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殼蟲是柑橘的主要害蟲之一,危害程度跟紅蜘蛛、木蝨等害蟲自然不能相提並論,但如果你因此對其忽視,那可大錯特錯了,對介殼蟲認識不足加上防治不當而引起的減產現象每年都有發生。介殼蟲種類繁多、繁殖快、危害性大,均以若蟲、雌成蟲群集在葉片、枝幹和果實上吸取汁液,加上有蠟殼的保護作用,防治困難。
介殼蟲種類很多,有多少種呢?在我國約有55種,都趕上我國少數民族的數量了。在柑橘上危害較重的是矢尖蚧、吹綿蚧、褐圓蚧、黑點蚧和紅蠟蚧等幾種介殼蟲。常見的外型有圓形、橢圓形、線形或牡蠣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還是先了解這幾種對柑橘危害比較大的介殼蟲是何方神聖吧。
矢尖蚧
雌成蟲介殼為黃褐色或棕褐色,邊緣灰白色;雄成蟲體長形,橘橙色,眼深紫色。低齡幼蚧則是淡黃色至黃褐色。卵橢圓形,橙黃色。
廣東、廣西、福建每年發生3~4代。若蟲高峰在5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和10月上旬左右。
吹綿蚧
雄成蟲為橘紅色,雌蟲橙黃色、橢圓形,雄成蟲體型小於雌蟲。吹綿蚧蟲如其名,周身有白色蠟質物及細長透明的蠟絲。
在浙江第一代卵和若蟲的盛發期為5~6月,第二代為8~9月;在四川第一代卵和若蟲的盛發期為4月下旬至6月,第二代為7月下旬到9月初,第三代為9~11月。
褐圓蚧
預警!!!有密集恐懼症的人要小心下圖了!
褐圓蚧雄成蟲的殼為紫褐色,邊緣部分為白色或灰白色,蟲體則是橙黃色、長橢圓形;雌成蟲的殼為圓形、紫褐色,邊緣淡褐色,中央隆起,殼點在中央,呈臍狀,顏色黃褐或全黃。
一年發生3~6代。在福建各代初孵若蟲盛發期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上旬、11月下旬。
黑點蚧
雌成蟲介殼漆黑色,近長方形,雄成蟲是體紫紅色,半透明。看右圖有沒有覺得像是粘了幾粒芝麻?
1年發生3~4代。7月上旬、9月中旬和10月中旬出現三次高峰。
紅蠟蚧
雌成蟲橢圓形,背面覆蓋較厚的蠟殼,蠟殼中央突出,呈半球形,初為深玫瑰紅色,隨著蟲體成熟,逐漸變為紫紅色;雄成蟲體小,暗紅色。
多數地區一年發生1代,產卵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危害盛期從7月上旬到9月上旬。
介殼蟲形態不同,顏色也各異,紅的黃的紫的黑的……要是把幾十種介殼蟲放一起,那可要眼花繚亂了。
介殼蟲初發時期星點分布在樹冠的內下層,均以若蟲、雌成蟲群集在葉片、枝幹和果實上吸取汁液危害。受害的葉片葉綠素減退,出現淡黃色斑點,提早脫落。幼芽、嫩枝受害後生長不良,嚴重時枝葉乾枯、捲縮。果實受害後,表皮布滿凹凸不平的斑點。有的介殼蟲還會大量排出蜜露,引發煙煤病的發生,甚至引起植株死亡,影響柑橘產量和果實品質。
介殼蟲,介殼蟲,就是有殼的蟲,其殼雖然比不上蝸牛大大的殼,但是可別小看了小小的介殼蟲,其背上的殼可是它的秘密武器。介殼蟲的體壁表面或硬化覆有 1 層硬殼(如盾蚧),或有粉狀蠟質分泌物(如粉蚧),或體被臘質分泌物呈白色粉狀、玻璃狀或棕褐色殼狀,因此能分泌蠟質介殼,防禦作用不比蝸牛的殼差。
雖然初孵的若蟲抗藥性差,但到2齡後的蟲體就會披上防護衣——堅硬的外殼和厚厚的蠟質,這件防護衣對介殼蟲具有很好的防護作用,使得介殼蟲的抗藥性大大增強。如果用藥物直接噴灑,一般藥劑難以進入成蟲體內,不易產生藥效,防治會比較困難。
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大多數蚧類的若蟲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時期,一定要抓住若蟲盛孵期進行噴藥防治,在早期將其消滅。要注意過早停止噴藥或過晚開始噴藥,都會影響防治效果。防治藥劑可選擇螺蟲乙酯、噻嗪酮、噻蟲嗪、氟啶蟲胺腈、苦參鹼等。
由於介殼蟲體型微小,又常常群聚集在果蒂、枝幹和葉背面等地方,藥劑不易打到,所以在噴藥時務必做到均勻周到,枝梢、葉面、葉背、葉柄、果梗都要噴到噴勻,才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