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藝術品產業,其本身具有多元屬性——既有文化屬性、產品屬性,也有金融屬性,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湧現出的、回應人們品質生活需求的一種產業。日前,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舉行新聞發布,本屆交易月將於10月15日啟幕,核心是要確定藝術品交易的「上海時間」,打造藝術品交易的「上海地標」,構建藝術品交易的「上海平臺」——以一個月左右的交易時間,激活關於藝術品交易的全產業鏈元素,更激活千億元級規模的產業市場。
今年以來,全球藝術品市場格局和產業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受疫情影響,多年來形成的全球藝術品交易排期慣例被打破,中國成為國際藝術品機構關注的焦點市場,整個行業發展「危」與「機」並存。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它們既是全球商務商貿中心、經濟金融中心,更是文化產業、藝術品交易市場的中心。
「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的上海,正需要藉由這樣一場交易月在國際藝術品交易的市場上主動亮出「上海時間」——「從某種角度上,這正是相關產業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一招先手棋」。
抗疫彰顯的制度優勢,
將加速文化互鑑的步伐
徐匯區區長方世忠以這樣一組數據註解了藝術品交易產業「勃發」的可能:去年首屆交易月期間,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落戶上海西岸,匯聚了全球百餘家畫廊參展,100場活動總參觀人次超過50萬,境內外藝術品展示、展銷、拍賣累計貨值突破百億元,世界各地的人們打著「飛的」來上海西岸商洽交易、交流互鑑,形成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力。
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從沉寂到爆發式發展,藝術品交易額逐年上升,目前已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中名列前茅。「特別是此次抗疫,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彰顯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加速了中國文化藝術、中國語境邁向世界的步伐」。
在這個大背景下,此次藝術品交易月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基礎上,提出四大核心舉措——全力引導國內外知名拍賣機構組織秋拍活動,於交易月期間集中發力,形成全球藝術品拍賣的新一輪排期,亮出「上海時間」;打造國際「藝術品產業的上海地標」,吸引全球優質產業資源落滬,藉由西岸ART Tower(西岸藝島)這一載體引進全球著名拍賣行、畫廊及藝術品外延企業等入駐,提升藝術品產業能級從而參與全球競爭合作;建設囊括智慧展示及交易功能的「藝術品發展上海平臺」,放大疊加優質政策,精準扶持藝術品機構在上海落地和發展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在境外藝術品拍賣、跨境結匯等政策方面實現新突破,為產業突圍助力。
構建「全周期」服務與「全要素」生態
「如果我們只把眼光盯在交易本身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安達說,要打造的千億級產業規模,包含了產業鏈上下遊以及周邊延伸的所有業態,比如由藝術品交易所帶來的展覽展示、IP衍生授權等等,不僅僅包括相關的一二級市場,還涉及金融、培訓、授權等一系列產業生態,這些都離不開相關政策助力,比如方便境外機構到國內來註冊落戶等等。
也因此,此次交易月不僅開發了在線展示交易平臺,更藉由位於西岸、建築面積約9.3萬平方米的ART Tower項目結構封頂,提出構建「全周期」服務和「全要素」產業生態的理念。
徐匯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金建紅介紹:比如,在建築中集聚整合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品交易展示空間,其中有2300平方米達到國際標準的公共展廳和2000平方米獨立的藝術品周轉存儲區,為企業提供靈活的保稅展示空間和周轉空間,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還有2000平方米的藝術品配套功能服務區,提供藝術品修復等相關配套服務。
政策上,將為藝術品產業「度身定製」一整套服務體系和配套政策,積極爭取國家藝術品、文物、海關等領域優惠政策先行先試。流程上,提供集展覽申報、海關通關、運輸倉儲、外匯結算、版權受理、保險服務等為一體的配套服務。運營上,引入專業化國際化的藝術品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全周期的定製服務。
此外,以ART Tower為核心,精準對接全球一線藝術品機構,引進全球排名前列的畫廊等藝術品交易產業主體,向上下遊及外延行業拓展,構建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服務鏈為一體的藝術品「全要素」產業生態圈,吸引機構人才來此集聚,創新創意無限迸發,展示交易豐富活躍,助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來源:文匯網 顧一瓊
原標題:《上海西岸:以「全周期服務」「全要素生態」打造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