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何鏡堂
事跡簡介:
何鏡堂,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8年4月生,廣東東莞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首席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建築學家和教育家。長期工作在教學、科研和工程設計第一線,雖八十高齡仍奮鬥不止,提出「兩觀三性」建築理論,先後主持設計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以200多項重大標誌性工程引領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道路。捐出200萬元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牽頭推動各方累計捐贈1150萬元用於扶持青年學生和教師。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通訊員盧慶雷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何鏡堂是嶺南建築學派的旗幟性人物,也被讚譽為「中國建築的標杆」「校園建築掌門人」,他長期奮鬥在教學、科研以及實踐第一線,始終以昂揚的鬥志與不懈的努力激勵著青年建築師以及學生。
何鏡堂院士一直堅持探索建築創新理論,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團隊,走有文化自信同時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特色建築創新道路,提出了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兩觀三性」創新理念。三十多年來,他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項,獲得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
提出「兩觀三性」建築理論
流水潺潺,帶有嶺南園林風格的何鏡堂工作室坐落在華南理工大學校內,它別致、通透、優雅。80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中山大學教授們居住的小別墅,後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何鏡堂和同事將其逐步更新改建為園林式工作室。該工作室曾榮獲廣東省首屆嶺南特色建築金獎,是嶺南乃至中國建築學界的驕傲,很多知名的建築設計作品在這裡醞釀產生。該工作室也正是何鏡堂建築設計理念「兩觀三性」的集中體現。
「兩觀三性」的建築理論,即建築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和諧統一。通過這個理論,何鏡堂把建築設計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確立了其在建築學界的卓越地位。
何鏡堂生於硝煙瀰漫的1938年,這位78歲的老人本可頤養天年,無需在建築設計一線「拼殺」。但在何鏡堂看來參與設計非常重要。他自己身兼「教練員」(導師)、「裁判員」(評審專家)和「運動員」(設計人),他表示自己最喜歡的還是「運動員」的角色。
許多重要建築的設計都需要經過招投標才能獲得,他說:「我們盡力去做設計,每個工程都有明確的創新定位,所有的項目力爭從頭至尾、各個專業全面承擔。」雖然已經是院士,但他敢於競爭,也容得下失敗,「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不斷創新和超越自己」。何鏡堂說。
最喜歡自己的兩個作品
30多年來,何鏡堂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項,獲得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他曾先後主持設計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及紀念館、大廠民族宮、映秀震中紀念地、(中國)泰州科學發展觀展示中心、錢學森圖書館、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玉樹州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深圳科學館、天津博物館、長春烈士陵園、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館及摔跤館、何鏡堂工作室、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浙江大學新校區、重慶大學新校區、華南理工大學及廣東藥學院大學城新校區等。
他最喜歡的設計作品有哪些?何鏡堂說,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何鏡堂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是中國屈辱的歷史。而2010年成功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則是中國走向富強的一個標誌。「這兩個館既是近現代中國兩大歷史階段的見證,同時也是我個人生命中的兩個重要節點。」何鏡堂說。
建築設計要直面社會發展
何鏡堂深信,在面對挫折時要越挫越勇。他舉例說,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取得的成功,當時其實是在全世界300個方案競標中脫穎而出的。「我們的團隊敢於參標,最後才得以中標。我告訴我的團隊,不要怕輸,輸了之後要做好總結,輸多了就會贏。」他說。
在何鏡堂看來,建築設計要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為社會服務。設計需要直面發展的中國,與社會的發展進程融在一起。同時還應當有所堅持、有所創新。建築設計師要融入社會,不能迴避,不能單純地自我欣賞。
建築設計工作也曾帶給他很多不一樣的感動。何鏡堂回憶,有一次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他與夫人一起在音樂廳看演出。演出結束後有一個女學生到他面前給他鞠了一躬,何鏡堂當時很詫異。這位女學生解釋說,入學的時候自己的父親送她到華工大學城校區來,看到這麼好的環境,打聽到是何鏡堂設計的,叮囑女兒如果有機會見到何院士,一定要替他向何院士鞠躬,表達感謝。
「儘管設計的過程非常辛苦,但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認同與喜愛,也是我作為建築師的一種幸福。」何鏡堂說。
感言
每一步成功都是對奮鬥者的饋贈
我把自己的人生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當個人的追求與社會的發展同步,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每個人情況不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二者結合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我的作品有幸見證了國家前進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學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國和時代對奮鬥者的饋贈。我認為,弘揚奮鬥精神,把個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到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就一定會建功立業,走出最美麗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