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著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我還沒被社會淘汰,我還年輕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杭州三墩鎮,金禹社區,一間十幾平方米大的活動室裡,齊刷刷地坐滿了35位老人。

  他們一邊聽課,一邊擺弄著各自手中的智慧型手機。戴著500度老花鏡,67歲的邵榮珍坐在第三排,謹慎地在手機上亦步亦趨地操作著,她時不時把眼鏡摘下,抬頭看看屏幕上的指示。耗時五六分鐘,她開心地看見,手機中果然多出一個名為「杭州城市大腦」的APP。

  「老師只講過一遍,我就記住了,感覺自己越老還越聰明了。」邵榮珍笑著說。手中這部手機,用了四年了,她還是第一次自己下載安裝APP。

  這裡,一場「銀齡潮課」正在上演。前後兩小時,在三位老師的輔導下,這群銀髮老人如願開啟了他們的「數字生活」。

  15公裡外的和家園社區,30位老人展開了一場「數字生活擂臺賽」。購物、打車、坐公交、找廁所……圍繞各種數字生活場景設題,他們在分組比賽中提升著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本領。

  邁入老年的他們正試圖擺脫「數字鴻溝」的困境,跟上社會的腳步。這其中,也包含著他們複雜的心情。

  失落:不知微信是何物

  得意:如今是社區群主力

  儘管「觸網」已達6年,但在邵榮珍眼裡,揣在兜裡的那部智慧型手機,依舊是個複雜且潛在諸多風險的設備。

  2013年,為了幫兒子兒媳帶孫女,她和老伴從湖州的鄉村搬到杭州生活。第二年,她擁有了第一部智慧型手機。她喜歡跳舞,在居住的白馬尊邸小區裡,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廣場舞圈子。不時有一起跳舞的人和邵榮珍說,「我加你個微信吧。」

  她愣住了,「一開始不知道微信是啥,後來知道了,可我兒子說那部老年機裝不上微信。別人都有微信,可我沒有……」

  邵榮珍回憶說,當時,總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2016年,兒子為邵榮珍買了部OPPO手機,她才有了自己的微信號。兒子幫她在手機上下載好各式APP,也教會了她怎麼在手機上用微信、手寫打字、聽歌、看視頻,卻唯獨沒幫她開通行動支付,「我小學畢業,沒什麼文化。他擔心一旦給我綁定了銀行卡,我會上當受騙。」邵榮珍說。

  於是,儘管拿著個智慧型手機,但買菜時,邵榮珍還要滿兜找零錢;出去吃飯,別人都手機支付,她還在掏現金,「那種感覺不舒服,覺得自己很落伍。」

  於是,她又花了一個月時間研究,明白了微信、支付寶的使用,「現在,出門買東西都不用帶現金了。」

  手機用得越來越熟練,邵榮珍在大大小小的微信群裡也活躍了起來。逢年過節,她和大家在微信群裡接力發紅包;群裡有人遇上困境,她還會成為發起人,號召大家一起捐款幫忙。就連月初社區裡開設的那場「銀齡潮課」,也是邵榮珍把報名連結轉發進群,帶動不少人一起報名參加。

  「現在,我在社區的這群姐妹中,還挺有號召力呢!」邵榮珍拍著胸脯說,「覺得自己還沒被社會淘汰,好像還年輕著,有價值。」

  如今,她覺得自己終於真正地融入了兒子安家落戶的這座城市,「晚上,我的手機叮叮咚咚地響,老伴就在一旁說我,『就知道擺弄手機』。」

  邵榮珍能聽出74歲的老伴言語裡的羨慕,「他嘴上說著不要學,其實心裡也想會用。」

  不過,邵榮珍還是有「盲區」——

  她每周要去一次省中醫院,想預約醫院掛號,可兒子兒媳出于謹慎考慮,一直說,「去醫院掛號是一樣的。」

  這次,邵榮珍把這個問題帶到了「銀齡潮課」上。在這裡,她自己動手下載安裝了「杭州城市大腦」APP,當場學會了在手機上預約掛號。

  盲區之二是購物——至今,她仍被擋阻在網購之外,「他們不太想教我網購,擔心我搞不清楚尺寸或者付錯款,太麻煩。」

  兒子兒媳的憂慮也不是沒有道理——兩年前,老人在微信上玩小遊戲打發時間,不知不覺購買了100多元的道具;去菜場買菜,原本是付17.8元,老人不小心打成了178元……對於手機背後所隱藏的那個複雜世界,邵榮珍心生膽怯,「我用手機一直很謹慎,在淘寶上從沒點過『購買』;微信上,別人發來的連結,我也幾乎從不敢點開。兒子兒媳一再和我說,網上騙子太多!」

  適應:智慧型手機得心應手

  烏龍:刷臉兩次重複付款

  和邵榮珍相比,75歲的潘水鳳和77歲的老伴張季雄,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卻更得心應手。

  西溪裡瑾園一幢兩室一廳的房間內,從茶几上擺放著的香榧和餅乾,到廚房裡新鮮的冬筍,再到衣櫃裡掛著的黑色連衣裙,以及身上穿的加絨褲,都是銀髮蒼蒼的兩人網購的。

  退休前,張季雄在杭州一家家用電器廠進行技術管理,潘水鳳則負責行政後勤。五六年前,喜歡琢磨的張季雄就摸索著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寶,並教會了老伴潘水鳳用智慧型手機。

  手機豐富了他們的退休生活。每天,他們在手機上可能會花費四五小時,「退休後,我們也不需要幫忙帶孩子,空閒時間很多。他在手機上聽課,拍照P圖,寫美篇,我玩小遊戲,看看新聞或視頻,時間過得很快。」潘水鳳笑著說,「有時,我們兩人玩手機玩得一抬頭,都1點了,還沒吃午飯。」

  他們也享受在手機上購物的便捷,為兩個孫女網淘「寶貝」,成了他們表達寵愛的新方式。

  「我打字慢,這些購物軟體拍個照就能買東西。」潘水鳳隨手把手機攝像頭對準了擺在茶几上的餅乾桶,手機淘寶中隨即彈出了同款產品。不過,提到「雙十一」,潘水鳳搖了搖頭,「這種時候我們不會去湊熱鬧,花裡胡哨的規則搞不懂。」

  儘管手機操作嫻熟,老兩口平時卻大多只在網上買食物,「不太敢買衣服。買來穿上身,總和網上看見的不大一樣。我們又不會退貨。」——四年前,潘水鳳第一次嘗試網購,買了一件條紋長袖襯衫,此後卻從沒穿過,「根本穿不出去。」

  在熱情擁抱「數字生活」的過程中,潘水鳳也鬧出過烏龍。她曾與時俱進地開通了刷臉支付功能。可前不久,在手機上購物時,卻不知為何連續刷臉兩次,導致重複付款。

  「感覺手機太靈敏了也不好,還是老老實實地輸密碼付款安全。」從此,潘水鳳又將使用不久的刷臉支付功能默默關閉。(記者 張蓉 通訊員 朱銀玲 陳健)

(責任編輯:馬常豔)

相關焦點

  • 「徵服」智慧型手機 老年人要過幾關?
    來源:新京報▲李光源在石景山一個社區裡給老年人講課,教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受訪者供圖新京報記者 應悅 編輯 張磊 陳思 校對 賈寧「我就輕輕碰了一下,怎麼屏幕突然就暗了?」今年73歲的劉慶忠,退休之後開始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為此,他還專門編寫了一本教材——《社區居民智慧型手機操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 是什麼將老年人排除在智能時代之外?
    每次回到縣城老家,我都會成為長輩們眼中的「救星」。負責小區清潔的阿姨、保安室裡的大叔、親戚家僱用的保姆…… 只要是熟識的長輩,往往會在見面時把我叫過去,幫他們解決用手機時碰到的難題:微信離奇消失、手機內存已滿、網址不會保存…… 當然還少不了那些需要付費訂購的「省錢卡」和偽裝成軟體警告的 app 開屏廣告。
  • 深度|老年人智能出行可以無障礙嗎?
    我們進入了「智能化」時代,但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一系列「動動手指」的事兒,成了擺在老年人面前的一道道「數字鴻溝」和「智能障礙」。不會用、不敢用、不好意思問、怕給別人添麻煩,都讓老年人智能出行成了難題。漸漸地,他們被困住了雙腳,縮小了活動半徑,降低了自我認同。老年人智能出行可以無障礙嗎?
  • 區圖書館開辦老年人應用智慧型手機免費培訓班
    永川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趙 豐 文/圖)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融入生活,數字閱讀、微信聊天、行動支付等給年輕人帶來了便捷,但對老年人來說如何應用卻是一個普遍的難題。針對這一情況,永川區圖書館於近日開辦了老年人應用智慧型手機免費培訓班,幫助老年人解決在使用智慧型手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 追趕智能時代的老年人:帶我們網上衝浪,拜託請安排
    一邊是調取健康碼的年輕人們,另一邊則是排隊等候工作人員協助的中老年人。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對於持有智慧型手機的病人,工作人員幫忙調取健康碼;老年手機的話則需要登記身份信息。門診大樓專門保留的現金掛號窗口前,幾位白髮老年人排著隊。
  • 追趕智能時代的老年人:帶我們網上衝浪 拜託請安排!
    隨著「智能時代不能落下老年人」呼聲越來越高,如何幫助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成為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   菜攤前,72歲的李爺爺眯著眼睛用手機點開微信支付頁面,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成功,最後掏出了現金……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儘管成都一些公共場合加大對老年人的引導和協助,保留原有的線下辦理渠道,但在政務服務和社會服務日趨智能化的大趨勢下,仍遠遠不夠。
  • 記者體驗|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中的APP出行仍有很多不便
    本報關注「智能生活下老年人的困擾」系列報導推出後,受到廣泛關注,今日繼續圍繞老年人的出行進行體驗採訪,傾聽老年人的聲音。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網約汽車……時下,拿一部智慧型手機,人們就可以使用各種交通工具了。但部分老人,面對隨處可見的共享交通工具和網約車,卻犯了愁:「看別人騎著那麼方便,我怎麼連掃碼都不會呢?」
  • 我還年輕我還年輕原唱是誰 我還年輕我還年輕歌詞什麼意思
    我還年輕我還年輕原唱是誰據悉,歌曲《我還年輕我還年輕》的原唱是老王樂隊,綜藝節目《明日之子》中尹清和邱虹凱演唱的版本也很火的。我還年輕我還年輕歌詞什麼意思這首歌曲的歌詞描繪出來當下大部分年輕人的心路歷程,一人在外打拼的孤獨,對生活的掙扎,以及對未來的迷茫。人生總有那麼幾個迷茫期,二十出頭的我們可能正經歷著這第一個時期吧!
  • 老年人居家 「親密」 接觸智慧型手機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史傳芝 史漓莎)網上購物、行動支付、線上掛號、掃描健康碼......隨著時代的進步,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並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居家的日子裡,許多認為智能互聯技術與自己無關、曾經牴觸行動支付的老年人,也走近了智慧型手機,共享智能化帶來的便利。
  • 智能時代下,老年人該怎麼辦?
    其中,大部分人為老年人,包括不識字的老年人,包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有知識有文化的老年人。智慧型手機目前已很普及,但是有多少老年人能熟練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和手機中的應用呢? 這種情況在隨著今年新冠疫情的持續控制下,被放大,只要出門,不管去哪都需要提供健康碼,超市、坐公交、銀行、市場等等所有場所幾乎都需要提供健康碼。
  • 「智能時代」 老年人是否 為「碼」所困?
    「老人因為找不到健康碼被拒載」「老人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買不到火車票」「老人因為不會掃碼看病遇阻」「老人因為不會手機支付購物犯難」……現如今,年輕人享受著指尖一點、世界在握的數字生活,而老年人慢慢被甩在了後面。面對眼花繚亂的智能應用,部分老年人熱情接受、積極學習,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處在不會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的窘態中。
  • 老年人如何跨越「數字鴻溝」?鄭州銀髮族在社區老年大學智慧型手機班...
    張東海老人笑著說,退休前他是國棉六廠的技術人員,社會發展太快,當年的「老技術」不學也會落伍,因為不會用智能導航,他最怕出門打聽咋坐車,現如今,輸入起點和目的地,咋坐車一查就知道。  「我最常用的是生活繳費,不用擔心欠費了。」66歲的徐公明老人打開手機演示說,家中北郊房子的電費、燃氣費繳費,智慧型手機上都能輕鬆搞定。
  • 年輕人把淘汰的舊手機,給父母長輩繼續用,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
    年輕人都喜歡把自己用舊了淘汰下來的手機給父母長輩繼續用,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大部分家庭可能都是這麼做的,至於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第一,年輕人淘汰的手機還很新,所謂的「舊」,只可能是配置跟不上了而已,有的甚至不算跟不上,只是因為不是最新的硬體所以就換了新的,如今的手機玻璃材質的很多,只要不摔不磕碰,用到不用也和全新差不多,頂多邊框有些掉漆,有的一直帶著外殼使用的更是和嶄新無異。
  • 老年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怎麼辦?嶺南街幫你免費解鎖新技能!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智慧型手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這樣的潮流趨勢下,許多老年人都無法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甚至成為了一些老年人的「障礙」,給他們帶來一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難道老年人就這樣被時代拋棄嗎?
  • 智能生活,別讓老年人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之前,我兒子幫我安裝了超市APP,說有優惠,結帳也方便。但是我不太會用,總是忘記要按哪個鍵才能操作。」宋大爺告訴記者,兒子幫自己換了新手機,除了微信以外,就沒安裝其他的程序。導致他去超市購物,非常不方便。「要自助結帳需要的那個軟體,我沒有就用不了。」
  • 老年人也輕鬆玩轉的智慧型手機,諾基亞這次太貼心了
    智慧型手機已經陪伴我們年輕人十餘年時間,隨著智能系統的不斷升級和完善,我們也享受到了更方便高效的智能體驗。然而對於老年人來講,因為接觸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太短,所以並不能像我們一樣很快的掌握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要領,有些更是只能使用接打電話這樣的功能。
  • 龍田鎮:「老有所樂,出彩夕陽」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小組
    (通訊員:徐自立,胡書鳳)為增添老年群體的生活樂趣,讓老人享受智能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提升老人的動手能力,12月16日,寧鄉市龍田鎮社工站協同龍田鎮社會事務辦舉辦了「老有所樂,出彩夕陽」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小組,邀請志願者闕麗玲為大家授課,7名志願者一對一為社會賢達和離退休幹部講解演示
  • 酒泉路街道友鄰空間,為轄區老年人開展智慧型手機學習專場
    新來參加智慧型手機學習的羅阿姨迫切的問簡社工。昨日下午兩點,在酒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友鄰空間,轄區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活動開始啦,這是友鄰空間為老人們專門組織的智慧型手機學習活動。當前,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在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中,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也給廣大老年人在生活中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和困擾。
  • 因為不會用手機,老年人就要被時代拋棄嗎?
    "在科技飛速進步的同時,我們把接受、學習能力較弱的老年人拋下了。其實在寫這個話題的時候,我也在反思,雖然我的父母還足夠年輕,但是在他們學習使用手機、使用應用時,我是否給予了足夠的幫助?這還是我爸媽的年齡不太大,學習能力又比較強,還有子女在身邊,他們才能夠使用簡單的手機功能來正常的生活。又有多少老年人處於智能化的邊緣呢?這張圖是我國的網民年齡結構。
  • 學不會微信、搞不定健康碼……老年人,如何更好融入智能生活
    他愛寫文章,創建了微信公眾號「訴爺」,還嘗試遠程輔導鋼琴。「網際網路開啟我的新世界,每天一睜眼,便從早忙到晚,從來不會覺得老年生活無聊。」楊訴說。今年步入人生第六十個年頭,楊訴覺得自己「老年不老」。他認為,不管在什麼年紀,如果不能掌握主流技術工具,心態上遠離社會,那才是真正垂垂老矣。「未來,我想藉助網際網路,讓鋼琴這個有點高冷的藝術與大眾貼得更近。」楊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