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酒泉勝跡
酒泉公園位於鼓樓東1.9公裡處,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漢式園林,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園內有泉有湖,有山有石,建有酒泉勝跡、月洞金珠、西漢勝境、祁連澄波、煙雲深處、曲苑餐秀、花月雙清、蘆伴晚舟八大景區。古樹名木,參天蔽日;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素有"塞外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譽。如今,這裡已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AAAA級旅遊景點。
矗立在面前的仿漢闕式門樓建築,是酒泉公園的南門,也是公園的正門。主體由子、母闕構成,風格古樸自然,氣勢恢宏雄壯。中堂上懸掛的兩塊牌匾,揭示了酒泉公園的獨特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內涵。其中,"瀚海明珠"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張道興所題,"泉湖勝景"是曹無所題。匾額的上方鑲嵌著一幅牛頭浮雕,是採用祁連山深處特有的花崗巖石精雕而成的。相傳明末清初時,酒泉城中經常洪水泛濫,據說有妖魔鬼怪在作祟,人們就在鐘鼓樓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建了一座寺廟來鎮邪。因為兩座寺廟與鐘鼓樓形成一個牛頭的形狀,所以人們又把酒泉城叫做"臥牛城"。
公園前121 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徵匈奴,與匈奴打了一場著名的河西之戰,大獲全勝,武帝從長安賜御酒一壇犒勞徵霍去病將軍,霍將軍認為功勞屬於全軍將士,於是將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取而共飲,所以 「 酒泉 」 的美名便傳承至今。古酒泉流淌至今已有 2100 多年的歷史,它是漢王朝鑿空西域、開疆擴土的歷史見證。享有塞上江南、瀚海明珠之美譽。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載體。
酒泉,因傳說泉中有金,故又名「金泉」。史傳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徵匈奴,大獲全勝於此,武帝賜御酒以賞,霍去病以功在全軍,人多酒少,遂傾酒於泉中,與將士共飲,故有「酒泉」之名。 今泉猶在,園林式建築、牌樓歷經修葺,保存完好。園內有清代的「西漢酒泉勝跡」和「漢酒泉古郡」石碑,及左宗棠手書「大地醍醐」匾額,成為遊客酒泉之行的必遊之地。酒泉鐘鼓樓聳立在酒泉市的十字街中心,一座磚砌的高墩上。為三層木結構的塔形樓,雕梁畫棟,古色古香,雄偉壯觀。鼓樓下有四門通向東南西北,行人車輛可以穿行。門上分別題有「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嶽」,「西達伊吾」(哈密),貼切地標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意義。
泉眼冬季不凍,夏日清涼可口,宜於飲用。日出水量約3萬立方米以上,泉水向北滲入小湖。繞過泉邊,沿曲經在往裡走,一座座假山環繞著一個明潔如鏡的湖泊。一座高大的石拱橋,把湖面一分為二。湖面上有九曲橋、假山等景致。到了冬天,湖面結冰、這裡又成了很好的滑冰場。公園西側的動物園,有各種鳥類、鹿、熊、猴等,還有產於甘肅的熊貓、金絲猴、野駱駝、耗牛等供遊人觀賞。
以漢武帝開兩關列四郡時的酒泉,就是肅州的見證,就是西漢王朝開疆拓土,以世界巨人屹立於東方的歷史見證。泉之顯晦,也是酒泉之興衰;泉的榮枯,也是酒泉歷史滄桑之變化。所以它是酒泉地方文化的核心和載體。漢唐興泉,明清護泉、拓景。從漢武盛世到貞觀盛世,使酒泉名揚天下。建國後四次大規模修葺,使西漢酒泉勝跡更加風姿綽約,氣勢恢宏。所以西漢酒泉勝跡,正是以強盛的西漢歷史為背景,以漢文化為依託,以漢武雄風為精神,集中展示了酒泉乃至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
景區內分為歷史文化區、山湖風景區、休憩娛樂區。已建成西漢勝境、酒泉勝跡、祁連澄波、蘆伴晚舟、煙雲深處、曲苑餐秀、功昭日月等八大景點。
西漢酒泉勝跡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08:00—20:30
補充說明:隨節日的到來會有改動
免費開放
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簡稱(JSLC),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飛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裝備部20基地)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地理位置是在甘肅省酒泉市(在內蒙古高原上),是測試及發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火箭飛彈的主要基地,基地並負有殘骸回收、航天員應急救生等任務,截至2005年10月,中國發射了約50顆人造衛星,其中37顆在酒泉發射。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始建於1958年,位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西南,其中基地的核心區東風航天城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的巴音寶格德山下,最早地址在寶日烏拉,1958年為了國防建設,額濟納蒙古牧民近1386人和500多戶,遷往額濟納古日乃和馬鬃山地區,為國防建設做出了偉大貢獻。該地區屬內陸及沙漠性氣候,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時間長,每年約有300天可以進行發射試驗。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也是各種型號運載火箭和探空氣象火箭的綜合發射場,擁有完整、可靠的發射設施,能發射較大傾角的中、低軌道衛星。中心自1958年創建以來,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過驕人的十個第一: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裡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在這裡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遠程彈道飛彈在這裡飛向太平洋預定領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星送上太空;隨後還有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發射搭載服務、第一艘載人飛船,都從這裡順利升空……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成功地發射了21顆科學試驗衛星,其中,這裡發射的8顆可收回衛星,成功率達100%。
這裡,成功發射了54顆衛星、10艘神舟飛船﹑1艘天宮空間實驗室,相繼將10位航天員安全順利送往太空;這裡,奇蹟般走出了34位將軍;這裡,是世界三大航天發射場之一。
對國內遊客開放的景點有:衛星發射場、指揮控制中心、長徵二號火箭、測試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場史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東風水庫、額濟納沙漠胡楊林等。中心有二星級標準的東風賓館可供遊客下榻。
發射場位於兩省區交界處,現裝配、發射場位於北緯40.965371N,東經100.283658E。由於地處荒涼,最接近的城市是酒泉市,酒泉發射中心於1958年開始建設。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射中心開始開放,需要取一個對外的正式名稱,這個名字得體現發射中心大概的地理位置,又得是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而離發射中心最近的符合這些條件的城市無疑就是酒泉了,因此就取名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取名酒泉發射中心還有物資供應的現實考慮,基地雖然地理位置在內蒙古,但其首府呼和浩特離基地達幾千公裡,物資供應跟不上。因此,基地長期以來的物資供應大多是由蘭州和酒泉承擔的,因此情感上也更靠近酒泉。再加上酒泉修建了酒泉-航天城的鐵路,高速公路,所以人心也一直向酒泉。
以酒泉為名,還有一個歷史原因,「文革」期間,內蒙古的區劃曾經調整,其中額濟納被劃歸酒泉市,直至1979年重新劃歸內蒙古。因此,發射中心確實曾有一段時間是屬於酒泉的。不過,畢竟當初額濟納旗的1000多牧民為基地做了遷徙的巨大犧牲,有必要進行補償,在內蒙古方的爭取下,基地的稅收歸額濟納旗收取。其他的公用服務則大多仍由酒泉方面提供。
該基地的核心建築物是「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高74米,上寬為8米,下寬為14米,整體重量達350多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分別有大型、中小型以及氣象和探空火箭發射場。
在著陸場地方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設主著陸場及副著陸場。副著陸場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附近,主著陸場設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以東的四子王旗。由於第一次的載人太空飛行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準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2005年發射的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準確預測,副著陸場啟用作後備著陸之地點。
每次載人航天發射,基地動用上萬人在發射場區工作,核心崗位數千人,需要非常周密的安排、協調指揮。
幾十多年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綜合發射設施,擁有一支過硬的科技隊伍。先後發射衛星37顆,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史上多個第一:1960年11月5日,這裡成功地發射了中國製造的第一枚地地飛彈。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飛彈核武器試驗也在這裡試驗成功。自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一號、長徵二號丙及長徵二號丁火箭已成功發射了20多顆科學實驗衛星。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這裡發射成功。1987年8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提供了發射搭載服務,使中國的航天技術從此開始走向世界。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也在這裡發射成功。1992年10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為國際用戶執行了發射任務,即利用長徵二號丙火箭發射中國返回式衛星時搭載發射瑞典空間公司的弗利亞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獲得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號試驗飛船從這裡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後「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三號飛船」,「神舟四號飛船」,「神舟五號飛船」,「神舟六號飛船」,「神舟七號飛船」,「天宮一號」「神舟八號飛船」"神舟九號飛船」"神舟十號飛船「相繼從這裡成功發射。其中"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4秒成功發射。載人三人,二男一女(景海鵬、劉旺、劉洋)。而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成功發射,編組三人,和神舟九號相同,也是採用兩男一女編隊(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在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發射場區的組織指揮,實施火箭的測試、加注、發射,逃逸塔測試,整流罩測試,人船箭地聯合檢查,船箭塔對接和整體轉運,提供發射場區的氣象、計量和技術勤務保障,並在緊急情況下組織實施待發段航天員撤離及逃逸救生。
在世界的23個發射場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齊名,能夠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
酒泉「東風航天城」的由來也有軍工單位的特色,20世紀60年代時,發射基地與北京三個總部的有線電話長途通信的秘密代號為「東風」,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東風基地」這一名稱。1992年8月11日,當時的江澤民總書記在視察基地時欣然題寫了「東風航天城」,從此人們就正式把這裡叫東風航天城了。如今,走在這裡處處可以發現「東風」的字樣。不論幼兒園、街道、賓館、市場等,都有叫「東風」的。
走進東風航天城,除了有發射和實驗任務期間為安全、保密做保障外,平時這裡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一般的城鎮沒有多大差異。行走在這裡的街道上,就如同進入了一個現代城市。這裡的賓館和街道取名都極具特色,有太空路、宇宙路、航天路、胡楊路、黑河路、紅柳路等。大型賓館分別取名「神舟」、「東風」、「航天」等。基地還擁有一個專用機場和自備電廠,常駐人口數千人。
發射記錄:
1960年11月5日,中國第一枚地對地飛彈在這裡成功地發射。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飛彈核武器試驗在這裡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這裡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這裡發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在這裡發射成功。
1987年8月5日,為法國馬特拉公司提供了發射搭載服務,使中國的航天技術從此開始進入世界商業市場。
1992年10月,首次為國際用戶執行了發射任務,即利用長徵二號C火箭發射中國返回式衛星時搭載發射瑞典空間公司的弗利亞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獲得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從這裡發射升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幕布。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神舟四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發射火箭新型長徵二號F捆綁式火箭)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五號用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神舟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神舟七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0年6月15日9時39分,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實踐十二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中國首個空間站天宮一號在此發射,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徵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神舟八號」升空。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搭載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實施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組成三人飛行乘組。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載人航天飛船在發射中心發射。此次搭載三名航天員,聶海勝、王亞平、張曉光。
衛星發射中心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無發射任務期間開放
補充說明:隨節日的到來會有改動
外國人不得進入
大法幢寺
大法幢寺位於肅州城北二公裡處討賴河畔北崖梧桐灣,佔地一百一十於畝,寺院坐北向南,依崖傍水,祁連雪峰盡收眼底。周遍林木蔥鬱,流水潺潺,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氣象萬千。
大法幢寺原名救生寺,又因寺內有一座古鐘樓,所以俗名又稱鐘樓寺(原址在今酒泉中學)。寺院創建時間已不可考,但據明嘉靖年間所編《肅鎮志》可知,這座寺院在元代已有,明代酒泉城示意圖亦有標明。在清「順治十八年,副使李雨沾倡修。康熙九年、四十八年俱增修,傑閣參雲,登之可以曠覽」(《肅州縣誌·宗祠廟宇》),為明清以來,河西地方眾僧聚會吟梵的重要寺院之一,及當時酒泉城內最大的宗教活動中心,故名「僧寺」。寺內懸有古鐘一口,重約五千斤,聲音渾厚綿長,圓潤洪亮,擊之聲聞十餘裡,據《縣誌》記載:其鐘聲音晨渾晚清,又稱「晚鐘」與「僧寺」合起來,就成了肅州八大景之一的「僧寺晚鐘」。
1935年,在酒泉鐘樓寺籌組成立「中國佛教會酒高安敦玉金鼎七縣聯合分會」(前身為「肅州七縣佛教聯合會」)包括酒泉、高臺、安西、敦煌、玉門、金塔、鼎新七縣,1946年改組為「中國佛教會甘肅省酒泉分會」。與此同時,恭請當代名僧心道法師(法幢宗鼻祖)來酒泉宏揚佛法並開爐傳戒,盛況空前。為正視聽,改寺名為「大法幢寺」。
鐘樓寺建築分三層,座北向南,山門前牌坊上寫著「大法幢寺」四個大字。山門正中,上懸豎匾一塊,紅底蘭字,上書「救生寺」三字。每逢盛會,寺內「撞鐘吹螺供奉具,貝葉梵文朝復暮」,觀者雲集,老少塞路,香菸繚繞,仕庶敬香者絡繹不絕,鐘聲清悠,梵音吭吭,為酒泉佛教文化薈萃之所。
殿宇為仿唐建築,塑像端莊古樸,與敦煌寞高窟藝術一脈相承,出自著名雕塑家何鄂之手。該寺也是原中國佛協常務理事、甘肅佛協副會長、大法幢寺方丈融照大和尚駐錫之寺。二00一年二期擴建工程開始,二00三年底完成了佛塔和臥佛殿主體工程。佛塔為九層八角樓閣式建築,高四十點八米,號稱西部第一塔。臥佛殿為雙重簷殿堂,東西九開間。臥佛為鋼混雕塑貼金,長三十六米,高八米,二00七年年底完成臥佛塑造、殿堂裝飾、佛像貼金工程,四壁繪製釋迦牟尼佛故事壁畫,二樓設置千佛閣,完工後將成為目前國內乃至世界最大的室內金臥佛,整個臥佛殿氣象宏偉,金碧輝煌。
梧桐落葉,綠柳迎風,殿堂廟宇掩影於內,鐘聲清悠,梵音吭吭,香眾遊客流連其間,誠為酒泉一大景觀。寺院自建成以來,遊人紛至,敬香者絡繹不絕。每逢塑望節日,特別是每年大型春節燈會,農曆四月初八廟會、七月十五盂藍盆會等盛大佛會,酒泉遠近數百裡之內,縣市鄉鎮各族善男信女,工農商學鹹來朝會拜鬥,燒香求佛,更是人山人海,香菸繚繞,因而商賈貿易也相應雲集於此,自然地形成盛大物資交流市場和優統的民間文娛集會,與佛教活動融匯於一體,不但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激活了市場經濟。
大法幢寺景點: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地藏殿、祖師殿、臥佛殿、佛塔。
大法幢寺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9:00—17:00
補充說明:隨節日的到來會有改動
大法幢寺交通:
公交:市內乘2路終點站(北郊公園)向西1公裡處,
13路公交(太陽島)向北1公裡處
1路,16路公交(工貿中專站)向東500米
輕軌:輕軌4號線(規劃) 法幢寺站下
打的: 8-10元錢即可到達。
自駕:酒嘉城際一級公路 國道312、227、215
花城湖
花城湖湖水清澈見底,潔淨無汙染。湖內群魚遊動,湖面蘆葦蒼蒼,野鴨嬉戲,兩岸清風徐徐,百餘種花草茂密地盛開,將整個湖坡織成彩色地毯,環境清新宜人。湖泊西北部與連綿的沙丘相接,沙丘起伏有致,與湖水相映成趣,素有「第二個月牙泉」之稱;而它因湖水量大面廣,湖域內動植物豐富,沙丘細軟潔淨,沙粒呈五色光彩,又有「不是月牙泉,勝似月牙泉」之美譽。
花城湖歷史遺蹟豐富,民間傳說故事生動有趣,烽火臺、天羅城、李陵碑、錢匣泉、花木蘭營城等令人平添思古之悠情,頻領文化之魅力。
花城湖集大漠戈壁、草原、山峰、湖泊、沙丘、長城烽燧為一身,匯大西北典型風景為一處,自然景觀獨一無二。花城湖可謂濃縮的大西北。概括起來有如下十大景觀:大漠風光、祁連映雪、嘉峪晴煙、沙湖波光、百鳥鳴舞、五色金沙、烽燧夕照、礦泉聖水、九曲峽谷、「八格稜」草原。
花城湖歷史遺蹟及傳說豐富多彩
花木蘭營城
在花城湖西岸,城池殘留,依稀可見。傳說花木蘭代父從軍、徵戰沙場,見此處湖廣草茂,便在湖邊修築營城、率兵御胡。「花城湖」之名由此而得。
李陵碑
花城湖西南方向不遠處有塊立於水中土墩之上的石碑,人稱「李陵碑」。同時也是著名景觀。相傳,漢武帝時騎都尉李陵率軍由肅州北出居延海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班師凱旋後見花城湖一帶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護,是個屯兵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駐紮。一日,李陵舉目南望,遠處祁連雪山皚皚生輝,近處烽燧巋然聳立,想到徵戰匈奴的赫赫功績,不禁豪情頓生,萌發了勒石記功的念頭。於是,命令全軍將士日以繼夜輪班運土填湖,夯築了一座黃土墩臺,李陵親筆書寫了「譽滿邊關」四個大字,署名「騎都尉李少卿題」 ,然後刻字勒石,立於墩臺之上。匈奴早就探知消息,趁機起兵反攻,李陵急忙督軍迎擊。由於士卒長時間填湖築臺,勞累過度,士氣低落,而單于兵強馬壯,攻勢凌厲,漢軍很快就潰散兵敗。李陵力竭而被單于生擒,只得降服。漢武帝聞訊後,把李陵家滿門處斬。後來,宋朝名將楊業兵敗被契丹大軍圍困於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窩,「羊入狼窩,焉有生機」,遂碰李陵碑而死。千餘年來,湖灘中的這塊碑一直斜而不正。如果人用力推一推,碑石就晃一晃,正不了,也倒不下。人們一看到李陵碑,就想到李陵居功輕敵而慘遭失敗的沉痛教訓,也會為楊家一代名將而深感惋惜。
天羅城
順九曲峽谷蜿蜒向東北而下,約1公裡,便是蒙古部落首領「花城王子」的封地,現留有部分城牆遺址。這裡地勢平坦、水草豐茂、風景秀麗,來自花城湖的泉水長流不息,水利條件得天獨厚,堪稱世外桃源。傳說花城王子身為長子,本應繼承王位,但生性恬淡,喜好自然,被此處優美景觀吸引,放棄王位,長期居住此地,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城王子」。
礦泉聖水
花城湖山門烽燧山腰處,石縫間有清泉汩汩湧出,泉水清涼甘甜,富含礦物質,有溫胃養脾、爽口怡神、清熱散毒等療效,被人們稱為「藥泉」。每逢農曆六月六,附近十裡八鄉的人,都要來此汲水飲用,甚至有人專程來此取水治病。當地有諺語曰:「喝了花城湖的水,拳頭能當打鐵的錘」。
該泉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傳說:花城王子曾救助了一名叫玲瓏的美麗漢家女子,並納其為妃,兩人相親相愛,感情至深。一天,王子外出行獵,敵人來襲,玲瓏忙命人舉煙報警,但敵人攻勢凌厲,玲瓏恐城破受辱,情急跳入烽火之中。看到烽煙的王子急忙趕回,擊退了敵人,但永遠失去了心愛的玲瓏。王子悲痛欲絕,每天在烽燧下徘徊,深深懷念愛妃。一段時間後,烽燧山腰處石縫間湧出了汩汩泉水,水中不時有或紅或白的晶瑩剔透的小石子出現,王子將石子攥在手心,喃喃自語「玲瓏,玲瓏……. 」後來,人們將此石子稱為「玲瓏石」。情侶們都喜歡來此撿拾玲瓏石,相互贈送,以表愛心。
此泉又稱「錢匣泉」、「廉泉」。據當地老百姓講,該泉狀如古人盛藏銀錢的匣子,喝了懸泉水就可以財源滾滾、一身富貴。但錢匣泉有一個奇怪之處,貪官汙吏喝了泉水,貪佔之心就會頓消;發不義之財者喝了泉水反會破財,因而又叫「廉泉」。因此緣故,凡貪官汙吏和發了不義之財的人往往不敢喝此泉水。
出水口子
出水口子位於花城湖湖尾,天羅城北1公裡處,也就是花城湖流水消失的地方。相傳不知什麼朝代,金塔的農民要修渠引水灌溉農田,渠修好的那天,正吃午飯,一老翁飄然而至討飯吃,吃過後悠然離去。農民放水時,有一條蛇一直跑在水的前面,蛇跑多快,水就流多快,人們奇怪,就用鐵鍬將蛇一剁兩截,沒想到渠水立刻倒流了。這時發現蛇肚子裡有麵條,人們正感驚訝,老翁又出現了,並說:「要想水到金塔莊,豬狗不吃麩子糠」。從此以後,不管水有多大,至此再不向前流,所以金塔人未能將花城湖的水引到金塔,而且,據說在出水口子,只要出現金塔人,水就會倒流。
烽燧
凡是到過花城湖的人都會注意到,這一帶的長城只有烽燧而不見城牆。為什麼呢?據說,當年秦始皇修長城搞得天怒人怨,孟姜女哭夫哭倒了長城,後世續修長城,偏偏這一帶修了就倒,一直到明代也沒有修起來,只留下了一個個烽燧。民間有這樣的順口溜:「長城西起嘉峪關,只見墩墩不見牆。」
以上內容整理於網絡,如有版權糾紛請及時和小編聯繫。
微信公眾號:美麗酒泉(MEILIJIUQUAN)
小編QQ:864296854
電話:0937-2859559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進入手機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