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寧波海洋世界發布的虛假搶票活動信息。
浙江在線8月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竺佳)從8月1日中午開始,寧波網友的朋友圈都在瘋轉這樣一條消息:「快來搶!寧波海洋世界門票1000張,小夥伴約麼?一人搶,兩人同行!」
寧波海洋世界的門票是160元一張,對普通人來說頗具吸引力。這兩天,寧波海洋世界的熱線電話被打爆,客服接電話接到手軟。
大家都在問,這事是真的嗎?當然是假的。
調查
微信號發布「送門票」假消息
寧波海洋公園:躺槍
這兩天,錢江晚報記者的朋友圈不少人都在轉這條「海洋公園搶門票」的微信。
不過點開被篇被瘋傳的文章,記者發現存在太多疑點。文章顯示的發布人是「海洋公園」,發布時間是8月1日中午12點半,來源是「QQ空間說說」,文章末尾稱,想要參加活動,需掃描二維碼關注一個名叫「TIEMS寧波」的微信公眾號。
記者關注了該公眾號,發現該帳號的運營主體是深圳的一家文化傳媒工作室。按照活動要求,記者回復「海洋」後,又被要求將連結轉發到自己朋友圈並截圖發給該公眾號才算數。
以上所有,皆是大多數營銷公眾號慣用的吸粉套路。
記者注意到,這條「送門票」的文章推送後不久,寧波海洋世界就發布聲明予以否認。
寧波海洋世界一位姓林的工作人員稱,這樣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光去年類似的聲明他們就發了五六次。「都是一些新開的公眾號,為了擴大影響力,都用同樣的方式來吸粉,有時候連標題配圖都是一模一樣的。有些做得更過分,讓所謂的『中獎者』到公園現場領取門票,我們只能一遍遍地解釋,甚至引發衝突。」
林姓工作人員說,每次類似的消息一出來,他們會在第一時間要求對方刪帖,同時發聲明否認。不過,包括消費者在內,目前並沒有造成什麼損失,寧波海洋公園方面因此並未報警。
「如果那些營銷公眾號繼續發布不實消息,觸碰到我們的底線,我們會採取進一步措施。」這位工作人員說。至於所謂的「底線」是什麼,他並未解釋。
昨天晚上,記者發現瘋傳了一整天的「送門票」文章已經刪除。只是,在「TIEMS寧波」微信公眾號上,仍然在宣傳「關注微信號並上傳一張照片,如果照片獲得300張投票,即可領取2張寧波海洋世界的門票」。
溯源
「1000張海洋世界門票免費送」
全國各地都有公眾號在發
令人驚訝的是,記者查詢發現,原來不只是寧波,杭州、武漢、成都、天津、合肥等地都流傳過類似的虛假消息,各地的海洋公園都中了招。
去年7月,《搶!重慶海底世界門票1000張,重慶的小夥伴們約麼》在朋友圈瘋傳,許多網友不惜流量猛掃二維碼、截圖、點讚、轉發……然而沒過多久,重慶歡樂海底世界官方微信正式發聲:「1000張門票搶票活動不實,該信息已舉報!」
去年8月,《合肥海洋世界門票1000張,一人中獎兩人同行》的文章刷爆合肥人的朋友圈,隨後合肥海洋館也作了闢謠。
去年10月,繼上海迪士尼遭遇假冒送票活動之後,上海海洋館也中招「被送門票」。
這些虛假消息的處理結果幾乎一致:文章刪除,網友熱情被消費,所有「活動」最後都不了了之。
真相
微信「公號狗」深度解讀
所有虛假推送都是套路
在業內,運營微信公眾號的從業者被稱為「公號狗」。昨天,記者邀請寧波一位資深「公號狗」對「海洋公園門票免費送」進行了「專業分析」。他說,這一切都是套路。
首先,標題中的「1000張門票」,為什麼是1000張,而不是100張或1萬張呢?這都是有講究的。「可以說是個噱頭。打個比方,一個有10萬粉絲的公眾號,做一場活動,參與的人一般為幾百,最多上千人。」實際上,就算這些粉絲中沒有「殭屍粉」,仍然有不少人不屑於或者說怕麻煩不想撿搶票這樣的便宜,「所以,把數量定在1000張,實際上是想暗示參與者,滿足人人都有可能獲得免費門票的心理預期,增加網友的積極性。」
100張太少,1萬張肯定沒人相信,1000張不多不少,剛剛好。
其次,如果仔細閱讀這些虛假營銷活動的文案,很容易發現,這些所謂的「免費門票」根本沒有人買單。「如果是某企業搞宣傳,那為何文章中絲毫未提及?難道真有這麼大方的企業?肯定也不會是海洋公園官方的活動,因為如果是官方的,他們只會選擇自己的微信號或微博,或放在本地有影響力的媒體上與消費者互動,不會選這種很少有人聽過的第三方公眾號。」
實際上,這位資深人士說,無論多吸引人的活動,你要站在商家的角度去解讀,就很容易戳穿謊言。
反思
造假行為招搖過市
為何最後總是不了了之
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在日常運營中,騰訊公司有專門的團隊負責處理用戶舉報。
根據用戶的舉報,查證後一旦確認存在涉及侵權、洩密、造謠、騷擾、廣告及垃圾信息等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及公序良俗、社會公德等的行為,微信團隊會視情況嚴重程度對相關帳號予以處罰。
但實際上,這種處罰幾乎沒有任何威懾力。
一名運營微信公眾號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這種通過具有轟動效應的虛假消息騙粉騙關注的做法,已經成為很多營銷帳號的常見炒作方式。這些虛假消息的普遍特徵是,社會危害度較低,即便事後被戳穿,造成的影響以及受到的處罰也微乎其微。
也有些帳號要求參與者提供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甚至銀行卡等個人信息,然後再通過這些信息進行網絡詐騙。這是網友們最需要當心的。
「一旦被舉報,最多也不過是查封帳號,他們可以馬上再註冊一個新帳號,發布同樣的內容,其實際的損失微乎其微,造假成本相當低。」對此,這位業內人士提醒,一定要查看發布活動的微信帳號是否有官方認證,不要輕易洩露個人信息,避免上當受騙。
對此,也有法律界人士稱,警方界定謠言有一定的標準,像類似的「送門票」信息,如果當事人(公司)不報警,警方不會主動介入調查,這也是很多造假者敢於招搖過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