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寫的最大氣磅礴的詩詞,那非毛主席的莫屬。《沁園春雪》《七律長徵》等我們都耳熟能詳。毛主席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那麼,從小熟讀《詩經》的毛澤東,他的思想的形成與《詩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毛澤東和《詩經》的那些事兒。
一、毛澤東和《詩經》的淵源
我們讀《詩經》時經常會聽到毛詩,那麼這毛詩來源於哪裡呢?毛詩,指戰國末年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於世的《詩經》。
毛澤東的毛氏宗祠裡,懸掛著「傳經世家」匾額。據據考證,湖南湘潭韶山毛氏宗族,也就是毛澤東的宗祠,與浙江衢州的毛氏宗族,共同奉西漢傳授毛《詩》的毛萇為始祖,都自稱「傳經世家」。毛公的後人在河間詩經村居住到魏晉時代,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不願忍受異族的統治,毛氏離鄉南遷,其中主支輾轉遷至浙江衢州。宋朝時衢州毛氏分出一支遷至江西。元明之際江西毛氏中有人參軍平定雲南,由明朝封賞在湖南湘潭做官司,在明清數百年間繁衍成韶山沖一帶的毛姓宗族。衢州、江西、湘潭三地的毛氏祠堂都懸掛「傳經世家」匾額,他們同出於毛公一系,有宗牒族譜記載始末。
《詩經》是毛澤東平生閱讀過的第一部詩集,毛澤東少年時代讀過的《詩經》是清乾隆二十八(1763年)的石刻線裝本,出版至今已經歷250多年。毛澤東最初就是從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歌中接受藝術薰陶並形成了最終的毛澤東思想。
二、青年毛澤東讀《詩經豳風》立下救國之志
1913年,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就讀時,在他的《講堂錄》裡,就記載了這樣的句子:
「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風》陳述王業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評衣食二字。」
來看看這首出自《豳風七月》的詩的片段: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20歲的毛澤東,已經在這時樹立了立國救民的思想。「陳王業」之說,是《毛詩傳》的傳統解說,意謂此詩乃周公教導年幼成王,使懂王業之本稼穡艱難而作。
毛澤東這句評論是什麼意思呢?農民不做農事不知道耕種莊稼的困難,而不親自養蠶織布不知道身上穿的衣服來自哪裡。詩經裡的《豳風》講述了成就王業的根本,那就是依靠農民。《七月》八章只講了一件事,那就是治理天下要以解決人民衣食問題為根本。
可以清楚的看出,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靠農民,這個思想深深鼓舞了毛澤東,他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就是農民問題,使農民從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下解放出來,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
毛主席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形成了「一切依靠農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指導思想。1936年,他在延安會見美國作家斯諾時說:「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了中國,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可以看出,《詩經》對於他的影響非常巨大。
三、北戴河會議:毛澤東用《詩經·伐檀》表達民眾的意願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當家做了主人。但是一些資本主義思想開始盛行。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同哲學工作者談話,專門評價了《詩經》:
有人批評孔子西行不到秦,其實他選的《詩經》中的《七月流火》,是陝西的事。還有《黃鳥》,講秦穆公死了殺三個大夫殉葬的事。司馬遷對《詩經》品評很高,說詩三百篇皆古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大部分是風詩,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聖賢。「發憤之所為作」,心裡沒氣,他寫詩?「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從這裡來的。這是怨天,反對統治者的詩。孔夫子也相當民主,男女戀愛的詩他也收。朱熹注為淫奔之詩。其實有的是,有的不是,是借男女寫君臣。
主席引用的這兩句詩句,來自於《國風·魏風·伐檀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句話的意思是:「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閒飯啊!」
你看這首詩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毛主席引用這首詩,說「尸位素餐」就是提醒眾人,不能當權以後做這樣的統治者。
毛澤東尊重孔夫子,指明孔夫子編詩很民主,孔夫子提出詩可以「興觀群怨」,其中一條就是詩詞可以針砭時弊。後來毛澤東的不少詩詞表明他對舊中國「心裡有氣」:諸如「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地主重重壓迫」、「遍地哀鴻滿城血」、「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這促使他不遺餘力地去「改造中國與世界」。
由此可見,也正是由於受到《詩經》的影響,毛澤東的詩詞創作有了新的境界。
四、毛澤東會見楊振寧談論《詩經》說「詩無達詁」
1973年7月,在中南海遊泳池那間臥室兼書房裡,毛澤東和來訪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有過一次別有深意的對話——
楊振寧:「我讀到主席的《長徵》那首詩,很受鼓舞。」
毛澤東: 「長徵是我們同蔣介石作鬥爭,那首詩是我們長徵快結束的時候寫的。」
楊振寧: 「毛主席的詩我都念了,起頭不懂,看到注釋後,懂得多一點。」
毛澤東: 「有些注釋不大對頭。就像《詩經》,是兩千多年以前的詩歌,後來做注釋,時代已經變了,意義也不一樣。百把年以後,對我們的這些詩都不懂了。」
「詩無達詁」,本來是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一句話。毛澤東當時學《詩經》是讀過各家注釋的,他在後面實踐過程中,他注意到由於時代變化而產生不同解釋,從而形成了歷史唯物論的觀點。那就是歷史是變化的、發展的,人類社會存在著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髮展;新舊事物始終處於相互鬥爭之中,其最終結局,必然以新事物的勝利而告終。毛澤東從《詩經》裡悟出這個道理並運用到革命中去,形成了唯物史觀與革命史觀在中國的應用。
可以說,《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毛澤東的成長曆程裡,離不開《詩經》等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浸潤。它就像一顆種子,深深的紮根在了毛澤東的思想體系裡。
兩次和毛澤東見面都談論過詩詞的法國前總理富爾說——
詩歌不僅僅是毛澤東生平中的一件軼事,我的確相信它是了解毛澤東的性格的關鍵之一。毛澤東和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不一樣,他不是一本書讀到老的人。他在這些簡短詩歌裡表達的思想,不受教條詞藻的束縛。他用簡單的形式,表達深刻而生動的革命題材,是國內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夠理解的。
毛澤東的一生,就是深刻踐行孔子的「詩言志」、「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思想,堅定不移的與時俱進的一生。縱觀他的詩詞,抒革命之情志,創造了充滿新的時代精神的光輝詩篇。所以,我們如今學習毛主席詩詞,學習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要忘了《詩經》之根源。
一代偉人雖然故去了,但是他留給我們的詩詞和思想,必將永放光芒,照耀我們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