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實驗室中,一位已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君王正在接受DNA提取……
就在幾個月前,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內棺成功開啟。然而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墓主人的遺體竟然不見蹤影。
經鑑定,遺體並未被盜,更沒有憑空消失,而是在南方溼熱環境和酸性水土的腐蝕下,骸骨基本化成了粉末,只剩股骨、腿骨殘片,以及上下牙齒。
由於僅存的遺骨過於碎小,研究人員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這相對完整的牙齒上,希望藉助先進的DNA技術,探尋墓主人劉賀的更多信息,特別是他33歲突然離世的真正死因。
但是,一次次實驗,壞消息不斷傳來。由於遺骨保存條件太差,DNA提取失敗。人們不得不將目光再次轉向墓中文物。
在那些散落於遺骨周圍的文物中,能否找到劉賀之死的關鍵線索呢?
海昏侯墓曾出土78公斤純度99%的黃金,在大量金器中,有四枚金餅引發關注。
金餅上留有墨書字跡:「南藩海昏侯臣賀元康三年酎金一斤」。
「元康」是漢宣帝年號。史料記載,元康三年,劉賀被封為海昏侯。
「酎金」是漢代的一種禮金制度,每年皇帝舉行宗廟祭典時,各地王侯必須按封地人口比例上繳足數黃金。也就是說,劉賀墓中出土的金餅原本是要獻給漢宣帝的。
那麼,它們為何留在了劉賀墓中呢?
史書記載,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的同時,也宣布了他不必每年進京參加祭典。說得更直白一些,漢宣帝劉詢還是不信任這位前任皇帝劉賀,表面上免去了劉賀每年進貢的負擔,而實際上剝奪了他的政治權利與前途。
劉賀本想靠上繳禮金贏得宣帝的好感,靠參加祭典返回政治舞臺,沒想到宣帝不給他機會。
然而劉賀並沒有放棄。
海昏侯墓中的竹簡木牘
在隨後出土的幾千枚竹簡木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劉賀夫婦分別給漢宣帝和皇太后的奏摺。其中幾片斷斷續續寫著:「南藩海昏侯臣賀昧死再拜上書言」,「再拜為秋請」,「元康四年」等等。
也就是說,在劉賀被封海昏侯的第二年,他又冒死向宣帝上書,請求參加秋季進京朝拜的活動。
種種信息表明,劉賀心有不甘,他對朝見帝王、重返長安仍然抱有期望。只可惜,直到去世,他也未能再踏入長安一步。
在海昏侯主墓室西側的淤泥中,曾經出土一塊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上面繪有文字和一組人物畫像。令人驚訝的是,畫中人物居然是孔子及其弟子。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
孔子他整個形象是比較清瘦的,長鬍子,身著長袍,面前就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的形象。
墓中孔子像與當今流傳的孔子像對照圖
畫像中題寫著孔子對顏回的教誨:「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受重用時就積極進取,被捨棄時就韜光養晦。
顯然,劉賀把孔子的教誨當作對自己的告誡:當初做皇帝時得意忘形,如今被棄如敝屣,若不謹言慎行,早晚還會大難臨頭。
儘管劉賀天天想著克己復禮,謹言慎行,可變故還是發生了。當時,劉賀到底經歷了什麼?看視頻,了解詳細故事!
珍貴的文物為揭秘海昏侯劉賀的死亡之謎提供了一連串線索。在接下來的發掘中,考古學家又會發現怎樣的物證,最終破解海昏侯的死亡謎題呢?
敬請收看
今晚(8月27日)20:00檔
CCTV4《國家記憶》
《海昏侯墓考古之謎》之《死亡密碼》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
《海昏侯墓考古之謎》系列
最新一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