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變化的對華免籤政策,類似泰國旅遊經濟的「夜壺」。
據泰國《曼谷郵報》14日報導,泰國旅遊和體育部計劃對中印遊客提供15天的免籤待遇。該方案正尋求泰國內閣批准。該部部長皮帕表示,一旦獲批,免籤政策將從今年11月1日生效,持續至明年10月31日。
作為泰國經濟關鍵增長引擎之一,泰國旅遊業如今增長乏力。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泰國吸引境外遊客1976萬人次,同比僅增長1.48%。作為泰國最大境外遊客來源的中國,其遊客數同比減少4.73%,降至565萬人次;而在2019年第一季度,赴泰中國遊客312萬人、同比下降1.72%,其持續下滑的態勢可見一斑。
具體到各城市,數據滑落異常扎眼。以普吉島為例,泰南酒店協會主席功吉表示,今年5月開始普吉遊客數量持續減少,且情況比往年更糟糕,特別是在6、7月,遊客數量比上一年減少約20-30%;清邁的數據則更為慘澹。泰酒店協會泰北分會會長拉雅女士透露,今年2—8月,當地酒店中國與中東遊客最高訂房率嚴重下降,去年同期訂房率達70—80%,而今年僅達40%,為10年來泰北酒店業最低迷的時期。
儘管皮帕表示,相信免費籤證政策能有效刺激泰國旅遊業復甦,迎接準備到來的旅遊旺季。泰國旅遊局方面也強調,未來泰國旅遊不再專注接待遊客數量,而是考慮如何增加旅遊產業收入,但回歸現實看,這一目標似乎任重道遠。
客觀來看,普吉沉船事件和相關負面言論給中國遊客帶來的陰影,目前正在逐步消散,取而代之的首要影響因素,則是不斷下跌的人民幣匯率。從普吉島沉船事件至今,僅僅1年時間,人民幣兌泰銖跌幅已經超過10%,赴泰中國遊客增加的旅遊成本,已經超過免籤政策減免的有限支出。
此外,各類綜合因素,同樣影響著眾多中國遊客的消費決策:國內不斷下行的經濟壓力、泰國不夠完善的基礎設置建設、頻頻曝光的社會治安問題、以及鄰近旅遊目的地的快速崛起等等,都對國人赴泰旅遊帶來了程度不一的影響。
在部分業者看來,泰國如今個別景點已經遠超其本身的環境承載力和遊客接待能力,如果沿襲過往的慣性發展路徑,這不僅無助於遊客體驗感的提升,也將加大當地監管部門的壓力,稍有疏忽就容易出事。普吉海難事故發生至今,當地仍頻繁出現遊客溺水、遊船爆炸等安全事故,就是典型例證。
但與此同時,泰國旅遊產業的先天發展優勢仍不容忽視。相當一部分業者認為,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如緬甸、越南、寮國等相比,泰國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有相對完善的服務體系等,仍然是其旅遊發展的顯性優勢。
鑑於傳統旅遊模式弊病重重,以及中國出境遊客消費趨勢的轉變。據了解,目前泰國旅遊局正著手推出更多新的旅遊產品,以達到遊客分流和提升體驗的目的。泰國國家旅遊局北京辦事處處長沛琳女士曾在2018年底公開表示,泰國旅遊產業將在「神奇泰國」的基礎上繼續發力,推出3N旅遊方向新理念,即新的目的地、新的細分市場及新產品。
以泰國正在大力推廣二線城市旅遊為例,泰旅局近日推出了新旅遊項目「騎行泰國」,將在泰國北部的南奔府、帕府、難府陸續舉辦,在過往對國人的宣傳推廣和產品打造中,這些目的地都少有涉及。
而在深度挖掘泰國更多特色方面,泰國正竭力更新自身的品牌認知,從中國遊客第一次出境遊目的地轉型升級為深度遊目的地。如同泰旅局相關負責人此前談到「泰國可以挖掘的特色太多了,不要只盯著普吉島不放,可以將目光轉移到泰國其他小眾旅遊目的地,如就在普吉島附近的甲米等。」
總的來講,繼年前連續數次延長免籤證費政策後,此次泰國對中印免籤方案顯然屬於更大力度的讓步。結合泰國早前對中國遊客的籤證政策,有業者調侃,和中國房地產的「夜壺論」一樣,泰國頻繁變化的籤證政策的動機也是一個道理。但業者認為,短期內其對泰國旅遊的增長持謹慎樂觀態度,結合多方評論來看,這似乎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
免籤政策會否如願落地?新政又會給增長承壓的泰國旅遊帶來多大幅度的提升?聞旅派對此將保持關注。
(文中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