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娜
重回故裡,或繼續遊牧遠方,還是停下腳步深耕主業,對於臺商來說,這是個攸關存亡的大問題。
8月2日,江蘇崑山開發區內臺資企業中榮金屬製品廠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一時間,引發了對臺商這一群體的廣泛關注。
崑山,以「臺」起家,自1990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後,臺資企業紛至沓來。崑山,這一位於上海和蘇州之間的縣級市,實施「以臺引臺」戰略,給予臺商大量土地、稅賦等優惠條件,利用十幾年的時間,迅速發展成為大陸臺資企業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獲稱「小臺北」。
不過,近幾年,人口紅利和政策優惠日益減弱,環保新規愈加嚴苛,處於產業鏈底端、習慣加工代工模式為主的臺資企業日子變得難熬,還掀起了小規模的臺資企業撤離潮。但重回故土臺灣,並非易事。當今的臺商,猶如「半市民化」的農民工,回不去家鄉,融不進城市,只好生活在城市,戶籍在農村,鐘擺式活動著。中榮金屬製品廠爆炸事件後,臺商的形象受到重創,臺商紛紛擔心,大陸或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優待臺商。
正如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般,臺商不斷尋找成本窪地落戶。臺商在大陸投資,優惠政策、土地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便是無形的「指揮棒」。
臺商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對大陸試探性投資,至今已有30餘年的歷史。筆者通過梳理發現,深圳市是臺商到大陸投資的第一站。目前,累計已有5248家臺資企業投資深圳,臺資企業年出口總額連續3年超過500億美元。在珠三角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以及生產原料價格節節攀升時,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由最初的以福建、廣東等省為主,逐步擴散到長三角地區,現已開始在中西部布點投資。
著名的臺資企業富士康入駐四川,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中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巨大,勞動力廉價,且迫切需要發展經濟的地方政府視臺商為「香餑餑」,爭搶食之,其拋出的誘餌中更有大量政策優惠,甚至是沒有底線的。對於持資本、管理和技術入場的臺商來說,很是心動。
不過,地方政府吸引臺商的戰略應由注重比較優勢向注重競爭優勢和技術創新轉變,著重培育相關產業配套環境。
與此同時,京津冀地區也成了臺商的新寵兒,越來越多的臺商來環渤海地區「淘金」,甚至是出現了一個小高潮。
以天津為例,從2008年起,天津陸續被批准為兩岸海運直航、航空客運直航、航空貨運直航和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臺灣居民落地籤注試點城市,天津和臺灣間交流合作持續升溫,成為臺商北上的大本營。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天津市累計批准臺資企業2223家,在過去20年中以平均每年超過100家的速度增長;臺商投資總額超143億美元,合同臺資額達93億美元。繼製造業投資浪潮後,臺商在天津投資逐漸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旅遊業、金融業、養老醫療等現代服務業領域轉移。
下一站,臺商去哪兒?或許並不僅是一個投資區域的遷移,也有主營業務變更。在大陸本土企業都忙著調結構承受轉型陣痛時,臺商即使披著「外源性」資本的外衣,也要咬牙跨過轉型升級的門檻兒。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