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毛澤東讀《詩經》: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立志救民於水火

2020-12-13 詩經女孩

要說寫的最大氣磅礴的詩詞,那非毛主席的莫屬。《沁園春雪》《七律長徵》等我們都耳熟能詳。毛主席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那麼,從小熟讀《詩經》的毛澤東,他的思想的形成與《詩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毛澤東和《詩經》的那些事兒。

一、毛澤東和《詩經》的淵源

我們讀《詩經》時經常會聽到毛詩,那麼這毛詩來源於哪裡呢?毛詩,指戰國末年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於世的《詩經》。

毛澤東的毛氏宗祠裡,懸掛著「傳經世家」匾額。據據考證,湖南湘潭韶山毛氏宗族,也就是毛澤東的宗祠,與浙江衢州的毛氏宗族,共同奉西漢傳授毛《詩》的毛萇為始祖,都自稱「傳經世家」。毛公的後人在河間詩經村居住到魏晉時代,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不願忍受異族的統治,毛氏離鄉南遷,其中主支輾轉遷至浙江衢州。宋朝時衢州毛氏分出一支遷至江西。元明之際江西毛氏中有人參軍平定雲南,由明朝封賞在湖南湘潭做官司,在明清數百年間繁衍成韶山沖一帶的毛姓宗族。衢州、江西、湘潭三地的毛氏祠堂都懸掛「傳經世家」匾額,他們同出於毛公一系,有宗牒族譜記載始末。

《詩經》是毛澤東平生閱讀過的第一部詩集,毛澤東少年時代讀過的《詩經》是清乾隆二十八(1763年)的石刻線裝本,出版至今已經歷250多年。毛澤東最初就是從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歌中接受藝術薰陶並形成了最終的毛澤東思想。

二、青年毛澤東讀《詩經豳風》立下救國之志

1913年,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就讀時,在他的《講堂錄》裡,就記載了這樣的句子:

「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風》陳述王業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評衣食二字。」

來看看這首出自《豳風七月》的詩的片段: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20歲的毛澤東,已經在這時樹立了立國救民的思想。「陳王業」之說,是《毛詩傳》的傳統解說,意謂此詩乃周公教導年幼成王,使懂王業之本稼穡艱難而作。

毛澤東這句評論是什麼意思呢?農民不做農事不知道耕種莊稼的困難,而不親自養蠶織布不知道身上穿的衣服來自哪裡。詩經裡的《豳風》講述了成就王業的根本,那就是依靠農民。《七月》八章只講了一件事,那就是治理天下要以解決人民衣食問題為根本。

可以清楚的看出,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靠農民,這個思想深深鼓舞了毛澤東,他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就是農民問題,使農民從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下解放出來,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

毛主席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一切依靠農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指導思想。1936年,他在延安會見美國作家斯諾時說:「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了中國,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可以看出,《詩經》對於他的影響非常巨大。

三、北戴河會議:毛澤東用《詩經·伐檀》表達民眾的意願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當家做了主人。但是一些資本主義思想開始盛行。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同哲學工作者談話,專門評價了《詩經》:

有人批評孔子西行不到秦,其實他選的《詩經》中的《七月流火》,是陝西的事。還有《黃鳥》,講秦穆公死了殺三個大夫殉葬的事。司馬遷對《詩經》品評很高,說詩三百篇皆古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大部分是風詩,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聖賢。「發憤之所為作」,心裡沒氣,他寫詩?「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從這裡來的。這是怨天,反對統治者的詩。孔夫子也相當民主,男女戀愛的詩他也收。朱熹注為淫奔之詩。其實有的是,有的不是,是借男女寫君臣。

主席引用的這兩句詩句,來自於《國風·魏風·伐檀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句話的意思是:「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閒飯啊!」

你看這首詩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毛主席引用這首詩,說「尸位素餐」就是提醒眾人,不能當權以後做這樣的統治者。

毛澤東尊重孔夫子,指明孔夫子編詩很民主,孔夫子提出詩可以「興觀群怨」,其中一條就是詩詞可以針砭時弊。後來毛澤東的不少詩詞表明他對舊中國「心裡有氣」:諸如「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地主重重壓迫」、「遍地哀鴻滿城血」、「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這促使他不遺餘力地去「改造中國與世界」。

由此可見,也正是由於受到《詩經》的影響,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有了新的境界。

四、毛澤東會見楊振寧談論《詩經》說「詩無達詁」

1973年7月,在中南海遊泳池那間臥室兼書房裡,毛澤東和來訪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有過一次別有深意的對話——

楊振寧:「我讀到主席的《長徵》那首詩,很受鼓舞。」

毛澤東: 「長徵是我們同蔣介石作鬥爭,那首詩是我們長徵快結束的時候寫的。」

楊振寧: 「毛主席的詩我都念了,起頭不懂,看到注釋後,懂得多一點。」

毛澤東: 「有些注釋不大對頭。就像《詩經》,是兩千多年以前的詩歌,後來做注釋,時代已經變了,意義也不一樣。百把年以後,對我們的這些詩都不懂了。」

「詩無達詁」,本來是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一句話。毛澤東當時學《詩經》是讀過各家注釋的,他在後面實踐過程中,他注意到由於時代變化而產生不同解釋,從而形成了歷史唯物論的觀點。那就是歷史是變化的、發展的,人類社會存在著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髮展;新舊事物始終處於相互鬥爭之中,其最終結局,必然以新事物的勝利而告終。毛澤東從《詩經》裡悟出這個道理並運用到革命中去,形成了唯物史觀與革命史觀在中國的應用。

可以說,《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毛澤東的成長曆程裡,離不開《詩經》等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浸潤。它就像一顆種子,深深的紮根在了毛澤東的思想體系裡。

兩次和毛澤東見面都談論過詩詞的法國前總理富爾說——

詩歌不僅僅是毛澤東生平中的一件軼事,我的確相信它是了解毛澤東的性格的關鍵之一。毛澤東和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不一樣,他不是一本書讀到老的人。他在這些簡短詩歌裡表達的思想,不受教條詞藻的束縛。他用簡單的形式,表達深刻而生動的革命題材,是國內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夠理解的。

毛澤東的一生,就是深刻踐行孔子的「詩言志」、「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思想,堅定不移的與時俱進的一生。縱觀他的詩詞,抒革命之情志,創造了充滿新的時代精神的光輝詩篇。所以,我們如今學習毛主席詩詞,學習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要忘了《詩經》之根源。

一代偉人雖然故去了,但是他留給我們的詩詞和思想,必將永放光芒,照耀我們前行之路!

相關焦點

  • 青年毛澤東的革命道路選擇
    中國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繼續和發展,走十月革命道路使中國革命浴火重生,苦難而輝煌。青年毛澤東對十月革命道路的認同和選擇,也有一個思索和比較的過程。 1911年春,18歲的毛澤東考入湘鄉駐省中學。初到省會長沙,毛澤東眼界大開,不僅看到了同盟會的《民立報》,還知道了孫中山和同盟會的綱領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 27歲的毛澤東首次寫情詩:他的兒女情長,都和《詩經》有關
    毛澤東詩詞豪邁奔放,充滿了一股英雄主義氣概,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等,讀來令人盪氣迴腸。但是毛主席也是凡人,也有柔情蜜意的一面。他雖然是一個在政治、軍事舞臺上叱吒風雲、千錘百鍊的巨人,但卻從來沒有失去一個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在毛主席少有的幾首婉約詞裡,都有著《詩經》的影子。
  • 江山如此多嬌:從毛澤東詩詞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還說:「我讀了六年孔夫子的書,又讀了七年資本主義的書,到一九一八年才讀馬列主義。」隨著人生道路的不斷探索,毛澤東救國救民的初心逐漸形成,最終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   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韶山,去湘鄉就讀東山高等小學堂。臨行前,毛澤東改寫了一首詩《七絕·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 詩詞:心繫江城災難重,救民水火杏林奇
    心繫江城災難重,救民水火杏林奇。舉報/反饋
  • :毛澤東的仰天長問
    他自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從中得到啟示和力量,立志發奮讀書。他常對人說:我們將來也要寫書,寫農民和工匠的書,把農民和工匠寫成英雄豪傑。 「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 少年毛澤東關心時事,也喜歡讀一些時局政治方面的書。停學在家勞動時,他從表兄處借到《盛世危言》。他說這本書激起他「重新學習的欲望」。
  • 毛澤東的讀書藝術
    如果說毛澤東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邁的樂章,那麼,刻苦讀書同他的大智慧在其一生中交相迴響。苦讀書。毛澤東從青少年到老年,都把讀書看成第一生命。他有一句名言:「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他一生中讀的書涉及門類很多,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無所不及。毛澤東的讀書故事很多。
  • 司徒美堂—開國大典站在毛澤東身旁的「洪門大佬」
    抗戰爆發後,司徒美堂與旅美進步人士共同發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戰。1868年,司徒美堂出生在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2歲為生活所迫隨鄉人遠渡重洋到美國謀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館做雜工。當時,為了保護自己利益,很多華僑加入了洪門致公堂等組織。
  • 品讀毛澤東書信 領略偉人風採
    毛澤東在信中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個字形容當時的革命形勢,指出全國都布滿了乾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毛澤東在信的末尾以磅礴的激情寫道:「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來到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地平線上遙望海中已經看得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 五家渠博物館新湖獲毛澤東籤革命烈士家屬光榮證
    公元2009年3月20日上午,首場春雨後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新湖三場的道路有些泥濘,五家渠博物館館長曹斌才和工作人員宋勝先驅車前往新湖三場場部看望付景坤老人,他們如願以償地收到了由毛澤東主席籤發的,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印的《革命軍人犧牲家屬光榮紀念證》。    今年,五家渠博物館正在積極準備布展工作,證書對天博物館來說真是如獲至寶!
  • 少年毛澤東以詩明志,對曾幫自己衝破藩籬的表哥,卻屢拒其請求?
    這對求知若渴的少年毛澤東來說,簡直就是一座知識的寶庫。即便回到了自己家裡與父母常住,毛澤東也還經常徒步走上幾十裡地,往返於自己家與外婆家,以借閱這些書籍。青年毛澤東對文化知識的嚮往如饑似渴,他幾乎將舅舅家的藏書全部通讀了一遍,其中就包括毛澤東一生鍾愛的典籍《詩經》。我以為,毛澤東早期的許多詩詞作品有非常濃鬱的古體詩歌氣息,應該大多都源自於《詩經》的影響。
  • 獻禮建黨百年 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大浪淘沙:啟航》正式啟動
    紅網時刻8月4日訊(通訊員 孟斌 孔泠涵 記者 夏君香)8月3日,獻禮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大浪淘沙:啟航》(原名《一大代表》)啟動儀式在浙江嘉興的南湖紅船邊舉行。湖南省委宣傳部巡視員龔愛林、長沙市委宣傳部部務委員胡述斌等出席。
  • 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向毛澤東學習
    延安時期,他主動與外國友人交流,向外部世界介紹中國革命;新中國成立後,他順應世界局勢發展變化趨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個世界」劃分理論。  向毛澤東學哲學頭腦。作為舉世公認的思想家,毛澤東酷愛哲學,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國家建設生涯中,他善於運用哲學這一思想武器,從實際出發,辯證分析事物,抓住主要矛盾,成功解決問題。  向毛澤東學調查研究。
  • 毛澤東評<明史-楊爵傳>:"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毛澤東閱讀《明史》,圈注頗多。這些圈注,反映了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深刻體悟。他讀《明史·楊爵傳》時旁批的「靡不有初」四個字,就說明了這一點。    楊爵,陝西富平人,以極言進諫著稱於當世。於是,他向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意離散,邦本不固,土崩之勢可以立待。縱使周公之禮盡行於今日,有何補救百姓之飢餓者。」他希望嘉靖皇帝能夠體察民情,憫恤百姓,從而使國家穩定,百姓安康。即位時間不很長的嘉靖皇帝採納了楊爵的建議,開倉賑濟百姓。楊爵也因敢於進諫在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被擢升為監察御史。
  • 走在毛澤東廣場上
    毛澤東廣場入口處 周瑩 攝十月的韶山,剛剛入夜已有些許微寒。來到毛澤東廣場入口處,抬眼望見的是一塊酷似中國版圖的金黃色的巨石,上面鐫刻著大書法家沈鵬題寫的八個蒼勁大字:「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仿佛在宣告著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這裡走進去,是12.26米寬的瞻仰大道,大道兩旁有對稱的六處小景觀石,分別題刻著《沁園春·雪》等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我沿著寬闊的瞻仰大道,穿過廣場中央散步的遊客和周邊居民,拾級而上,來到背靠56棵雪松被25面紅旗環繞的廣場瞻仰區。
  • 20句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毛澤東名言
    《論十大關係》是毛澤東同志運用普遍聯繫觀點闡述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典範。——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    20「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 毛澤東關於五四運動的論述
    說研究,1939年5月,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毛澤東寫了一篇文章《五四運動》,作了一次演講《青年運動的方向》,此外,他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中,多次評價五四運動。重溫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有關論述,對於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對於今日廣大青年全身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很有意義。
  • 毛澤東的「三大法寶」與孟子的「三寶」有何淵源?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說:「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三大法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產生出來的。
  • 人民日報:民族復興須大力弘揚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
    為實現這一夢想,一代代革命志士前僕後繼、不懈奮鬥,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孫中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者。作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他領導20世紀中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民族復興偉業,需要我們尊重歷史、崇敬偉人,承繼革命先輩精神與思想。
  • 書海掣鯨毛澤東
    再看看毛澤東早年所發出的「讀奇書、交奇友、創奇事,做奇男子」的心願,他是說到做到了。毛澤東是書海、人海、政海、民族抗爭之海的弄潮兒,波濤萬頃,千帆競發,兀立潮頭唱大風!他讀了古今中外多少書—— — 讀了四書五經,讀了二十四史,讀了楚辭漢賦李白杜甫;還讀了西方啟蒙新學、馬列經典、哲學、歷史、自然科學;而且也讀了少為人知、稀奇古怪的各種閒書雜籍。
  • 讀《詩經》,學做人的規矩
    如果不讀,那就好像正對著牆壁站立,不能再向前行走了。不學詩,不會說話;不學詩,不能行走。而他讓弟子們學《詩》的解釋則更為詳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孔子所說絕非虛談,他積極推行詩教,源於他對《詩經》的整理,源於他對《詩經》的感悟。 但,詩經不是好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