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到了晉江市金井鎮塘東村,剛一下車,當地人就跟獻哈達一樣遞上旅遊導覽圖和明信片,但凡遊客均可免費領取,而年節一到,村民們也可藉此向海外親人傳情達意。
村民許秋凝住的是古民居,自己在村裡經營一家飲食店,打算把旅遊導覽圖和明信片擺在櫃檯上,給外地遊客指個道。她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確實是想當個導遊。
塘東村全貌
塘東落日
塘東古民居
小漁村的「亞洲唯一」
入村的三個主要路口,都樹起旅遊景點示意圖的牌子,「千年古剎『西資巖』石佛寺」「古民居景點」「天然獨特的美麗沙堤」三大板塊一目了然。
西資巖位於村東側卓望山的南麓,上有石佛寺,始建於隋唐時期,是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村西處有一堪稱「亞洲唯一」的觸角狀沙堤,長約1700米,寬則三五百米不等。有別於其他沿海岸線而形成的沙灘,塘東沙堤是由潮汐和風力堆成的,如一柄雪亮長劍,從岸邊直刺大海。
沙堤「醉美」時分,莫過於日落,少不了情侶們牽手漫步的粘膩身影。而早年間,據村主任蔡榮星介紹,塘東村曾是福建唯一的對臺宣傳點,村民在吹南風的時節,通過「風箏站」「氣球站」將有關兩岸和平的文宣品吹送金門,那邊的回應則是藉助北風,在海上放漂流瓶,最終抵達地就是塘東沙堤。
而今,福建沙灘排球集訓基地在塘東沙堤安了家,30米寬、82米長的佔地面積,由鐵網分出4個封閉場地。新落成的跨海木棧橋,將沙堤、基地與陸地連通,對接的木棧道延伸至鳳髻山。在臨海的平原上,這座小山崗顯個,遍布著亂石,其間長著造型各異的仙人掌,憨態可掬。
這一帶已現「濱海休閒公園」的雛形,跨海木棧橋入口處也新添一臺大型LED戶外顯示屏。旅遊基礎設施的日漸完善,讓塘東看上去不再像蒙塵的村姑,而是變得時尚有活力。就在去年,當地人搞推介,還不忘提醒自駕遊客:這裡是原生態的處女地,旅遊業才剛起步。兩年之間,何以有這般驚豔的轉變?
「忠義傳家」遺風猶在
作為革命老區基點村,塘東的尷尬是「生態富有卻經濟欠發達」。村財以漁業為主,另有少量的紡織、服裝企業,201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遠低於晉江乃至全省平均水平。
搞建設的錢,要一點點地擠出來。比如,村裡約有140棟古民居,初來遊客常常找不著門道,村兩委成員不時要客串導遊一回,久之便向金井鎮政府提議,要在村裡一些知名故居設個簡介牌。蔡榮星說,建議提出來後,鎮裡很支持,表態要出錢幫他們做。
塘東也是著名僑鄉,全村人口1288戶4680人,旅居國外的華僑僑裔和港澳臺同胞近3萬人。「歷史上塘東就有愛國愛鄉的傳統,至今還有很多華人華僑在積極為家鄉做貢獻。」蔡榮星說,去年4月,村裡舉行「十大工程」落成慶典,包括海鮮綜合市場、濱海休閒公園、塑膠運動場在內,全由旅菲僑胞捐建。
古蹟有不少。晉江諺云:「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其中的「塘東崎」,即指塘東村的東蔡家廟,因其屋頂高斜峻峭而揚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塘東人蔡纘在全國官員考績中名列第一,留下的「辛丑部元」牌坊仍保存完好。閩臺關係史上的名人蔡德芳,曾到臺灣書院教學育才,「馬關條約」籤署後舉家遷回塘東,建成「進士第」。
站在臨海的鳳髻山上,凝視塘東古民居那抹紅,不由地想拿廈門的鼓浪嶼做比較。彼稱「萬國建築博覽」「鋼琴之島」,這裡也有成片集中、多為「皇宮起」的紅磚古厝,間雜中西合璧的番仔樓、西洋樓,出了臺灣交響樂之父、福建音樂學院創辦人蔡繼琨和世界級畫家蔡雲程等名人……
塘東會「紅」,這是遲早的事。近期就有不少團隊來察看,表示願意幫忙修繕古民居,注入一些合適的業態,如在此興建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易經演繹館。
「東蔡家廟、蔡纘故居等15棟古民居,已列入村裡首批修繕名單。」蔡榮星希望通過對古民居的逐步修繕,進一步豐富當地的旅遊資源,吸引大量遊客到此感受歷史瑰寶的魅力,使這些古民居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人老思故鄉」的幸福抉擇
今年年初,塘東在央視《記住鄉愁》中亮相。據說這部紀錄片從全國186萬個村落中選取120個傳統村落進行拍攝,入圍之爭異常激烈,安徽的宏村、西遞因「過度商業化開發,沒了原生態和原住民」而被刷下來。能以「忠義傳家」的篇名大出風頭,顯見欄目組對塘東的認可。
當前,許多地方在原鄉規劃方面,重點以實體空間保護為主,卻忽視原住民的利益保護問題。如何不走這條彎路,兼顧保護與發展的雙重需要,做出一個更關注人的生活的保護規劃?一方面,許多人家移居海外,閒置房屋數量較多,年久失修;另一方面,隔壁的圍頭村在發展旅遊產業後,前5年的旅遊人群平均增速為70%,目前增速維持在50%左右……讓塘東的村主幹有些壓力。
請來北京的專家對古建築群做規劃,還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向村民徵求意見。結果顯示:接近100%的受訪村民表示理想居住地在本村;85%的村民希望未來在本村從事旅遊服務;如果自家住房用於旅遊服務經營,66%的村民希望自主經營。
此次調查建議,塘東未來在開發模式上,應以政府、企業、村民三方合作形式,通過分期改造、分期投資以降低風險的方式,修繕房屋來改善生活環境,提高村民保護的主動性,促進村落的活態傳承。植入旅遊服務業,解決農民城鎮化後就業難的現實問題。
塘東人本土情感認同度之高,可從蔡連發老人身上得到印證。早在上世紀80年代,蔡連發舉家遷居臺灣,年過八旬後選擇獨自回鄉養老。塘東的春節還保留著「跳火群」「攻炮城」等閩南傳統民俗,老人珍視這些兒時記憶,年年都要在蔡家祖厝的門口備好「跳火群」的木料。遠在境外的子女,即使無法抽身回來過年,「清明回鄉祭祖」這一老父親的教誨,是鐵定要謹遵的。
「人老思故鄉」,蔡榮星認為老人此舉源於內心的驅使,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講就是「葉落歸根」,這也是村裡力推「鄉愁文化之旅」的一大動因。
責任編輯:吳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