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視大陸年輕人為最大對手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中新網7月20日電 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說,兩岸問題不可能在此刻當下圓滿解決,而必須寄望於未來,也就是寄望今後數代兩岸青年。「CHAIWAN」奇蹟成為一個世界文明新典範,有無可能在有理智與有理想的兩岸大學校園中孕育誕生?我們不妨心存此想。而一項兩岸年輕人調查顯示,65.3%的臺灣年輕人認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大陸的年輕人。臺灣的年輕人其實已在環境中嗅得了警訊。面對未來,臺灣的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文章摘編如下:

北京宣布將開放臺灣學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就讀大陸大學。兩岸問題不可能在此刻當下圓滿解決,而必須寄望於未來,寄望於十年後、二三十年後,或更久遠的將來,也就是將寄望於今後數代的兩岸青年。若從此一角度看北京採認學測成績為入學準據,及其勢將衍生的連鎖效應,不能不令人對今後兩岸的大學校園在改善兩岸關係上寄以深切期待。

歷經過去六十年的激蕩衝擊,好不容易才從不共戴天的「反攻大陸」、「解放臺灣」走了出來,兩岸一直到了最近這兩年才約略出現了「和平/和解」的青稚共識,這也許已是這一代兩岸當局能給後世兩岸子孫的最佳禮物了,但也恐只是僅此而已;未來將如何在這個「和平/和解」的氛圍中,共同創發出一個兩岸雙贏的願景與規制,則尚有待時日,而此一重大責任將會落在今後數代兩岸青年的肩頭。

因此,我們對北京採用臺灣學測成績入學,及臺大、北大研議合辦「雙聯學位」,及臺方擬有條件承認大陸學歷與進一步開放陸生來臺,皆持審慎支持的立場。我們的思考是:對臺灣而言,未來交流互動日益密切的兩岸大學校園,應當使之成為兩岸雙贏交流的新平臺。

兩岸不可用戰爭解決問題,所以要和平;兩岸要和平,所以要交流。倘若寄望兩岸大學校園成為一個臺灣能夠發生較佳影響的人文場域,這亦是臺灣「朝野」可以用心經營的一個新平臺。

然而,若將兩岸大學校園視為一個平臺,臺灣社會與臺灣未來的高中生及大學生皆宜有所準備,以資因應。《遠見雜誌》主持的一項兩岸年輕人調查顯示,65.3%的臺灣年輕人認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大陸的年輕人。可見,臺灣的年輕人其實已在環境中嗅得了此種警訊。面對未來,臺灣的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二十五年後,有無可能出現一個臺大畢業的福建省長?三十年後,有無可能出現一個北大畢業的「總統」?這些想像也許太過迂闊,卻未必不符邏輯。

但是,兩岸所追求的卻未必是此類戲劇性的發展;而是有無可能在以理智及理想為主流的兩岸大學校園裡,及在追求真理與知識的兩岸大學知識分子當中,能夠透過交流互動的知性平臺,分別為兩岸並共同為兩岸開創出一個引領世界理想的人類文明典範?

CHAIWAN奇蹟,成為一個世界文明的新典範,有無可能在有理智與有理想的兩岸大學校園中孕育誕生?我們不妨心存此想,也只能作此寄託而已。畢竟,兩岸的未來必然是十之八九決定於今後兩岸數代大學生的手中。

相關焦點

  • 大陸銀行來了臺灣年輕人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兩周的大陸銀行實習體驗之後,21歲的臺灣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四年級生李宛庭打算畢業後,西進大陸求職。「大陸金融業充滿活力,職場氣氛活潑上進,令人嚮往。」  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起並實施的「銀鷹計劃」,自2016年起規模化組織臺灣青年暑期到大陸銀行業金融系統實習,開展兩岸青年聯誼,參訪人文歷史古蹟、高新技術園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體驗大陸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等系列活動。  今夏,「銀鷹計劃」如期而至。來自臺灣的425名青年大學生分赴上海、江蘇、福建等大陸經濟金融發達地區的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為期3周的交流實習。
  • 大陸為啥吸引臺灣年輕人?是兩種合力的結果
    臺灣的衰落在推動青年離開,大陸的崛起在拉動青年人投奔,兩股合力給了年輕人前往大陸發展的理由。    一枝獨秀的青年政策    2010年,中國大陸宣布承認臺灣高等學歷,為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升學、實習、工作、以及考取證照等鋪平道路。
  • 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青於籃」: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新華網臺北10月27日電(記者杜斌 陳鍵興)籃城,並不是一座城,而是臺灣中部南投縣埔裡鎮的一個鄉村社區。和許多大陸農村一樣,籃城住民多為中老年人,以務農為生,年輕人大多前往外地打拼,高齡化和少子化現象讓籃城活力漸失。  然而,6個臺灣暨南大學的年輕人因為一次賞鳥活動的契機,看到籃城之美,選擇在此落下腳來。若說籃城原生的年輕人好像候鳥,過年過節才從都市回鄉小住,那麼這幾位異鄉來的青年則是希望長久地紮下根,於是他們築起巢,建立了「籃城社區工作室」。
  • 臺灣青年大陸創業記:跨越海峽的築夢故事
    作為創業公社臺灣專區負責人,鄭博宇的工作是幫助臺灣青年到北京創業。  海峽論壇期間,鄭博宇努力推介創業公社臺灣專區。他說:「臺灣年輕人來這裡發展的最大問題是不接地氣,我希望幫助他們更好融入這個社會。」  生於1989年的孟憲霆也努力在兩岸之間搭建青年創業橋梁。作為臺商第二代,孟憲霆2012年接手父母在福州創辦的兩岸金橋(福建)就業訓練機構。
  • 臺灣青年訪問京滬觸摸大陸創新創業脈搏
    「這次在中關村了解到,大陸從註冊到居住的一系列措施都很方便,臺灣的年輕人也可以和大陸同齡人享受同等的待遇,感到很興奮。」莊琨瀅說,「畢業之後,我想來大陸,先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工作,磨鍊自己的工作能力,為創業前期做準備。」2018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大陸訪問團一行參觀國家級眾創空間創業公社·中關村國際創客中心。
  • 吳敦義最大挑戰:如何讓臺灣青年真正了解大陸
    國民黨中常委厲耿桂芳在臉書上明確表示,一切以團結為要。島內學者彭錦鵬則提醒,國民黨應讓臺灣年輕人真正了解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及未來發展,才能往2020年大選邁進。海外網早前報導,吳敦義5月20日以超過半數的選票,力壓其他5位候選人,當選新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島內輿論普遍認為吳敦義面臨嚴峻的形勢。
  • 臺灣創業青年為大陸就業創業環境「打call」 看看他們怎麼說
    在當日下午舉辦的「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專題論壇」上,多位臺灣青年分享了在江蘇的創業故事。大陸地區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引來了越來越多有夢想的臺灣青年人。臺灣薰衣草森林創始人林庭妃的園區經營項目落地南京,其中包括年輕人感興趣的烘培、咖啡、民宿、婚禮策劃等等。談到項目落戶的初衷,林庭妃表示,政府的積極對接和資金支持是吸引他們的關鍵。  「在我看來,大陸和臺灣的創業環境有所不同,在臺灣創業,一般是有一定成果後政府會給予更多關注,相對而言創業初期的支持並不多。
  • 臺灣年輕人離大陸越來越遠?國臺辦:大陸絕不會放棄臺青
    今天上午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臺灣記者有關民進黨當局操弄所謂「芒果乾」效應影響臺灣年輕人的問題時,發言人馬曉光指出,民進黨當局對「31條措施」「26條措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大陸不會放棄臺灣青年人,相信「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兩岸同胞包括兩岸年輕人會越走越近
  • 旺報:臺如何相待大陸生 決定大陸青年咋看臺灣
    旺報:臺如何相待大陸生 決定大陸青年咋看臺灣 2015-11-11 15:41: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資料圖:2014年6月27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右持麥克風者)來到位於高雄的義守大學,與13位臺灣學生以及7位大陸學生當面交流。
  • 首次來大陸的臺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
    來源:解放日報原標題:聚焦海峽論壇|這位第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說「大陸提供的機會遠比臺灣多」昨天(21日),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在福建廈門落下帷幕,本屆論壇涵蓋青年交流、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等四大主議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
  • 「臺灣青年大陸追夢、築夢、圓夢——華廣青年匯·雙創走透透...
    這些基地和示範點共入駐或服務臺灣團隊約2000個,累計吸引超過1萬名臺灣青年前來實習、創業、就業,有超過7萬人次的臺灣青年參與了基地(示範點)所舉辦的各類交流活動。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這些基地和示範點已成為臺灣青年來大陸發展的重要平臺,也形成了臺灣青年的初步聚集。本次聯合採訪將全面展現大陸為臺灣青年就業創業提供的廣闊發展空間和支持舉措。
  • 大陸臺青:應讓更多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別讓臺媒亂七八糟資訊誤導
    大陸日前出臺政策,明確「臺灣學生和運動員可憑競賽成績保送大陸高校」。長期在大陸發展的臺灣青年、首鋼集團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接受採訪時表示,化解誤解是當前兩岸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往於兩岸的臺灣青年可以通過自身在兩岸之間的遊走,真實地去傳達大陸和臺灣的真正情況,促進兩岸往和諧的方向發展。3月31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大陸高校保送錄取優秀臺灣學生和運動員的最新政策規定作出回應。
  • 2017臺灣年輕人在大陸:以拼搏書寫精彩築夢故事
    一批批臺灣青年,在最黃金的年華,來到大陸打拼,或求學,遨遊知識的浩瀚海洋;或就業,找到揮灑才華的舞臺;或創業,力爭闖出事業新天地……2017年,在大陸生機盎然的大地上,處處活躍著這些年輕人的身影,他們寫下了一個個精彩的築夢故事。
  • 臺灣作家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雖然隨著自由行的開放,兩岸年輕人的走動越來越頻繁,但是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青年都在彼此想像對方,誤解還存在。」  因為《我們臺灣這些年》而成為暢銷作家的臺灣青年廖信忠,在採訪中這麼說道。  2009年,廖信忠因工作關係,被公司派到上海。
  • 臺灣「北漂」青年:「青春與大陸連接在一起」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臺灣研究院就讀博士研究生的羅鼎鈞研究發現,在大陸就讀的臺生,有超過7成都選擇在大陸謀職。其中,有臺生利用自己的法律、財會等專業知識和兩岸背景為在大陸的臺企和從事兩岸經貿的大陸企業進行服務,具有得天獨厚的「人和」優勢。
  • 有多少臺灣年輕人一邊網上罵大陸,一邊私下打聽大陸工作機會?
    於是臺灣網際網路上提起大陸,慢慢出現了一些畫風改變。本月初,一名臺灣青年發布視頻,對比臺北和上海,大讚上海「方便到害死人」,奉勸臺灣年輕人別再當井底之蛙,引發島內反思。這位網名為「弱肌店長Jeremy」的臺灣青年25歲,在臺灣出生,目前在上海生活。他在視頻中提到,「如果你現在問25歲的我,想要在臺灣生活還是大陸生活?
  • 「銀鷹計劃」為臺灣青年展示大陸氣象
    新華社福州7月28日電(記者黃鵬飛吳劍鋒)「我在臺灣連郵局提款卡都還沒辦,沒想到第一張銀行卡會在大陸辦理。」來自臺灣東吳大學的趙昱欣日前在福州辦理了自己的第一張銀行卡,這也成為她在大陸實習期間的「特別收穫」。
  • 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近日,第八屆海峽青年節暨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在福州開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嘉賓參與活動。他在現場用視頻連線的對話形式,跟海峽兩岸的年輕人談論在國際局勢下兩岸青年正在面對的困惑與思考、責任和擔當。
  • 臺灣青年侯漢廷:扯鈴是大陸統戰?這很可笑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在論壇中表示,中華文化流淌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液中,但臺灣當局企圖以「去中國化」達到政治目的,致使臺灣青年人對中華文化興趣大打折扣,使得老一輩傳承下來的一些民間手藝面臨無人願意接手的失傳難題。
  • 統計顯示:臺灣民眾積極赴大陸工作 年輕人佔多數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人力中介業者1日表示,民眾願赴大陸工作者,以新鮮人居多,而大陸方面對於臺灣人才需求,偏向找45業內人士分析,臺灣民眾個性溫和、忠誠度高是大陸公司聘用因素之一。據報導,面對島內經濟不景氣,許多求職者尋求向外發展,1111人力銀行公共事務部經理林賢雅表示,其實大陸各行業對於臺灣人才都有一定比例的需求,會藉助臺灣的獵人頭公司尋找適合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