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文人墨客都為月亮附上了什麼特殊的含義?

2020-12-20 阿帥話文史

01水調歌頭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數不盡的文人墨客,他們或豪放,或婉約,或小家碧玉,或憂國憂民。

無論是哪種類型,都曾在文學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清代詩人趙翼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而這些「才人」中,我最喜愛的當屬北宋詞人蘇東坡。

其實蘇東坡是個難得的全才,為何今日只道他是詞人?只因筆者今天所寫涉及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百家號版權圖片

全詞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詞前的小序將作詞的時間、事件的起因、事情的經過,用寥寥數語交代的一清二楚。

而整首詞,都圍繞月亮做文章,從開頭「明月幾時有?」,行文中「月有陰晴圓缺」,到結尾「千裡共嬋娟。」都離不開月亮。

02明月幾時有

月亮作為天空中人們目之所及亮度僅次於太陽的物體,自古就被文人墨客遮上了神秘的面紗。

世人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記載於《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因行文需要,稍後的故事有改動)

相傳,帝俊與羲和相愛,很快他們有了愛的結晶。

羲和臨盆前夕,天現異象,鄉人聚集在帝俊與羲和的茅草屋外,認定必將有神人降世。眾人等了多時,也不知等了多久,只是太陰(也就是月亮)升起來又落下去三次。

終於,圍觀者見屋頂竄出一個火球,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當第十個火球飛走後,只留下屋頂熊熊燃燒的大火。

十個火球就是後來的十個太陽,當後裔射下其中的九個,解救眾人於水火中之後,西王母賜其不死藥,遺憾的是只有一粒,後裔因不舍愛妻嫦娥,便一直沒有食用。

是日,趁後裔外出打獵,其徒弟逄蒙(páng méng)來到後裔家,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為了不讓小人得逞,嫦娥一口吞了靈藥,藥效顯現,她身輕如燕,不由自主地飛升至月宮。

百家號版權圖片

月宮又稱廣寒宮,雖雕欄玉砌金碧輝煌,卻正如其名,寬廣而寒冷。嫦娥飛升至此後倍感孤寂,時常想念與後裔一起生活的日子。尤其是他們在桂花飄香時,一起做桂花糕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於是,嫦娥親手在廣寒宮前種上了一顆桂花樹。後面才有了吳剛伐桂的故事。

03高處不勝寒

蘇軾填詞「水調歌頭」時,上闋基本圍繞月亮營造氛圍。其意境與嫦娥奔月極度相似。

蘇軾有大才,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胸中或多或少有些傲氣。他與歷史上另一位偉大的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的李白,極其相似。若不是「詩仙」早有「我輩豈是彭高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絕唱,東坡先生定會有相同的詩句流傳。

詞的上闋,描繪的是作者想像中的飛升。聯想豐富,氣勢宏偉。

所謂「酒後吐真言」,東坡先生酒過三巡,早已沒了往日的謙遜,甚至自比天人,身處天宮,高處不勝寒。何以見得,上闋中「我欲乘風歸去」,「歸去」說明作者將天宮比作自家。

百家號版權圖片

當然,蘇東坡自比天人,相信很多人都嘆服。

這首詞是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因為反對當權派王安石等人的變法,自求外放,輾轉至密州所作。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自比天人的讀書人,仕途不順,心中積鬱的不痛快當如何發洩?

04月有陰晴圓缺

詞人想到了自己的兄弟。在蘇軾輾轉各地任職的時候。曾上表,希望可以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這樣他們兄弟就能時常見面,互訴衷腸。但是願望始終未能實現,於是在中秋這晚,喝酒賞月,借月思人。

詞的下闕,顯然從詞人的浪漫想像中脫離出來,回到現實世界。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均為寫實。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窗沿,月光照在睡不著的人(指詞人自己)臉上。

接著再次向天發出疑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不應該對世人有所怨恨吧,為什麼偏偏總在人們別離時就圓了呢?

當然,詞人自問自答結束了這種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他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古以來的自然規律。

既然是不能改變的事實,那只能欣然接受。只希望親人朋友都能夠健健康康、長命百歲,即便相隔千裡還能同賞一輪明月。

「嬋娟」指的是嫦娥,詞中代指月亮。

頭條號版權圖片

在古代,月亮常常被當作傳遞思念的媒介。

李白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寄託其思鄉之情。

杜甫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感嘆。

晏殊則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表達閨思之情。

05千裡共嬋娟

月亮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離地球最近的天然星體,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寄予厚望。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初一你見不到她圓,十五你也見不到她彎。月亮本身沒有靈性,只是在眾多的「天才」筆下熠熠生輝,沒有靈性也變得靈性。

除了一些天文愛好者,現代人似乎已經沒有了賞月的心境。

而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大概因為古時候沒有通電,人們在陣陣蟲鳴的夏夜,望向浩瀚的星空,那一輪最亮的月便成了眾人心中的光明之所向。

我是「讀點歷史,以之為鑑;學點文化,附庸風雅」的【阿帥】關注我,一大波優質內容即將來襲。

相關焦點

  • 明月幾時有?文人墨客都為月亮附上了什麼特殊的含義?
    只因筆者今天所寫涉及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2.講講這首詞上闋(上片)的含義。「水調歌頭」四個字只是一個詞牌名,與這首詞的內容無關。至於「明月幾時有」這個題目也不是詩人確定的,而是後人加的。學習這首詞的上闋時,恐怕起碼應與這首詞的「序」聯繫起來考慮,否則就可能覺得詩人不正常。上闋的前四句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可見,詩人大醉後首先看到的是天空中的明月。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月亮裡的白兔,從春到秋的搗藥,嫦娥孤單地住在月亮上,誰是她的鄰居?現在的人,沒有看過古時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過古人。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
  • 今時月亮古時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只因筆者今天所寫涉及他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 明月幾時有?月亮的故事,夢幻又有趣
    古往今來,天空中的那輪明月,實在是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詩仙李白淺白的詩詞孩子們耳熟能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蘇軾發出問題傳唱至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更有詩人一個人喝酒,感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2.講講這首詞上闋(上片)的含義。「水調歌頭」四個字只是一個詞牌名,與這首詞的內容無關。至於「明月幾時有」這個題目也不是詩人確定的,而是後人加的。學習這首詞的上闋時,恐怕起碼應與這首詞的「序」聯繫起來考慮,否則就可能覺得詩人不正常。上闋的前四句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可見,詩人大醉後首先看到的是天空中的明月。
  • 宋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淺析賞評,作者,潭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作,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這首詞以月作為引索而起興;此時詞者與其弟蘇轍已經七年未見,詞者以繫念之情為基調,圍繞中秋明月,抒發自己的想像和思維發揮,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融入了作者對宇宙的玄妙,人生追求和存在的哲理性,進行了探索追尋。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月亮裡的白兔,從春到秋的搗藥,嫦娥孤單地住在月亮上,誰是她的鄰居?現在的人,沒有看過古時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過古人。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
  • 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難以相聚,月亮也難以圓滿
    長期的分離讓他對自己的弟弟也是備受思念,幾次想要調任到與他弟弟比較近的地方為官,但是都沒能夠成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化用了李白的詩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 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 明月幾時有
    2018年09月21日 07:03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編輯:陸權香 明月幾時有
  • 中秋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明月幾時有(原創散文)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記得筆者當年在沫水若水交匯的古嘉州(今樂山)城求學時,還懇請一位書法甚是了得的老先生在宣紙上揮墨書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畢業後初為人師,便將這未及裱糊的條幅直接粘貼到了十幾平米陋室的粗糙不平的白灰牆壁上。老先生算得是書法大家,對其墨寶自視甚高。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何時才會有?我舉起酒杯怒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夕是何年?(解讀:詩人在中秋之夜,遠離他鄉,好友兄弟均不能相聚,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何時才得以轉變,徒然生出敢問蒼天,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右上角分享 收藏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抖音評論明月幾時有是什麼意思 有何梗和內涵介紹
    「明月幾時有」是什麼梗!不知道有沒有關聯!知道的小夥伴可以留言給大家!分享一下!  4月18日消息,有消息稱,抖音每日收入金額3200萬元,DAU規模6000萬,人均日LTV0.55,在今日頭條所有產品總收入中佔比33%。  問世間「抖音」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每日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
  • 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象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
  • 【公基常識小考點】明月幾時有
    相傳月亮上的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桂樹隨砍隨合。天帝把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山海經·海內經》云: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私通,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