:  中國網    近期,有日本知名精密陶瓷刀具公司Forever已悄然進駐中國市場,為各位海客提供最先進,安全,便攜,鋒利,耐久的廚房利器——純進口納米陶瓷刀具
  • 馬未都: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
    馬未都: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刀在冷兵器的發展過程中,地位並不如劍。可是,刀在實戰中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劍,這就影響到了刀文化的形成,自然也就引起了收藏家的關注。馬未都表示,世界三大名刀,日本刀名列其中,可惜卻沒有中國刀。世界三大名刀中,為何沒有中國刀?筆者結合馬未都的說法,詳細的為大家分析一下。世界冷兵器發展史,繞不開中國冷兵器發展,尤其是中國的刀文化,在世界冷兵器史上佔據了重要席位。可是,世界公認的三大名刀為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並沒有中國刀的一席之地。
  • 苗刀源於日本刀?其實兩者差異還是挺大的
    在網絡中都說苗刀源於日本刀,這個不可否認,苗刀與日本刀是有很大的淵源的,但其技法以及苗刀的刀法與日本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苗刀定名是在民國時期,而其從明朝到民國的發展,清時期少有記錄。皇甫江《中國刀劍》從上面的一段文字描述可以看出,此時御林大刀更近似於現代的苗刀,除日本進貢之外,明時期的軍隊中也有自己鍛造的長刀,國內鍛造的長刀其實與日本刀的區別還是很大的。而御林大刀雖然是從日本進貢頁來,但其刀型更接近明時期的刀具鍛造之法。
  • 中國龍泉寶劍屬於管制刀具?日本繼承了中國龍泉寶劍的製造精華
    早已失傳的龍泉鑄造技藝再次回到了龍泉人的手裡,為恢復和保留中國古老傳統手工工藝的鍛造技藝,國家將龍泉寶劍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傳承了千年的技藝生生不息,因為千萬次的摺疊鍛打鍛的結果,直接決定了一把劍能否達到鋒刃銳利,剛柔並進的要求。
  •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1932年(昭和七年)日人清水橘村所著《刀劍大全》中指出:「我國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藝美術,百工之技術皆由中國傳來,刀劍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則其初之鍛刀皆為舶來品,乃任何人不能爭論者。」日本刀和中國刀的發展交流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日本學習中國階段。歷周秦漢唐。
  • 日本料理的刺身和廚刀,太博大精深了!
    和古代中國豐富的兵器種類比起來,日本的冷兵器就像是一個屬種。但是和中國的菜刀比起來,那日本的菜刀就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出刃包丁,薄刃包丁,菜切り包丁,刺身包丁,三德包丁,身卸包丁,舟行包丁,魚包丁,鮪包丁,鰻裂き,鱧切り,麵切包丁,山刀...這裡的每一個屬種下面又有無數個分屬,這還不算各種地方上的特產刃切物。
  • 日本刀具品牌推出以《機動戰士鋼彈》扎古武器為原型之廚刀
    日本刀具品牌推出以《機動戰士高達》 ZAKU武器為原型之廚刀 而今回,來自日本兵庫縣三木市的刀具品牌amenoma便以《機動戰士高達》中扎古角色的熱能戰斧為原型,打造了一把相當有霸氣的廚刀。
  •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
    世界三大名刀,為何沒有中國刀卻有日本刀?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馬未都曾表示,世界三大名刀中沒有中國刀。世界三大名刀為大馬士革刀、馬來克力士劍、日本刀,尤其是日本刀與中國刀中的唐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及至宋朝,火器初步發展,重騎兵重裝甲登上了歷史舞臺。唐刀的砍殺功能雖然漂亮,可已經不能適用於時代發展。加之,唐刀「百鍊鋼」相關工藝失傳。到了宋代,一代名刀唐刀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到了近代,熱兵器的興起,中國刀發展墮入低谷。與中國刀發展有所不同,自從唐刀在唐朝流入日本後,就實現了日本本土化生產。
  • 小米有品刀具5件套,高檔日本刀材質,用它切菜切肉太快了
    我這個是火候覆合鋼刀套裝,共有砍骨刀、切片刀、廚師刀、萬用刀和刀座5件套。這套刀具囊括了劈、砍、剁、削,滿足日常各種食材加工,再配一把剪刀就更完美了。最初我是被這款刀具的顏值所吸引,自然原木色與金屬銀色的搭配,低調沉穩中又有內存的尊貴,用它們來做美食,心情是極好的。
  • 東莞長安刀具企業搶抓發展機遇,擦亮產業品牌
    「疫情初期,刀具行業發展受到影響,伴隨著華為、比亞迪等龍頭企業訂單的恢復,長安鎮刀具行業復甦加速,企業訂單持續改善。」東莞市數控刀具行業協會秘書長唐有水表示,刀具企業正在抓緊生產,將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據王友群介紹,今年上半年,刀父精工科技增加航空發動機專用刀具投研發投入和銷售渠道,力爭儘快趕超國外先進品牌,實現航空發動機專用刀具多數國產化。今年2月至6月,刀父精工科技航空發動機專用刀具銷售量同比增長10%。
  • 秘密:哪個更強大唐刀或日本刀
    關於唐刀和日本刀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我想帶大家深入研究一下這兩種武器的外形和特點,找出哪一種更強大。首先,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唐刀具和日本刀。唐刀刀片通常是直的,有輕微的內部彎曲,刀刃的刃口開了三分之一。日本刀刃口呈弧形,刃口形狀為諸刃,刃口開2/3。唐刀繼承自漢代桓壽道,日本刀繼承自中國唐刀。葉片的彎曲角度可以根據鍛造和淬火的時間來控制,那麼為什麼漢代的環首刀和唐都是直的,並轉移到日本卻變成彎刃呢?很多孩子認為這是用來剪的。
  • 日本刀大量出口中國,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
    的確,日本刀工藝精良,這是不可置否的,畢竟就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都曾對日本刀做出評價,稱日本刀製作精良、構造合理。但是,若僅僅是因為刀具自身的原因,恐怕還不足以讓中國大量進口日本刀。畢竟日本刀的起源,就是中國。
  • 好刀不誤下廚功,就選瑞泰五金刀具
    對於大多數中式家庭來說,廚房刀具能夠滿足日常下廚所需即可,當然了,部分講究品位的家庭對於刀具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好看、要輕巧、要不粘、握感要舒適等。在國內,能夠兼具性能與顏值的刀具並不多,耐夫廚刀是其中之一。
  • 札幌狸小路探店:日本菜刀 肉刀 指甲刀——92年刀具老店宮文,推薦!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家,半隻腳已經踏進「百年老店」的刀具專賣店:宮文。   (看這撲面而來的歷史感與專業感)   刀具專賣店宮文,總店位於狸小路2丁目,創業於昭和2年(1927年),主營各式菜刀,剪刀,工具刀,凡是帶刃的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 日本旅遊岐阜自由行·關市刀具節
    岐阜縣關市刀具節 關市刀具節,在日本刀的著名產地、岐阜縣關市一年一度舉辦的刀具展覽 關市,過去一直是日本刀具產量第一的地方,這個地方所產刀具不易折斷、不彎曲、鋒利為特長。歷經700餘年的歷史,傳統手藝傳承至今,讓關市在全世界的刀具領域熠熠生輝,成為全球知名的刀具產地。 每年10月中旬的刀具節上,大街上擠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節日期間,古式日本刀鍛鍊、神速拔刀術的現場表演成了遊客觀摩最新刀具技術之外的文化賣點。
  • 中國廠商怒推平替刀具,一把好刀用一輩子
    對於喜歡下廚的小夥伴而言,一把得心應手的刀有多重要。它不僅是簡單的一把工具,還是我們的第二雙手,無論是切菜還是切肉都遊刃有餘。可我發現,從古至今,很多人中國家庭廚房裡就只一把菜刀。面對各種不同的食材,與其費力不討好的用一把菜刀,倒不如選一套好刀讓我走捷徑。可一套三四十把刀未免過於誇張,而且價格也不便宜,還好有老師傅推薦,最後我入手了這個——拜格刀具五件套。
  • 老者的一個小故事道出了中國刀與日本刀的差距?
    馬未都先生在講中國古代冷兵器發展的時候,用一個中日刀客比武的故事體現了中國刀和日本刀的對比。二人持刀相向,雙方一拔刀,結果中國刀客就挨了一刀。問:何因?日本刀客就說,我無勢。中國人講究亮劍,拔出刀來,亮個相,擺個造型,再進攻。日本人無勢,出手就是一刀。
  • 刀具中的異類——從虎爪上汲取靈感的爪刀
    歡迎來到爪刀美麗新世界!爪刀,可以說是世界刀具品類當中,當之無愧的異類。爪子是野生動物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進攻型武器,人類當然明白這一點,否則我們為什麼會懼怕豺狼虎豹?如果按部就班的複製動物們的爪子,在使用過程中又會達不到力量與速度的要求,所以菲律賓人民深思熟慮,創造了一種收割型的銳利武器——爪刀(karambit)。爪刀最早起源於峇里島,是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很流行的一種個人日常隨身刀具,非常適合用於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