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碼四大阿嬤之豆花阿嬤,石磨磨出的鄉愁

2021-12-24 青年博主詮釋石碼

收錄於話題 #石碼四大阿嬤系列 4個

「豆花噢,賣豆花噢」……

每次聽到這「吆喝聲」

都會勾起我對它的記憶,一碗甜豆花成了停留的「指示標」。

不少的人都痴迷於這味道,

於是停下車停下腳步,

來到豆花阿嬤的攤前

買上一碗甜豆花,

才感覺這個夏天一如既往。

阿嬤挑著的扁擔走在石碼的大街小巷到處賣豆花,幾年前才放下扁擔,換了這輛小三輪車,頭髮花白、穿著樸素、帶著草帽,依舊賣著嫩白的豆花。

阿嬤每天早晨四五點,就用優質的黃豆磨成豆漿;自製的點滷水加熟練的點滷水技巧方可凝結成紮實的豆花。

那桶豆花又白又嫩,像白雪,似玉石,潔白無瑕。豆花將水嫩發揮到了極致,看上去潤滑柔美,冰清玉潔。由於豆花嬌嫩柔滑,盛豆花也要講究技巧。一般用圓盤似的鐵勺,銀光閃閃的勺子在豆花桶裡,像蜻蜓點水,輕輕的一層一層地舀。薄薄的豆花盛在碗裡,白花花,水靈靈,如白天鵝在湖水裡遊動,似白紗在微風中飄蕩。

糖水也不能馬虎,一勺搖起是清澈透明的黃色,看著就很舒服很清爽的顏色。

圖片來源網絡

攤子的周圍散發著淡淡的豆香味,炎熱的夏天路過的時候,不買上一碗來吃總覺得有點可惜。

圖片來源網絡

有一回和一位來自巴蜀的朋友一起品嘗阿嬤的豆花,一邊品嘗,一邊聊天,他跟我說,在巴山蜀水的廣闊天地裡,豆花這種食物,大抵除了日常的果腹之外,更重要的,是待客的一個重要禮節。  特別是主人一家人一起自製的石磨豆花,那更不是一般的禮遇。

 在巴蜀,一家人在共同完成磨製豆漿的過程中,也完成了一家相聚言談的歡愉。這大抵是石磨豆花獨有的家的溫度,生活的溫度。

而在石碼,阿嬤豆花,是記憶中那一縷原始的味道,是對於兒時生活深切的緬懷,

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熟悉味道

都已漸漸消失

留下來的便更顯珍貴

你記憶中的味道是什麼呢?

每個城市都有

不同的街景

不同的美食

在我的記憶最深處

依舊是那一碗挑擔阿嬤的豆花

文/蔡菲菲,人文旅遊博主,龍海作協會員

公眾號裡所有我寫的文章,包括小石碼公眾號裡我所有的文章,都在這本書裡,喜歡這本《青年博主詮釋石碼》的讀者朋友們可以後臺私信我,以年輕的視角詮釋石碼人文,美食,風土,人情,用相機記錄,以文字呈現,之後再發表還會陸續出第二本,我從寫小說到轉型寫人文,剛好七個月,感謝大家對新人博主的喜歡與支持!

本平臺隆重推出石碼四大阿嬤系列,本文是四大阿嬤之一的挑擔豆花阿嬤,陸續會更新石碼其他阿嬤的故事,敬請期待,人文裡有美食,美食裡有故事,喜歡記得關注我「青年博主詮釋石碼」記得分享轉發哦,隨時可以私信我,我會暖心的回覆一句「我在」感恩

相關焦點

  • 石碼四大阿嬤之雙辮子香蕉阿嬤
    收錄於話題 #石碼四大阿嬤系列未熟透,帶點嫩綠的香蕉和熟透,淡黃色的香蕉,在我記憶中留下的,並不只是個香蕉攤,而是一副色彩柔和的油彩畫。
  • 閩南夜話|阿嬤做的糯米粿
    阿嬤很會做糯米粿,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那時候,我們一大家子七口人住在土樓裡,兩間房僅有幾十平方米。家裡的灶間小小的,一米多寬的灶臺由磚土砌成,已經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糯米粿的糯米、花生和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糖也是村裡的糖廠生產的。
  • 阿嬤的夏天|速回暖夏,掃碼上車
    她走到大廳的時候,竟然見到她的阿嬤正在吃東西,微弱的「咯吱咯吱」聲顯得那麼清晰……這是阿嬤最常講的故事,但阿嬤的故事還沒有講完……欲知後事如何,我們1月16日西瓜劇場再見分曉!,度過有阿嬤陪伴的暑假。那些日子,有瑟瑟發抖一頭撲進阿嬤懷裡的,有晃動筆尖趴在作業上打盹兒的,有圍著暖爐講心裡話的,平靜的,熱鬧的,都是最重要的回憶。這個夏天,長大的女孩兒再一次回到老屋,想再和阿嬤講講心裡話……《阿嬤的夏天》是不正經三人組創作的第二部暖心劇作,這次不正經三人組用話劇記錄我們成長的那些瞬間,將感動和溫暖帶給我們。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我祖籍南安,幼時在老家曾見過阿嬤製作菜頭粿。南安祖厝是一座帶天井的大房子,住著好幾戶人家,有一口公用的井和一方石磨。記得小時候,天剛亮,阿嬤起床忙活了。她麻利地將還帶著露珠的蘿蔔葉子齊頭削掉,用井水把蘿蔔表皮清洗乾淨,僅留出一兩根蘿蔔切成塊,其他的蘿蔔都切成細細長長的絲,稍微抓一下鹽,擠幹蘿蔔絲裡的水分,將發泡好的香菇和新鮮的豬腿肉都切成丁。
  • 阿嬤的葵扇
    阿嬤的葵扇文 |老嘟
  • 阿嬤
    阿嬤,是潮汕人對奶奶和外婆的稱呼,這裡的阿嬤,是指我的外婆。——題記關於阿嬤,腦海裡有關於她的記憶都是碎片式的,之前有想過要寫一寫她,可是,我總擔心我拙劣的文筆描繪不出她的十分之一。距她離開到現在已經幾年了,這個念頭擱在心裡也有一段時間了,現在,我終於下定決心動起筆來,寫一寫我記憶中的阿嬤。
  • 閩南夜話|阿嬤做的糯米粿
    阿嬤很會做糯米粿,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那時候,我們一大家子七口人住在土樓裡,兩間房僅有幾十平方米。家裡的灶間小小的,一米多寬的灶臺由磚土砌成,已經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糯米粿的糯米、花生和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糖也是村裡的糖廠生產的。
  • 北京路阿嬤請吃冰!豆乳味的綿雪冰上線,0元開吃!
    *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所有豆乳控有福啦,阿嬤創新研發的豆豆奶霜綿雪冰上線了!目前,只有這裡才能pick豆乳味的綿雪冰哦!每日阿嬤用手工石磨磨出新鮮的黃豆漿,一磨二過濾三慢煮。慢工出細活,這樣磨出來的豆漿香滑細膩,豆香悠長。 ◈0添加,純天然 ◈ 所有食材都選最好最新鮮,100%新鮮牛奶製作而成的牛奶凍磚,被刨成細膩輕盈的綿雪冰,牛乳香甜味顯得更加清爽。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我祖籍南安,幼時在老家曾見過阿嬤製作菜頭粿。南安祖厝是一座帶天井的大房子,住著好幾戶人家,有一口公用的井和一方石磨。記得小時候,天剛亮,阿嬤起床忙活了。她麻利地將還帶著露珠的蘿蔔葉子齊頭削掉,用井水把蘿蔔表皮清洗乾淨,僅留出一兩根蘿蔔切成塊,其他的蘿蔔都切成細細長長的絲,稍微抓一下鹽,擠幹蘿蔔絲裡的水分,將發泡好的香菇和新鮮的豬腿肉都切成丁。
  • 臺灣阿嬤的私房菜:結交大陸朋友解臺青鄉愁
    瞿宏倫 攝中新網貴陽5月12日電題:臺灣阿嬤的私房菜:結交大陸朋友解臺青鄉愁作者 周燕玲「阿嬤!我的菜要多放一點辣椒。」一位年輕食客對著廚房的方向說道。站在齊腰高的灶臺前,手握大圓勺的林素珍扭頭答:沒問題。
  • FicLab | 阿嬤
    林阿嬤躺在床上,微弱的月光從窗戶照進來,阿嬤翻來翻去,一直想著今天的事.奕潔手捧著日記,眼前仿佛浮現起阿嬤曾經的故事。以前的林阿嬤一個人住在鄉下,兒女長大後都去大城市生活了,要接她過去住她一直拒絕說:「鄉下空氣好,住了大半輩子,離開了不習慣。」孩子們也就不強求,過年過節的時候會回來看看。
  • 聽阿嬤訴說月港的故事
    感受到的是滿滿的人情味和親切,聽阿嬤訴說有許多你不知道故事。15世紀末期至17世紀中期,隨著我國東西沿海對外貿易的發展,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鱗集,商賈鹹聚」的外貿商港;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時期的泉州後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為福建的「四大商港」。
  • 爆米花、捏麵人、阿嬤叫……,您對這些還有印記嗎?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麵人的基本家當,靈巧的手捏出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爆米花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鏘…菜刀……」,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鏽剪子,循聲而去。  絞臉
  • 眷村阿嬤又出新品,夏日芒果臺灣飯糰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年,轉眼間就到了炎炎夏日,儘管大家還是罩著口罩,但頭頂的太陽絲毫不弱,隨隨便便就來個30多度,出個門就溼了身,汗流浹背。如此炎熱的天氣,怎麼才能求得爽快呢?正好碰上眷村阿嬤粢飯糰出新品,夏日高溫當然搭配解暑芒果,而且還有一系列芒果飯糰,等你來暢享。
  • 《佐賀的超級阿嬤》:心疼阿嬤,唯有選擇開心,生活才有所期盼
    這本書講的是作者寄養在佐賀鄉下阿嬤家的成長故事。作者島田洋七,原名德永昭廣,日本喜劇泰鬥,作家。2001年,他把與阿嬤相依為命的故事寫成這本書《佐賀的超級阿嬤》,很快在亞洲掀起一股「阿嬤"旋風。書籍出版後,在臺灣連續3個月攻佔各大書店排行榜冠軍,俘獲了千萬人心。小說的瘋狂暢銷也催生了電影版《佐賀的超級阿嬤》誕生。電影歷時四年拍攝完成,更成為日本教育部指定年度必看的最佳電影。
  • 【書評】與生活握手言和——讀《佐賀的超級阿嬤》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日本作家島田洋七的《佐賀的超級阿嬤》,是一本讓人微笑著流淚,流著淚微笑的書。媽媽無力撫養年僅8歲的昭廣,把他送到佐賀鄉下阿嬤家寄養。阿嬤獨自照顧著一個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貧苦無依,又毅然幫女兒分擔起生活的重擔。她用自己無盡的生命能量,在極端貧困中,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 《佐賀的超級阿嬤》|生活很苦,阿嬤很酷,這,有點意思
    阿嬤的這種算法,在今天的學校教育和考試制度裡或許是不被允許的,但她的這種樂觀開明的態度,是值得提倡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阿嬤的觀念,正好對應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只要能發揮所長,就沒有什麼無用之人。03一萬個人生下來,總有幾個出故障的:小偷在阿嬤這也有春天說起小偷這個詞,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可惡,厭恨。
  • 飯飯之交|阿嬤,難忘高雄的古早味
    這些阿嬤的穿戴更為樸素,淺色襯衫、寬鬆的防水褲、一副沾滿時光斑駁的袖套、還有一頂遮陽的鬥笠和一方防曬的絲帕。遮得嚴嚴實實,卻絲毫擋不住陽光穿透於心的灼熱。芝麻及山藥口味的芋頭、香彈可口的芋粿巧、內含飽滿蘿蔔絲與蝦的草仔粿、紅糟肉圓則是以傳統古法製作內餡,配上Q軟的外皮與特調醬料,還有絕不能錯過的黑糖麻糬、豆腐乳……大都出自幾十年阿嬤的手藝。原以為在熱鬧非凡的夜市,或許會偶遇拍攝的劇組,一償我早年迷戀臺劇的夙願,可惜不遂人願,但卻遇上了親切面善的阿嬤,想必這也是老天對我的一種眷顧吧!
  • 【舌尖上的惠州】吃了阿嬤叫才算回家了
    然而,說起最能打動人心和勾起鄉思之情的,往往是深藏民間、傳承著民俗的風情和童年的味道的各類小吃。於惠城而言,橫瀝湯粉、阿嬤叫以及各類米糕無疑是最貼切的代表。 橫瀝湯粉 大街小巷最熱銷的早餐在祖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超過半數人以稻米為主食。
  • 佐賀的超級阿嬤
    當你回憶起來的時候,一定有這樣的場景:奶奶的手很巧,可以用稻草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小玩意;跟著爺爺去村口的小溪裡釣魚,偶爾還調皮地撿起小石子扔那頭無辜的水牛;纏著外婆給小零食,可以去收買其他的小朋友,讓他們和你玩;催著外公用「鳳凰牌」自行車載你去兜風。我們來看一本很感人的書《佐賀的超級阿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