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噢,賣豆花噢」……
每次聽到這「吆喝聲」
都會勾起我對它的記憶,一碗甜豆花成了停留的「指示標」。
不少的人都痴迷於這味道,
於是停下車停下腳步,
來到豆花阿嬤的攤前
買上一碗甜豆花,
才感覺這個夏天一如既往。阿嬤挑著的扁擔走在石碼的大街小巷到處賣豆花,幾年前才放下扁擔,換了這輛小三輪車,頭髮花白、穿著樸素、帶著草帽,依舊賣著嫩白的豆花。
阿嬤每天早晨四五點,就用優質的黃豆磨成豆漿;自製的點滷水加熟練的點滷水技巧方可凝結成紮實的豆花。
那桶豆花又白又嫩,像白雪,似玉石,潔白無瑕。豆花將水嫩發揮到了極致,看上去潤滑柔美,冰清玉潔。由於豆花嬌嫩柔滑,盛豆花也要講究技巧。一般用圓盤似的鐵勺,銀光閃閃的勺子在豆花桶裡,像蜻蜓點水,輕輕的一層一層地舀。薄薄的豆花盛在碗裡,白花花,水靈靈,如白天鵝在湖水裡遊動,似白紗在微風中飄蕩。
糖水也不能馬虎,一勺搖起是清澈透明的黃色,看著就很舒服很清爽的顏色。
圖片來源網絡
攤子的周圍散發著淡淡的豆香味,炎熱的夏天路過的時候,不買上一碗來吃總覺得有點可惜。
圖片來源網絡
有一回和一位來自巴蜀的朋友一起品嘗阿嬤的豆花,一邊品嘗,一邊聊天,他跟我說,在巴山蜀水的廣闊天地裡,豆花這種食物,大抵除了日常的果腹之外,更重要的,是待客的一個重要禮節。 特別是主人一家人一起自製的石磨豆花,那更不是一般的禮遇。
在巴蜀,一家人在共同完成磨製豆漿的過程中,也完成了一家相聚言談的歡愉。這大抵是石磨豆花獨有的家的溫度,生活的溫度。
而在石碼,阿嬤豆花,是記憶中那一縷原始的味道,是對於兒時生活深切的緬懷,
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熟悉味道
都已漸漸消失
留下來的便更顯珍貴
你記憶中的味道是什麼呢?
每個城市都有
不同的街景
不同的美食
在我的記憶最深處
依舊是那一碗挑擔阿嬤的豆花
文/蔡菲菲,人文旅遊博主,龍海作協會員
公眾號裡所有我寫的文章,包括小石碼公眾號裡我所有的文章,都在這本書裡,喜歡這本《青年博主詮釋石碼》的讀者朋友們可以後臺私信我,以年輕的視角詮釋石碼人文,美食,風土,人情,用相機記錄,以文字呈現,之後再發表還會陸續出第二本,我從寫小說到轉型寫人文,剛好七個月,感謝大家對新人博主的喜歡與支持!
本平臺隆重推出石碼四大阿嬤系列,本文是四大阿嬤之一的挑擔豆花阿嬤,陸續會更新石碼其他阿嬤的故事,敬請期待,人文裡有美食,美食裡有故事,喜歡記得關注我「青年博主詮釋石碼」記得分享轉發哦,隨時可以私信我,我會暖心的回覆一句「我在」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