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亂丟垃圾能年入百萬?
是真的!
就在我們的寶島臺灣
臺灣已經生活垃圾分類20多年了
最近,他們卻很羨慕上海
▽
因為上海有固定的分類垃圾廂房
而在臺灣扔個垃圾
可能要「追著垃圾車跑」
實施垃圾分類後,臺灣人均垃圾量由20年前年均5%到7%的增長,降到目前的每年1%。不過,在臺灣要扔個垃圾可不容易…
1996年臺北開始施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小區內不設垃圾筒,居民必須在家裡對垃圾進行粗分類,不分類則會被拒收或被處罰。取得成效後,「垃圾不落地」政策在整個臺灣實行。臺灣家庭垃圾主要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類。
臺灣很多城市有垃圾袋收費政策。這個垃圾袋由可降解塑料製成,上面印有專門標誌,按個收費。居民要到指定地方購買。無法回收的普通垃圾必須用這種垃圾袋來裝,而可回收垃圾則沒有這項要求。這樣一來,如果想少花錢買專用垃圾袋,就要儘可能找出可回收垃圾,從而減少普通垃圾產量。
一位臺灣友人表示,他家用的是14升的專用垃圾袋,一個5元新臺幣(約1元多人民幣),大概能裝一周的垃圾。因為有心理暗示:扔垃圾要收錢,少丟一些就能省錢。」
傍晚走在臺北街巷時,很容易會被資源回收車的音樂聲吵到,車上播放著「致愛麗絲」或者「少女的祈禱」,音量很大,聽到這樣的樂聲就意味著:你該出來倒垃圾了。
垃圾車每天一次,每家每戶都有行車時間表和路線。如果垃圾車停留的五分鐘內,居民沒來扔垃圾,就得跑到下一站,300米外。垃圾車每次來三輛:
有人舉報亂丟垃圾,年入百萬
甚至成立了專門的檢舉公司
臺灣也有過垃圾成堆的階段,甚至為垃圾掩埋場的選址而發生爭議。在「垃圾不落地」政策實施前,臺灣人均每日垃圾量為1.14公斤,目前這一數字已減為0.38公斤,臺北更少為0.27公斤。
1997年,臺灣修訂了「廢棄物清理法」,明確製造業者和進口商必須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成立資源回收基金,以回饋的方式鼓勵全民參與,並建立開放的回收清除處理市場,以達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市民
在一些便利店裡
回收半公斤電池會獎勵1個茶葉蛋
回收1公斤電池則獎勵1瓶奶茶
↓
便利店
將這些廢舊電池交給回收商
能得到一筆收入
↓
回收商
再將廢舊電池交給處理廠
也會得到一筆收益
↓
處理廠商
按照規定處理完畢之後
就能得到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的「補血」
由此,垃圾分類成為環環相扣的利益鏈,大家都能從中分一杯羹,在機制上實現了全民參與。
此外,臺灣還實行嚴明的獎懲措施。如果有人不在規定時間地點扔垃圾、沒有使用專用垃圾袋、沒有進行正確分類,都有可能被罰款。
此外,民眾還可以舉報不守規矩的人,如果證據確鑿,舉報者還可分得一半的罰款。據說有的檢舉達人因此年入百萬,甚至還成立了專門的檢舉公司。
臺灣的垃圾分類方法
你覺得如何?
對上海有沒有可以借鑑的地方呢?
再來看看其他國家的政府和居民
又是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的?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要求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但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如今,日本垃圾分類越發細緻、複雜。
以東京都澀谷區為例,家庭垃圾被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四大類,各大類繼續細分,例如資源垃圾分為礦泉水瓶、玻璃瓶、紙、鋁罐、鐵罐等。而且,每種垃圾要按規定時間放在指定地方,丟棄大件物品還需另付費用。如果未按規定分類或未在指定時間投放垃圾,垃圾將會被退回。
這是在日本東京澀谷區惠比壽三丁目拍攝的一處垃圾投放點附近的指示牌,標明了各類垃圾的回收時間。
這是在日本東京澀谷區惠比壽三丁目拍攝的一處垃圾投放點(從右至左分別為7月4日攝,7月5日攝,7月6日攝)。當地要求垃圾只能在規定時間內按不同類別投放丟棄,7月4日是周四,回收可燃垃圾;7月5日是周五,回收資源垃圾;7月6日不回收垃圾。
在日本東京品川區拍攝的一間公寓樓下的垃圾分類堆放處,上面標明了各類垃圾的具體分類細節。由於當地要求垃圾只能在特定時間拿到投放點丟棄,所以一些公寓住宅在內部設有專用垃圾桶、垃圾袋收集居民平時的垃圾,待到特定時間由專人丟棄回收。
這是礦泉水瓶回收機器,該機器目前已在日本部分便利店投入使用,機器會引導顧客把礦泉水瓶的蓋子和包裝條與瓶身分開投放,並由機器壓扁礦泉水瓶,便於回收利用,使用者使用該機器丟棄礦泉水瓶可以得到商家積分返點優惠。
奧地利的日常垃圾分類十分細緻,並倡導對有價值的垃圾進行可回收利用,減少環境負擔。日常垃圾中產生的食物垃圾、生活廢物垃圾和廢棄紙張等可在居民樓裡的垃圾點分類丟棄;塑料包裝和金屬包裝這類包裝類的垃圾、生活有害垃圾以及有色和無色玻璃瓶則需要居民前往臨近垃圾收集點分別丟棄。樓房和垃圾點收集來的垃圾會有政府和指定的專業公司定時統一清理。
7月10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當地居民勒布納在公寓內的垃圾點投放垃圾。公寓內的垃圾桶也都是分類設置的,必須按照相關分類進行垃圾丟棄。
這是7月10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居民勒布納家拍攝的分類垃圾桶。勒布納說,一般奧地利人會事先根據垃圾點的分類,在家中設置不同垃圾桶分別收納垃圾,方便在垃圾點分類丟棄。
7月10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當地居民勒布納在公寓外的瓶類垃圾點丟棄垃圾。所有瓶類垃圾要按照金屬類、塑料類、有色玻璃瓶和無色玻璃瓶的區別分開丟棄。
澳大利亞的垃圾分類比較簡單,紅蓋垃圾桶多用來儲存送填埋場的垃圾,黃蓋垃圾桶裝各類可回收幹垃圾,綠蓋垃圾桶用來裝從花園等處產生的有機物垃圾。該標準全國通行,便於居民在各州流動時也可以容易辨識。
在澳大利亞雪梨,工人在可回收垃圾收納點工作。
在澳大利亞雪梨,當地居民鄧肯在垃圾回收點處理玻璃瓶。飲料容器回收獎勵機制鼓勵居民提高生活垃圾循環利用率,並取得很大成效。在雪梨的指定回收地點提交合格的飲料容器垃圾後將獲得每個0.1澳元的獎勵。為方便居民檢查自己的容器是否符合回收標準,還有專門網站可以掃描這些容器的條碼進行核實。
比利時的垃圾分類既多又細,要求也很嚴格,屈指算來,垃圾分類總共有11種之多。包括:1,可生物降解的廚餘垃圾,主要是剩菜剩飯、食物殘渣等。2,難以進行生物降解的廚餘垃圾,包括禽蛋殼、魚刺、骨頭、貝殼、果殼等。3,紙製品。4,塑料製品,樹脂材料,牛奶盒,飲料瓶和金屬易拉罐等。5,無色玻璃瓶。6,有色玻璃瓶。7,紡織品,包括廢舊服飾、毛巾等。8,家電,家具等。9,有害垃圾,包括廢舊電池、電燈炮、過期藥品等。10,園藝垃圾,包括草坪修剪物、落葉、枝條等。11,建築垃圾。
公寓樓地下室裡設置有分類細緻的垃圾收集處。
在垃圾清運日,居民把分類包裝好的垃圾擺放在路邊。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新華社等
相關作者:趙毅 封壽炎
微信編輯:皮小姐
◢ 猜你想看↓↓↓
打開購物網站,我被垃圾分類的「周邊產品」驚呆了……
溼紙巾再溼也是幹垃圾,香菇幹再幹也是溼垃圾....記者親測「堆肥」48小時後,看到的竟是這一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上觀新聞APP
「嗯,這篇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