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5日訊過去,國慶節打開朋友圈,是認識世界和各地景區的好機會;
今年國慶,再打開朋友圈,對於武漢人來說,是重新認識市內公園的好機會。
(圖為解放公園市民園長志願者在小小舞臺上舞龍,觀眾直呼精彩。 肖恩君 攝)
據悉,武漢市園林和林業部門今年首次在市區24個公園推出主題為「公園文化季,天天都有趣」的遊園活動,自9月25日正式發布47場活動全菜單。
了解文藝匯演、藝術展覽等信息,預約公園大課堂活動,詢問天氣及活動實時動態……公園活動微信群熱鬧不已,其中,需預約的部分主題活動24小時內全部約滿。
據武漢市園林和林業部門統計,10月1日當天,市屬公園、中心城區公園及園博園,共接待遊客28.25萬人次;其中,黃鶴樓公園、武漢動物園、中山公園、解放公園、龜山公園、月湖公園、沙湖公園、科普公園、中華奇石館這9個市屬公園,共接待遊客19.25萬,比去年同期增長35.04%。
在公園看演出,舞藝超群樂聲美
(圖為公園的文化演出吸引了眾多遊人駐足欣賞。 記者許魏巍 攝)
解放公園「花草音樂會」和「我奉獻我快樂,志願者文藝演出」、黃鶴樓公園「穿越歷史情境表演《大明鶴舞》」、中山公園「感謝有你——迎國慶群眾文藝演出」、沙湖公園「喜迎國慶、頌廉潔、繪初心文藝匯演」……9月30日以來,市區公園的各色文藝演出精彩連臺。
作為公共空間,公園既是最容易抵達的休閒娛樂場所,也是最觸手可及的群眾舞臺。這個雙節,公園文藝演出的主力軍正是市民自己。「市民園長」志願者團隊,日常是公園裡維護遊園秩序、宣傳生態理念的衛士,雙節假期,他們變身演藝達人,能歌善舞,個個身傍絕技。
10月1日,在解放公園「我奉獻我快樂,志願者文藝演出」上,龜山公園的「市民園長」馮嵐介紹,公園裡的中老年群體對舞龍等傳統節目最感興趣,這次文藝匯演,他們特意帶來了舞龍表演。各種傳統元素在這場匯演中隨處可見:常青公園志願者團隊表演太極拳、解放公園志願者團隊表演京劇《杜鵑山》、和平公園志願者團隊唱起《前門情思大碗茶》……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眾多省內外遊客。
(圖為花草音樂上,音樂人在自然環境中激情演唱。 記者許魏巍 攝)
由武漢著名詩人、武漢大學老師小引策劃的「花草音樂節」,則讓更多的青年群體重新認識了公園。10月1日下午,五支樂隊都帶來了最新單曲,這些新曲全部創作於疫情防控期間的武漢。這些音樂人中,有從大理來漢的馮大亞、有從伊犁來漢的胡安什,也有武漢本地音樂人郭進。他們熱愛武漢,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音樂,展現武漢的韌勁與頑強,更是為武漢的重振而鼓呼。
(圖為著名音樂人馮大亞在現場彈唱。 記者許魏巍 攝)
「樂隊的音樂比較新潮,我們希望用這樣的音樂把年輕人們重新吸引到公園裡來,樹越來越高,花越來越美,文娛生活也越來越多元。」小引說,「我意外地發現,不止年輕人,中老年群體和孩子們也很喜歡我們的演出,音樂響起來就能夠產生共鳴。」
(圖為臺下的小朋友隨音樂手舞足蹈。 趙小猴 攝)
這次,小引將他的一首著名現代詩《去山頂種一棵橡樹》交由郭進譜寫了同名歌,這是他們為「花草音樂節」專門創作的主題曲,非常貼合自然主題,也是對公園多年深耕武漢自然教育的致敬。
來公園拍照片,花海很多彩頭多
(圖為解放公園金秋菊展。 記者許魏巍 攝)
「空氣裡有桂花香,還飄著菊花香,真是令人陶醉。快幫我跟這個『菊香白鹿』的景合個影!」和朋友一起看完「花草音樂節」,趙女士發現公園裡正在舉辦金秋菊展,不光有各式精品菊花,還有白鹿、仙鶴等藝術雕塑錯落其間,她連忙招呼友人拍照留念。
(圖為解放公園菊展上,百合與秋菊同框。 記者許魏巍 攝)
這個國慶節,解放公園的金秋菊展還玩了一個「尖板眼」,讓本應春天綻放的百合,在秋日裡和菊花一同綻放。菊展總監、解放公園管理處副主任陳輝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這批百合花共6個品種、150株,「是從杭州一家花卉科研企業『謀』來的,它們是該企業用作百合反季開花研究用的試驗品。擺來展覽給市民一份『百合菊花』同框的驚喜。」
(圖為武漢動物園門前大象植物雕塑。 陳立雲攝)
公園裡的熱門景觀打卡點,還有武漢動物園正門主廣場的一組大象主題植物雕塑,主景由紅綠草裱扎而成,配以一串紅、孔雀草、雞冠花等時令花卉5萬餘盆,呈現出兩隻「大象」在花叢嬉戲打鬧的趣相。武漢動物園工作人員陳立雲介紹,這組植物雕塑還有個吉祥的名字——萬象更新。
(圖為中山公園主門裝飾一新。 劉思佳 攝)
百年名園中山公園的大門變成了彩門,10餘盆三角梅擺成「一」字形和花杯造型,錯落有致地擺放在門前。門樓頂部也擺上了盆栽花帶,與飄揚的國旗相映成景。大門內側的「20、30共享成果」立體扎景,高度分別為2.0米和3.5米,寓意中國將於2020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圖為園博園擺放的紅黃油紙傘。記者李永剛 攝)
園博園舉行了「中國紅-大地藝術遊園會」,以油紙傘、燈籠、綢緞、帷幔等中式傳統元素為載體,將園內布置得十分喜慶,尤其是東門內草坪上,560把紅、黃傘組成「我愛武漢」的字母圖案,成了遊客必備打卡點。
據了解,雙節期間,武漢共有80餘座城市公園用國旗、鮮花、燈籠及園林小品扮靚一新,處處洋溢著熱烈、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表達著經歷了疫情防控的武漢人民堅韌不拔、走過風雨迎接美好生活的期盼。
到公園學文化,古韻遊園知環保
(圖為奇石館夜遊會現場。 記者許魏巍 攝)
10月3日天氣不佳,秋雨連綿了一整天,至晚間也沒停歇。然而,參加武漢中華奇石館雙節漢服夜遊會的親子家庭熱情不減,在這個古色古香的石頭博物館裡,他們在桂子香裡,聽館內園藝美學官姜全松講松石盆景的故事,聽華中科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朱冶話中秋習俗,聽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程柳菱分享天外之石月亮的秘密,從園林、科學、文化多層面認識中秋節。
(圖為奇石館夜遊會上,一個孩子試著敲敲木魚。 記者許魏巍 攝)
「孩子們沉浸式體驗中國傳統文化,邊玩邊學,小朋友非常喜歡!」活動結束後,家長「江姐」在奇石館夜遊會粉絲群分享。因人數限制沒能成功報名的網友段夢涵,則遺憾呼籲:「看照片就感覺真美好,期待以後多舉辦成年人的漢服遊園活動。」
(圖為奇石館夜遊會上的古風表演。 記者許魏巍 攝)
堤角公園舉辦的「古韻民俗市集玩轉國慶中秋」活動,邀請黃梅挑花、手工微型風箏、漢繡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及手工藝品製作者現場展示技藝,同樣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參與體驗。
(圖為堤角公園古風市集。 周超 攝)
在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勢下,公園作為城市居民與自然環境的連接之地,積極發揮著自然教育的功能,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豐富的公園文化季活動中。
雙節期間,沙湖公園舉辦了「身邊的野生小夥伴」攝影展,展出內容包括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魚類五大類別,共50種野生動物。它們之中的大部分,都能在武漢地區看到,既能幫助市民了解武漢野生動物資源,又能深化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圖為沙湖公園野生小夥伴攝影展。 詹麗 攝)
武漢動物園則將35周年園史打造成了趣味「時光機」圖片展,以萌趣的卡通動物形象為主視覺,在吸引遊客拍照留戀的同時,傳遞生態環境理念。
(記者黃亞婷 明眺生 通訊員趙旋 趙慧娟 楊蘊)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