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轉變的背景及其影響

2020-12-16 騰訊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吳振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唐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石光

貨幣政策框架是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基本準則,體現了貨幣當局對宏觀經濟運行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根本性看法。美聯儲是全球貨幣政策的實際主導者和理論策源地,其政策框架的調整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2020年8月,美聯儲宣布施行貨幣政策新框架,進行近4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將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後全球經濟恢復和金融體系穩定產生深遠影響,並推動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進行適應性調整。建議我國借鑑其有益理念,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規則,加大貨幣政策對促進就業的支持力度,抓住新框架實施後美元趨勢性走弱的機遇,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的核心內容

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的核心內容是採取平均通脹目標、強化對充分就業的支持。在疫情衝擊美國經濟的大背景下,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為其保持更長時間的寬鬆政策創造了條件。

(一)採取平均通脹目標調控物價,通過補償策略回到合意中長期物價增長路徑

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從2%的通脹目標轉為「在一定區間內將通脹平均水平保持在2%」。平均通脹目標是一種補償策略,通過適度容忍高通脹以對衝通脹低迷時期的影響。貨幣政策操作中允許通脹偏離2%的追蹤目標後,平均通脹目標可推動物價回到合意的中長期增長路徑,避免因長期不達目標而引發永久性偏離。2012年美聯儲正式採用2%的通脹率標準(布朗,2018), 2018年放鬆了盯住目標,這一過程反映了美聯儲對前期調控目標的修正。然而,這種修正僅僅是對操作方式的調整。美聯儲仍然維持了2%的長期通脹目標。確立2%的通脹目標帶有主觀性,美聯儲未來是否會進一步調整該目標,取決於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能否在控制資產價格的基礎上實現長期的合意通脹目標。

(二)強化對充分就業的支持,美聯儲重新評價失業與通脹的關係

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下,貨幣政策評估將以實際就業相對於充分就業的「缺口」而非「偏差」為依據。一詞之差,凸顯政策重點的轉換。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強化了其支持充分就業的責任,未來的政策將更加警惕就業不足。當勞動力市場接近甚至超過最大就業水平時,貨幣政策也不會收緊[1]。原框架以失業率與通脹率負相關的菲利普斯曲線為指導,當失業率接近周期低位時,美聯儲因擔心通脹率上行而提前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貨幣政策新框架認為,強勁的勞動力市場並不必然引發高通脹,無需對失業率下行做出超前反應,因而控制物價的優先級相對弱化。這種變化既是對通脹壓力明顯放鬆的積極回應,也是美聯儲重視勞動力市場的體現。

(三)放鬆前瞻式調控要求,允許美聯儲放緩收緊貨幣政策

在原框架下,美聯儲會在通脹率尚未達到2%、失業率尚未見底前加息(見圖1),即進行前瞻式調控。而新框架「瞻前顧後」,既要預測未來通脹率和失業率走勢,也要考慮通脹率低於2%的持續時間,允許通脹率適度超過2%,在經濟過熱時再收緊貨幣政策。以2015年12月美聯儲開啟的加息周期為例,2012—2015年美國的核心通脹率均值為1.56%,失業率仍有下降空間。如果採用新框架,美聯儲將繼續支持勞動力市場。考慮到通脹率已有3年時間未達到目標,加息時點可能會在2015年之後再推遲若干年。

宏觀環境變化和經濟理論發展推動美聯儲多次調整貨幣政策框架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宏觀環境變化和經濟理論發展推動美聯儲多次更新貨幣政策框架。從歷史上看,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核心在於持續吸收新思想、適應宏觀新環境、提高貨幣政策框架的適應性(Bernanke,2013)。

(一)1979—1983年「滯脹」時期:吸收貨幣主義理論,遏制高通脹,傳遞了美聯儲控制通脹率的決心

20世紀70年代,美國處於低增長、高失業、高通脹的「滯脹」時期。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吸收貨幣主義理論,強化貨幣供應量的調節作用(沃爾克,2019)。在經濟下行和高失業率壓力下,沃爾克將兩位數的通脹率降到3%左右。此舉強化了美聯儲有責任保持低通脹率和物價穩定的共識,傳遞了其控制通脹率的決心。雖然沃爾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於對美國大額貿易赤字的考慮,放鬆了對通脹率的控制,但80年代後期的物價上漲及貨幣政策應對再次強化了美聯儲控制物價的任務。

(二)1984—2007年「大緩和」時期:吸收理性預期、新凱恩斯主義等思想,平衡通脹與經濟增長

1984—2007年,美國總體上處於低失業、低通脹、經濟溫和增長階段,以及產出水平和通脹率波動幅度下降的「大緩和」時期。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削弱了美聯儲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能力。1994年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宣布以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為中介目標,通過比較均衡利率與實際利率來決定加息或降息。美聯儲通過加強前瞻性操作和預期管理,預測經濟周期和通脹走勢,提前採取措施。在實際操作中,美聯儲似乎依據泰勒規則調整基準利率,基準利率對通脹缺口和產出缺口的調整係數相等,以平衡通脹與經濟增長。美聯儲雖未明確聲明通脹目標,但通過規則式操作、加強市場溝通的方式將通脹預期穩定在2%左右。

(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加強預期引導,逐漸強化就業支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失業率高企、通脹低迷。作為新凱恩斯主義學者代表的伯南克、耶倫,在先後接任美聯儲主席後,繼續調整貨幣政策框架。一是加強預期引導,更加注重決策透明度與信息溝通。美聯儲於2012年正式明確2%的中長期通脹目標,並通過前瞻式指引影響市場對未來利率的預期。二是逐漸強化就業支持。針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大衰退,美聯儲參考修訂版的泰勒規則制定貨幣政策,上調產出缺口的反應係數,使得利率決策更傾向於經濟增長和就業。2012年,美聯儲進一步採取「埃文斯規則」,明確只要失業率高於6.5%、通脹預期不高於2.5%,就會保持低利率。由於通脹持續低迷,「埃文斯規則」強化了美聯儲對就業的支持,美聯儲延遲到2015年底才開啟加息周期。

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持美國經濟復甦,2019年美國失業率已接近50年來的低位,但通脹持續低迷。為達到中長期通脹目標,一些學者提出採取平均通脹目標以提升通脹預期。長期的低通脹也為美聯儲更加重視就業支持提供了宏觀環境。美聯儲通過公眾座談會、學術會議等方式吸收意見與建議,並考慮客觀的宏觀環境,於2020年再次轉變貨幣政策框架。平均通脹目標繼續受理性預期、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但尋求接近甚至超過最大就業水平,被認為有回歸凱恩斯主義的影子(Davies,2020;Hatcher and Minford,2014)。

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轉變的宏觀背景

宏觀背景和人口、產業等結構性因素調整是推動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轉變的現實基礎。

(一)低利率環境導致政策空間不足,這成為貨幣政策框架轉變的直接動機

1990年以後,美國及主要發達國家的利率水平持續下滑(見圖2)。2012—2020年,美聯儲對美國長期名義利率的預測值從4.25%下滑至2.5%,下滑近41%。在低利率環境下,美聯儲缺乏充足的降息空間以應對經濟下行。2020年3月,美聯儲實施兩次降息便觸及零利率,只能依賴量化寬鬆等非常規手段。

美國的自然利率持續下降推動形成低利率環境。自然利率是政策利率的比較基準,政策利率低於自然利率表示貨幣政策擴張,反之收縮[2]。2020年1月,美國的自然利率為0.53%,較1990年同期下滑85%。為避免經濟增長受到抑制,政策利率被牽引下行,形成低利率環境(見圖3)。人口、產業等結構性因素變化導致自然利率下降。一是人口老齡化增加了儲蓄供給,人口增長率下滑降低了資本需求。2019年美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較1990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老齡化程度持續加重。二是生產率增長放緩降低投資需求。2009—2019年,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約為1990—1999年的2/3。三是以網際網路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的重資產投入需求低,與之相關的資本需求下降,從而壓低了利率。四是資本供給全球化。新興市場國家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方式增加外匯儲備,資本供給的全球化壓低了美國的利率。

(二)長期的低通脹是弱化物價調控、提高通脹容忍度的根本原因

1990年以後,美國通脹率中樞持續下滑。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9年美國的核心PCE平均值分別為2.4%、1.8%、1.6%(見圖4)。2010—2019年,僅有1/10的月度達到2%的通脹率目標。長期的低通脹導致通脹預期下行。2012年初至2020年一季度末,專家預期通脹水平為1.57%,較2007—2008年下降1.27個百分點。低通脹與通脹預期下行形成負反饋,進一步壓低通脹率,可能導致物價水平永久地偏離中長期增長路徑。

結構性因素變化與貨幣政策傳導低效率引發長期的低通脹。在需求側,收入不公平惡化並壓低了總需求。2018年,美國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總收入接近中低收入家庭總收入的2倍,高收入家庭的總收入佔比較1990年提升了4.6個百分點,中低收入家庭總收入的佔比反而下降了2個百分點。在供給側,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能力,新興國家出口進一步降低了美國的物價壓力。2012—2019年,不可貿易商品價格累計上漲19.8%,而可貿易商品價格下降了14.3%。在貨幣政策傳導方面,美國充足的流動性未能大量流入實體經濟,而是不斷推高資產價格。2019年末美國廣義貨幣(M2)的存量規模較2009年增長83%,但M2的流通速度下降18%,標普500指數大幅上漲近300%。

(三)通脹率對失業率不敏感,美聯儲強化就業支持

第一,通脹率對失業率不敏感,允許美聯儲支持強勁的勞動力市場而不引發高通脹。2000—2019年,美國失業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通脹率僅上升0.087個百分點,二者的關係呈現平坦化特徵(見圖5)。通脹率對失業率不敏感,主要是因為薪資水平上漲向物價傳導的渠道被弱化。一是技術進步與新興國家出口帶動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削弱了工資上漲的影響。二是強勁的勞動力市場未大幅提升薪資水平。2019年美國失業率已降至近50年來的低位,但當年的時薪增長率僅為3%左右。低端崗位被科技進步替代、項目實行海外外包削弱了僱員的議價能力,降低了工資增幅。貨幣政策能夠在支持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的同時,保持物價相對穩定。

第二,強化支持充分就業的責任,推動包容性增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的核心勞動力(25—54歲)參與率持續下滑。與危機前相比,約有250萬名勞動力離開了市場。持續的經濟擴張帶動勞動參與率回升,2020年1月核心勞動力參與率恢復到83.1%,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水平相當。回歸勞動力市場有助於增加該類人群的人力資本積累,提高其長期收入,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包容性增長。美聯儲更新了對強勁的勞動力市場重要性的認知,強化了支持充分就業的責任。

美聯儲轉變貨幣政策框架對全球貨幣政策的影響

在疫情衝擊下,貨幣政策新框架為美聯儲保持更長時間的寬鬆政策創造了條件。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的轉變或將引領全球央行重新審視貨幣政策框架,加劇貨幣政策競相放鬆的趨勢。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有助於經濟恢復,但也增加了全球金融與實體經濟背離的風險。

(一)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美元趨勢性走弱

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引發美元流動性過剩,疊加美國暴發二次疫情、經濟恢復程度不及預期等因素,預計美元將趨勢性走弱。2020年3—8月,美元指數累計下跌4.6%。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受長期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美元指數維持低位,直至2015年貨幣政策正常化後才重新走強。2020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和全球貨幣政策寬鬆力度均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在施行新框架後,預計美元將維持走弱態勢。

(二)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或將引發示範效應,引領全球央行重新審視貨幣政策

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同樣面臨低利率、低通脹困境。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的調整為全球央行提供了貨幣政策新思路。歐洲央行可能採取類似的措施。在美聯儲宣布新框架後,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萊恩表示歐洲央行已做好調整一切政策工具的準備,在疫情過後提供額外的政策刺激以幫助通脹率回歸到中長期增長路徑。

(三)全球央行競相放鬆貨幣政策的趨勢或將加劇

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外溢影響。新框架更關注美國國內就業,存在「美國優先」取向,或引發「以鄰為壑」行為。在新框架公布的當日和次日,美國股指呈上漲勢頭,但歐洲主要股指下跌。為避免匯率走強削弱出口競爭力,全球央行可能會競相放鬆貨幣政策。

(四)長期的低利率環境有助於推動經濟恢復,但也加劇全球金融與實體經濟背離的風險

新框架強化市場對長期低利率環境的預期,有助於疫情過後全球經濟恢復。然而,長期低利率環境加劇了金融與實體經濟背離的風險,增加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流動性大量流入金融市場。2009—2019年,美國、日本、德國等股票累計漲幅超過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漲幅的5倍。在經歷疫情衝擊後,實體經濟尚未走出衰退,但美歐主要市場的股票價格指數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創歷史新高。

美聯儲轉變貨幣政策框架的啟示

美聯儲轉變貨幣政策框架對我國有以下四點啟示:

第一,完善適應我國經濟特徵的貨幣政策框架。美聯儲此次轉變了貨幣政策框架,對40年來一直堅持的前瞻式調控、物價與就業的關係這兩大思路進行了調整。由於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並廣泛輸出金融調控理念,主要經濟體均受其影響。本次調整再次說明貨幣政策框架應因時、因地制定,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我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議根據自身的宏觀環境和經濟特徵,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貨幣政策框架。

第二,加大貨幣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力度。全球貨幣政策持續寬鬆有助於降低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外部約束。近年來,我國核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走低,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疲軟,通脹壓力可控,在有些時期還面臨通縮壓力。受此次疫情衝擊,我國面臨較大的穩就業壓力。我國可借鑑美聯儲的有益理念,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進一步加大對穩就業的支持力度。

第三,在美元趨勢性走弱的情況下,建議抓住機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美國經濟緩慢恢復和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削弱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我國率先走出疫情影響,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人民幣資產配置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建議抓住機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開放資本市場,為境外投資者增加人民幣資產供給,進一步吸引外資流入。此外,還應強化人民幣在貿易結算、大宗商品計價中的功能。

第四,防範輸入性金融風險,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控。全球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使流動性過剩,加劇了資本跨境流動。在實施新貨幣政策框架後,美聯儲會保持更長時間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我國應進一步提高防範輸入性金融風險的意識,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控,防範國際資本大進大出導致的資本市場波動風險。此外,遏制資產泡沫,控制資本市場加槓桿,避免資產價格過快上漲。

註:1.新框架允許就業數據接近或超過最大就業水平,當通脹率可能大幅上行時,貨幣政策才會收緊。

2.自然利率衡量在充分就業與通脹穩定條件下儲蓄達到供求均衡時的實際利率水平。自然利率無法觀測,需進行估算才能得到。

參考文獻

[1] 保羅·沃爾克.堅定不移:穩健的貨幣與好的政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2] 布蘭登·布朗.通貨膨脹率:2%?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3] Ben Bernanke.A Century of US Central Banking: Goals, Frameworks,Accountabil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3(4).

[4] Olivier Blanchard, Eugenio Cerutti and Lawrence Summers.Inflation and Activity: Two Explorations and Their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R]. NBER Working Paper, No.21726, 2015.

相關焦點

  • 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將帶來深遠影響
    來源:安邦諮詢在日前的國際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布將調整政策框架,引入形式更加靈活的「平均通脹目標」政策。美聯儲的這一表態,意味著美聯儲政策框架修改有了結論。鮑威爾表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一致同意,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修改,尋求實現平均2%的通脹率,在通脹持續低於2%的時期,適當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實現適度高於2%的通脹,旨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2%。美聯儲的這一表態,實際上對於主權國家的貨幣發行體系和央行治理體系產生根本的影響。這對於未來全球以美元為主的貨幣體系和資本市場都會帶來大的變化。
  • 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框架 「放水」又有新花樣?
    (財經天下)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框架 「放水」又有新花樣?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王恩博)隨著美聯儲正式將平均通脹目標引入貨幣策略,美國貨幣政策框架迎來一次重大調整。更新通脹率長期目標表述後,美聯儲在就業方面將淡化對低失業率可能導致過度通脹的擔憂;在物價方面將在通脹率持續低於2%時採取適當貨幣政策,容忍通脹率在一段時間內超過2%,以實現平均通脹率2%的長期目標。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趙雪情指出,在新框架下,美聯儲打破了長期以來對通脹率的上限控制,試圖最大程度改善勞動力市場與就業水平。
  • 南財快評: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的裡程碑式調整,新形勢下的新策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近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傑克遜霍爾年會上發表題為《新經濟挑戰和聯儲貨幣政策評估》的演講,介紹了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背景、原因、內容和目的。美聯儲官網亦同步公布了新的貨幣政策框架,此次框架調整,延續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傳統,反映了當前的宏觀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及新的貨幣政策操作實踐,並對貨幣政策調控實踐中的新挑戰做出了反應。 美聯儲延續了雙重目標制,強調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是其貨幣政策目標,並再次重申不設定實現充分就業目標的失業率,以及2%的PCE增長率是其實現物價穩定的目標。
  • 2020年全球央行年會探討貨幣政策框架調整
    文章梳理了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為平均通脹目標制的具體內容,及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框架調整的趨勢,並嘗試總結了相關討論的觀點。8月27-28日,2020年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召開,各央行代表及學界人士圍繞「展望未來十年: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美聯儲的政策重點正在發生轉變——評近期美聯儲的多項政策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莫尼塔宏觀研究原文標題:美聯儲的政策重點正在發生轉變——評近期美聯儲的多項政策作者:鍾正生 姚世澤一、主題評論:美聯儲的政策重點正在發生轉變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是這幾個政策:降低補充槓桿比率、PPPLF、MSNLF、MSELF和MLF,這幾個操作意味著美聯儲的政策重點正在發生轉變,由股票市場和企業部門轉移為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1)首先來看降低補充槓桿比率。之前美聯儲所實行的CPFF、PMCCF工具,無論是買商業票據、還是買信用債,都是向企業部門進行注資。
  •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日趨完善
    肩負調節貨幣「總閘門」的責任和使命,中國人民銀行在「十三五」時期,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大膽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貨幣政策力度;結合中國國情率先開展宏觀審慎政策實踐,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以利率和匯率為核心的金融市場化改革,以改革方式提升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為幣值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 嘉盛集團:影響美股走勢的核心因素在於美聯儲態度是否轉變
    態度是否轉變。嘉盛集團首席中文分析師黃俊表示,導致近期美股下跌的直接原因是美聯儲「鷹派」貨幣政策,以及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趨於疲弱和國際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具體來看,美股的下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貨幣政策周期中的調整」。
  • 貨幣政策對明年A股的影響
    這得益於寬鬆貨幣政策帶來流動性充裕。展望2021年,隨著疫苗投入使用有望讓全球抗擊疫情迎來曙光,以及中國經濟率先擺脫疫情陰影,貨幣政策邊際收緊的預期增強。這將給A股帶來怎樣的影響?不少投資者擔心,流動性收斂是2021年主要承壓因素之一。
  • 憑欄:與日本1990相似——匯率問題影響中國貨幣框架改變
    05人民幣貨幣框架改變7月份資本和金融項順差僅13億美元顯示,熱錢流動從2020年7月份開始似較少受到人民幣升值驅動,而是主要受到中美息差影響。這又迫使人民幣貨幣框架做出改變。近兩年以來,人民幣貨幣框架簡單概括就是:以逆周期幹預拉升匯率——以匯率升值對衝降息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降息,刺激國內經濟、穩定國內資產泡沫。
  • 美聯儲加息對人民幣匯率影響不大
    在美國失業率數據持續穩固、美股快速飆升的背景下,美聯儲開始考慮其政策收緊力度是否恰當的問題。於是,今年1月的FOMC會議紀要和2月國會聽證會,美聯儲決策層逐漸釋放出儘快加息的聲音,這種操作思路正是美聯儲在上世紀50年代馬丁時期以及70年代沃爾克時期均使用過的「先髮式政策操作」。
  • 《外地經濟》英財政大臣稱,美聯儲減碼對市場造成影響
    【大手異動】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稱,美聯儲何時削減經刺激措施的不確定性對市場造成影響,表明各央行清楚傳達貨幣政策意圖的重要性。  歐思邦稱,從美國有關削減刺激及其影響的討論中,良好的溝通很有必要。
  • 美聯儲經濟學家:採用現代貨幣理論政策將會導致經濟崩潰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美聯儲的經濟學家周一警告稱,現代貨幣理論所支持的通過印鈔來支付赤字支出,這個方法對其他嘗試過的國家來說是一場災難。美聯儲經濟學家在一篇討論美國財政債務的論文中指出,在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時,高水平債務或將不可持續,而在經濟陷入危機後轉向央行求救的國家並不會獲得所期望的效果。美聯儲經濟學家Scott A. Wolla和Kaitlyn Frerking寫道:「一些債務水平高昂,難以為繼的國家嘗試過的解決方案是印鈔。
  • 舊金山聯儲:2021年美國貨幣政策展望
    克服COVID-19帶來的嚴峻且不平衡的經濟影響,恢復充分就業和可持續的2%通脹水平將是美聯儲未來主要關心的目標。但是我們需要對政策工具有信心,才能成功實現這些目標。以下內容改編自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兼執行長MaryC.Daly於12月1日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經濟預測午餐會上的演講。原題名為「2020 Lessons, 2021 Priorities」。
  • 經濟復甦需各國用好貨幣財政政策
    事實上,只有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財政和貨幣政策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今年以來,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多國央行不約而同地通過放寬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這為穩定經濟提供了有效助力。隨著貨幣政策效用逐漸遞減,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疫情反覆,近期各方關於加強財政政策的呼聲正在增大。
  • 【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美聯儲發布3月2日會議和3月15日會議的...
    【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美聯儲發布3月2日會議和3月15日會議的紀要:小部分與會者擔憂政策行動會提高市場利率降至負值的可能性,這與美聯儲反對負利率的聲明相矛盾;3月15日,與會者「普遍同意」應恢復購買債券;與會者「強烈支持」其它行動,包括加強與外國央行的互換額度,降低貼現率,以及鼓勵銀行放貸;與會者普遍認為,在未來幾個月,美聯儲持有的美國國債至少增加
  •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Ruskin:若美聯儲政策若引發全球貨幣衝突,黃金...
    2019-07-17 17:21:11來源:FX168財經網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Ruskin:若美聯儲政策若引發全球貨幣衝突
  • 美聯儲決議終極前瞻:年內壓軸大戲如何上演?大框架似乎已搭建...
    ★上期回顧美聯儲在11月份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不變,重申了未來幾個月將使用「所有工具」來支持經濟的承諾,保證在經濟恢復充分就業且通脹已經上升到2%,並在一段時間內適度超過2%的軌道上前不會考慮加息。★本期看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月表示,從12月會議開始,美聯儲在宣布政策時將發布更多信息,包括與會委員預測分布的細節。在此之前,這些材料要到三周後才與會議記錄一起公布。鮑威爾表示,這些變化因應圍繞模型或基線預測的風險或不確定性提供及時的視角,從而凸顯與貨幣政策相關的一些風險管理考慮。
  • 梁斯: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挑戰及建議|央行與貨幣
    強化央行政策約束力,推動貨幣政策改革是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央行自1984年正式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開始運用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經濟,統籌管理全國的貨幣流通和金融市場運行。在近40年的發展中,貨幣政策框架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一是1998年前的信貸規模管理階段。
  • 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芬棉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意味著央行的職責範圍擴大,監管職權更大更多。
  • 美聯儲、歐洲央行在新冠疫情應對政策中對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
    例如,美聯儲在近期宣布的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商業票據融資便利、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便利、一級市場公司信貸便利、二級市場公司信貸便利以及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便利等政策中均涉及到對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另外,近期為了應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面臨的重大風險,歐洲央行啟動了總規模達7500億歐元的大流行緊急購買計劃(PEPP),可購買的資產包括當前資產購買計劃中的所有合格資產,在有關合格資產判斷標準中也涉及到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上述政策措施對信用評級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信用評級輔助監管的重要作用,不僅有助於提升政策制定和實施效果,還可節約監管資源,促進信息流通。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