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這個單元的新電梯也能用了,太好了!」一大早,老人們提著菜籃子,迫不及待地要試乘樓前的新電梯。1月10日上午9點,海澱區望福園小區又有3部新加裝的電梯通過驗收。這標誌著自2017年正式立項以來,該小區加裝的22部電梯已全部投入使用。小區6棟居民樓的每個單元都有了電梯,老人們上下樓不再是難事。
探訪
無障礙電梯驚喜不斷
1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望福園小區,本是個平凡的冬日,小區裡卻格外熱鬧。「我們樓的電梯也能用了,以後咱們能常見面了!」言談話語中,除了年貨的話題,老人們提到最多的一個詞便是「電梯」。
望福園小區建成於2000年,共有6棟居民樓,有居民290餘戶,70歲以上老人佔很大比重。王淑賢阿姨今年76歲,她是1號樓3單元的樓門長,根據她的統計,樓裡70歲以上的老人至少有4人,年齡最大的82歲,在沒裝電梯前,有的老人已經10年難以下樓了。
「把我背到樓下,猜猜要多少錢?」一位腿腳不便的老人告訴記者,天氣好的時候他想下樓透透氣,聯繫了僱工,一打聽才知道,把他從樓上背下去,竟然要200元。同樣的價錢,如果乘計程車從望福園小區出發,幾乎可以開到北京的最南端了。可對於這裡的老人來說,才僅僅能下趟樓而已。老人們說,過去下不了樓,坐在窗前,聽著樓下腿腳還好的老街坊們聊天、打牌,自己卻參與不了,心裡真不是滋味。
如今,經過分批驗收,至1月10日上午9點,隨著3號樓1單元、6號樓2單元及6號樓5單元的3部新電梯投入使用,至此,22部新加裝的電梯全部「上崗」。
「我今天特意下趟樓,要試試新電梯!」3號樓1單元居民張阿姨跟記者分享了她的乘梯體驗,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穩」。張阿姨說,她按下電梯面板上的按鈕以後,都沒感覺電梯動,只看到樓層的數字在變,當電梯再開門時,已經看到了家門口。除了電梯運行平穩以外,另一個感觸就是噪聲很小,不會影響居民休息。
電梯轎廂雖然不大,但裡面的設置很貼心。記者注意到,根據每棟樓、每個單元的不同情況,每部電梯的設置有所區別。比如,1號樓2單元的電梯是單側開門電梯,內部除了設有無障礙扶手,轎廂後壁還特意安裝了鏡面不鏽鋼。這面鏡子可不是整理著裝用的,它別有用處。比如,坐輪椅上了電梯,不用回頭,只需看著鏡子就能把輪椅倒出去,避免了磕碰。
諸如此類的貼心設計還有不少。在1號樓3單元,這裡的電梯為貫通門設計,也就是轎廂雙側都能開門。門前還因地制宜修建了平緩的無障礙坡道,坡道兩側還加裝了扶手,方便老人出行。
講述
「電梯來得太是時候了」
「喲,年曆忘買了!」1號樓3單元門前,一對老夫婦拉著買菜的小推車,正在按電梯的按鈕,其中一位老人忽然想起還有東西沒買。「先上去吧,有電梯方便,一會兒我再去一趟就行了。」老人的對話雖然簡單,卻飽含著對出行不再犯難的一份踏實。
「電梯來得太是時候了!」望福園小區的電梯全部投入使用,不少居民稱之為「最好的春節禮物」,有了電梯,出行方便了,老人春節迎接賓客、走親訪友再無障礙。居民張大爺告訴記者,他家住在6層,聽聞小區電梯開通後,孩子們說都要回來過年。「往年春節都是孩子把我接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老樓沒有電梯,來客上下不便。算起來5年了,今年我也能好好在家裡給孩子們備一桌團圓飯了!」
居民們說,之所以稱這些電梯是禮物,還因為小區加裝新電梯,整個過程沒讓大家掏一分錢,這樣的好政策深得民心。記者從海澱區四季青鎮了解到,此次望福園小區老樓加裝電梯項目,採取 「政府引導、業主自願、免費安裝、有償使用」的社會化運作模式,北京華齡安康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電梯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政府根據政策規定對每部電梯的建設費用補貼30%,後續乘梯費用則由使用方逐步按照約定償還。
難得
近三百戶居民無一反對
老小區加裝電梯絕非易事。北京華齡安康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卓寧寧介紹說,老樓加裝電梯,除了對樓體自身有一定要求外,通常情況下還要求基坑深度達到2.4到2.6米。在前期勘探過程中,他們發現望福園小區的居民樓前,土質狀況較為理想,但地下管線情況複雜,燃氣、自來水、汙水、電力等管線交錯,地上還有樹木。地下管線綜合改移和樹木挪移,是一套複雜的流程,在海澱區四季青鎮政府的積極協調下,這些問題最終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卓寧寧說,其實,在加裝電梯的整套流程中,技術問題還不是最難解決的,最難的其實是如何讓居民意願達成一致。根據以往的加裝經驗,只要有一戶居民強烈反對,施工便很難推進。但在望福園小區,這個問題沒有出現。居民們一致地支持和配合,成為加裝電梯過程中,克服一切難題的最大動力。
據了解,在老樓加裝電梯居民動員工作方面,四季青鎮政府通過發放相關通知、組織居民會議、上門溝通走訪、聽取居民建議等多種形式開展協調工作,近300戶居民對增設電梯達成一致意見,並全體籤字授權。
「籤!我1樓不用坐,可人家6樓得坐呢!」住在1樓的尹大媽當年這一句話,給老樓加裝電梯工作打了一劑「強心針」。王淑賢阿姨作為樓門長,當年上門做動員工作時,尹大媽的這句話至今還刻在她心上。王淑賢阿姨說,動員工作最難做的自然是住在1樓的居民,電梯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但施工時難免要受到影響,能做通他們的工作非常關鍵。有尹大媽和諸多住在低層居民的支持,動員工作進展順利。
回顧與展望
持續關注報導 推動難題破解
□2009年
北京晚報推出系列報導《社區電梯「生存」狀況調查》,聚焦20多個社區的電梯問題。
□2010年
北京晚報記者、原北京市人大代表張風一直在關注老樓加裝電梯的問題,並不斷在北京兩會上奔走呼籲。在張風代表和本報的共同推進下,2010年,市住建委、規劃委等七部門聯合頒布了《關於北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若干指導意見》。記者調查發現,按照這項政策,老樓加裝電梯需要全部業主同意,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協調民意成了最難的部分。
□2016年
為了進一步推進加裝電梯,《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簡化了審批手續,為增設電梯「亮起了綠燈」。
□2017年
得益於這項政策,2017年初,全市首部以「政府引導、業主自願、免費安裝、有償使用」模式運作的「租賃式」電梯落戶海澱北下關街道,北京晚報全程跟蹤,對此進行了獨家報導。
□2019年
本市完成555部老樓加裝電梯的工作。自2016年北京啟動老樓加裝電梯工作以來,全市已累計完工1462部,眾多老人受益。一年又一年,北京在老樓加裝電梯上捷報頻傳,但仍有大量社區還掣肘在民意難調上。記者也為此進行了多篇報導。
□2020年開年
在記者的不斷關注下,海澱區在推進老樓加裝電梯工作上有了新的突破。據了解,海澱區今年將出臺老樓加裝電梯推進方案,明確倡導「一門一策」,以期為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將惠民工程做深、做細,落到實處。新政策的支持無疑將為今後老樓加裝電梯帶來更多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