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廬山西海,那美在天然的桃花山峰,象磁鐵般緊緊把遊客的心吸住。無論是從桃源洞蜿蜒而下的桃花溪、仙女峽,還是桃花仙子經常沐浴、遊玩的浴池群、桃花島,總是以她迷人的姿態,給旅遊者一種美的享受。至於古稱「桃源仙洞」的桃花尖和黃荊洞,就更加令人悠然神往了。清朝張回瀾有詩讚曰:「桃源春漲水盈溪,洞口雲深徑欲為。寄語桃花休見妒,吾家原住武陵西。」這是多麼美的意境啊!
桃花尖,海拔942、7米,是永修縣第二高峰,也是西海湖畔最秀麗的山峰。有人把那園中帶尖的峰頂,喻為碩大的仙桃,也有人把她看作含苞待放的花蕾。山腳下,有一個幽深的石洞,名叫「黃荊洞」。對於桃花尖和黃荊洞的來歷,當地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帶人跡罕至,但山清水秀,風光迷人。天上王母娘娘身邊的仙女們被此處美景所吸引,常偷偷地來這裡遊玩戲嬉。有一年,山外一個叫黃荊的青年,因父母雙亡,走投無路,來此開荒種地,住進了石洞。天宮一位管理蟠桃園的仙女對黃荊產生了愛慕之情,便私自下凡,化作村姑模樣,自稱名叫桃花,請黃荊收留。黃荊見自己眼下以石洞為家,不想連累桃花吃苦。但桃花與他同甘共苦的決心誓死不變。於是,他們結為夫妻,不久,建起了茅舍竹籬,開墾了大片田地,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知道此事後,便報告玉帝處置。玉帝先是派太白金星召桃花回天庭。桃花捨不得離開丈夫和子女,不願返回天庭。玉帝便派風、雷、電三神前來捉拿。桃花站在山頂奮力抵抗,雖被打得遍體鱗傷,仍矢志不移。桃花因不舍親人,哭得死去活來,淚水流成了河,下瀉修河之中。玉帝得知大為震怒,傳旨如再抵抗,便將她化為山石,永不超生。桃花也鐵下條心,說即使化為山石,也決不返回天庭。於是,風、雷、電三神合力施法,隨著一聲巨響,可憐桃花仙女被化作山頂巨石,先前圓圓的普通山頭,從此變成了現在這般秀美的姿態。
桃花被化作山石後,黃荊悲痛萬分,沿河奔走呼喊著桃花的名字。連續三天三夜,仍然不見桃花蹤影,悲痛之下,縱身跳入河中,要象河一樣永遠依偎在桃花的身邊。於是,人們便把黃荊與桃花新婚之夜居住的石洞稱為「黃荊洞」。後來「黃荊」便演變成為這一帶的地名。
千村萬村桃花開,桃花水母在西海。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樹樹桃花映入西海之中,或銀白,或粉紅,似桃花花瓣撒於西海,成為全國最大桃花衍生地,實為美景、奇景!
自古以來,西海桃花不僅是一種美麗的自然現象,同時更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這裡許多地名、傳說、史考等都有她的身影。在興建柘林水庫之前,傳說陶淵明在廬山腳下隱居,一日乘船溯修河而上往修水訪友,船行至桃花山下的司馬村旁邊,有一入口,便進入即入山村。村裡一派怡人之景,世外桃源之貌,令陶公有感而發,遂作《桃花源記》。村中遍植桃樹,春時桃花掉入溪水中,落英繽紛。傳說桃花仙子騎石龜順溪而下,因此稱為「桃花溪」。山間有高峰,形似桃子,稱為「桃花尖」。更有「七姐妹,把洞門」的黃荊洞,天人合一,人間仙境,至今仍有許多古蹟,人鶴共舞石,如千年羅漢松、神仙樹等,令四面八方的遊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