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重走弘一法師閩南三地足記 再現14年之夢影

2021-01-20 閩南網

  泉州開元寺尊勝院

  主居此地 圈點經書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高掛在開元寺山門天王殿殿柱上的一副楹聯,彰顯著泉州古城的不同韻味。對聯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師專門書寫。開元寺首座法一法師說,在泉州開元寺西側的尊勝院是弘一法師主要的居住場所之一。法師居住泉州開元寺期間,圈點鈔記,歷時三年整理完南山宗律,完成《南山五部》善本,因此被稱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法師還曾經用硃砂和自己的鮮血混合,寫就血經。長卷就保存在藏經閣內,成為開元寺的重要珍藏。上世紀40年代,日軍飛機轟炸到藏經閣前,法師就搬到開元寺外的溫陵養老院靜養。

  尊勝院曾一直作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所在地,直到1999年搬到了大雄寶殿東側,與東塔相望。2012年,開元寺投入大量資金重新改造擴建弘一法師紀念館。如今走進紀念館,可見重達一噸多的漢白玉石——弘一法師塑像,就矗立在如茵草地上。紀念館內還有其大量資料、圖片、手跡。

承天寺化身地

  泉州承天寺月臺別院

  弘法贈字 化身在此

  穿過承天寺山門,南面牆壁上有弘一大師書寫的禪悟,這是後人根據他筆記複製上去的。泉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吳松柏介紹,閩南寺廟為大師真正親筆題字的不是很多。上世紀30年代,大師在承天寺月臺別院居住,很多人專程來求字。

  月臺別院早年被拆毀,2010年泉州承天寺建寺1050周年慶典活動時,承天寺按原有樣子復建開放,面積百來平方米。吳松柏說,月臺別院開放時,特別定製大師的蠟像,蠟像所穿的僧袍,也是找了好久,最後從一位簡樸修行的僧人那裡找到的。

  1942年九月初四大師圓寂,次年《弘一法師生西紀念刊》發行,有文章提到了荼毗(僧人火化)盛典。文章說,普通人往生,人們避之不及,而大師荼毗第二天清早,許多人圍來撿舍利,共撿到1500多顆。

  銅佛寺

  弘法之處 題寫門匾

  在泉州中心市區百源路和九一街交會處的銅佛寺,每日到此下棋、禮佛、幫忙打掃衛生的市民信徒,依然如故,銅佛寺的真觀姑介紹:「這匾就是弘一法師親題的,還有對聯也來自大師的手筆。」

  始建於明朝的銅佛寺,在1941年冬天和1942年3月,弘一法師兩度掛錫弘法,並題寫了「銅佛古寺」的匾,掛在現在寺內第一進落的後門上方,沒有特別提醒,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當時還題寫了「教門千百喻如焚岡 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的對聯。「我是1980年後到寺裡的,剛剛經歷浩劫要重建,很多都丟失了。」真觀姑說,寺裡留下的幾副刻在石柱上的對聯,成了最悠久的見證。

圓寂於晚晴室內

  小山叢竹

  圓寂之處 仍有傳說

  在泉州北門模範巷的泉州市第三醫院內,可以找到一塊「小山叢竹」牌坊,邊上有一石碑,標明此處在1983年1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師在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小山叢竹晚晴室,但是卻少有人知此處的具體位置。「這是晚晴室,停車場原來是個大池塘,後面還有一座小山,上面種竹。」掛著「項目辦」牌子的房內工作人員說。

今三院內的小山叢竹

  小山叢竹本是書院,始建於南宋,1925年闢為溫陵養老院,十年後的1935年弘一大師兩次短住,並補題過化亭匾額。晚晴室在過化亭西側,跟僅存的「小山叢竹」牌坊相鄰而居。保安大叔指著三間廂房說,正中一間曾是佛堂,右邊是柴房,左邊就是臥室,弘一法師的圓寂之處。

清源山清源洞

  清源山

  清源山上的清源洞、南臺巖、賜恩巖、彌陀巖等地方,都留有弘一法師的墨寶和傳說。據說,1929年初春,弘一法師曾經在清源洞住了30多天,白天就到各巖寺遊歷、交流、題字,晚上棲身清源洞。

  雪峰寺

  南安康美鎮楊梅山中,始建於唐末,為閩南名剎之一。弘一法師兩度在此過春節,並與太虛法師在此為《三寶歌》譜曲,1984年為紀念弘一法師,建有「晚晴亭」。

  草庵寺

  晉江市羅山鎮蘇內村的草庵,是我國唯一完整的摩尼教遺蹟。1933年、1935年、1937年,弘一法師三次前往草庵,在草庵弘法、度歲,為草庵寫下了一副冠頭聯:「草藉不除,便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還有一副關於草庵摩尼光佛石像的傳說和龍泉書院歷史的楹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載記,於此有名賢讀書。」

  安海澄渟院

  弘一法師在安海澄渟院住了一個月,大師題的門匾「澄渟院」三字及楹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至今仍保留著。

  晉江福林寺

  晉江龍湖檀林村福林寺,弘一法師過世之前,曾在這裡先後呆了10個月又20日之久。弘一法師住在後殿二樓一座簡陋而乾淨的小木屋。他為這間禪房取名為「尊瞻齋」,他的《律鈔宗要隨講別錄》《晚晴集》《藥師經析疑》便是在這裡完成的。

  南安靈應寺

  南安市洪梅鎮六都的靈應寺,弘一法師曾在此住了半年多,閉門著述,研究佛理,在寺中寫下一些佳聯:「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等。弘一法師還親撰「唐神僧靈應祖師現化記」,刻於真身塔。

泉州市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會長96歲陳珍珍

  對話

  82年過去, 那場交談猶在眼前

  南安大慈林寺內,梵音嫋嫋,96歲清瘦的陳珍珍老師戴著眼鏡,頭髮白了,牙齒稀疏了,可依舊耳聰目明。她至今仍潛心研究佛法,收集研究弘一法師的相關作品,並任泉州市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會長,深受愛戴。

  她與大師曾經有過兩次近距離的交流,並多次聆聽大師弘法。1933年,14歲的陳老師正在培英女子學校(現在的泉州兒童發展職業學院)就讀初一。有一天,班上的王老師說要帶大家去承天寺,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弘一法師。當天,大師講《普賢行願品》,82年過去了,陳老師回憶時,大師聲音如在耳畔。講經結束後,大師還送了每人一小本《佛教簡易修持法》。在大師的感染下,小小年紀的她已經被佛法深深吸引,那天晚上熄燈後,她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經書,一直看到天亮。

  19歲那年,為了躲避日軍空襲,學校從城裡搬遷到了永春蓬壺,恰好大師正在普濟寺閉關。農曆端午節剛過,五月初六的清晨6點多,男老師帶領著全班33名同學,去往普濟寺拜訪大師。「閉關的大師原本是不見客的,知道是學生來,他親自來開門。」由於善於音樂,大師說話的聲音很好聽,陳老師對當時大師的印象很深,他長得高高瘦瘦的,慈眉善目,特有的佛家氣質與慈悲情懷讓人肅然起敬。

  進門後,見牆角邊堆著一處處的米飯,這讓大家都很不解,「大師這麼惜福,用缽吃完飯,都要再用開水洗了喝下,怎麼會浪費糧食呢?」原來這些米飯是為老鼠留著,只見門內,大師還寫著一副對聯「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讓她再次深深感受到大師的善行,也更深地感悟佛法的至高境界。

  與14歲不同,這一次除了聆聽教誨外,她還與大師談論起了抗日的事。「大師,日本侵略我們,實行了三光政策,佛教教人不殺生,如果上戰場,佛教徒怎麼辦,是不是犯戒了?」大師對答道:「念佛不忘愛國,為了保衛祖國,佛士也應該參加抗戰,到前線奮勇殺敵,這不是殺生而是抗戰,沒有破戒。」弘一法師最後還吟了一首表明愛國之情的《紅菊》詩:「亭亭菊一支,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夜流血」。自14歲就堅持寫日記的陳老師,翻開當時的日記,上面清楚地記著當日的情形。

  受大師的感召,19歲的她當下發願:一輩子要獻給佛教,終身不嫁。

相關焦點

  • 海都深讀:重走弘一法師閩南三地足記 再現14年之夢影
    保安大叔指著三間廂房說,正中一間曾是佛堂,右邊是柴房,左邊就是臥室,弘一法師的圓寂之處。據說,1929年初春,弘一法師曾經在清源洞住了30多天,白天就到各巖寺遊歷、交流、題字,晚上棲身清源洞。  雪峰寺  南安康美鎮楊梅山中,始建於唐末,為閩南名剎之一。弘一法師兩度在此過春節,並與太虛法師在此為《三寶歌》譜曲,1984年為紀念弘一法師,建有「晚晴亭」。
  • 緣於廈門,弘一法師最後14年留在了閩南,他如此評價這裡……
    在他出家的24年裡,有14年在閩南度過,在此期間,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而他與閩南的緣分,竟然來自一次偶然的停留。1929年10月,弘一法師第二次來到閩南,為閩南佛學院整頓教育。1932年,弘一法師三下閩南,掛單于廈門萬壽巖寺,此處是他決定長駐閩南的第一個落腳處。
  • 福建漳州興建弘一法師紀念館
    福建漳州興建弘一法師紀念館     中新社漳州九月二十四日電(記者林國瑞) 歷經一年多的建設,漳州市弘一法師紀念館於近日落成  弘一法師(一八八○-一九四二)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是中國現代史上佛教、教育、文化界名人。他在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金石等多個領域均有極高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是傑出的藝術家、教育家。他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一代高僧,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另外,在當時中華大地亂象頻仍的大環境之中,閩南還算是相對安定的一方樂土。最後,閩南長久以來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可為弘一法師專致著述和弘法提供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進去寺廟以後不要花錢,燒三支清香,敬佛、法、僧即可。沒有泉州開元寺那麼大的名氣,也沒有那些商業的氣息,在寺院裡可以看到清瘦的僧人,在陰涼處喝茶的老人。(承天寺有幾處奇景,照片中有兩處:塔不棲禽,榕不過牆)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誕辰紀念日。對於弘一法師,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出家前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先驅,出家後是持戒謹嚴的佛教律宗高僧。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十四年。其中,與泉州的因緣尤甚。
  • 弘一法師孫女來漳州 重走大師當年弘法之路
    周末兩天,弘一法師的孫女李莉娟來到漳州,重走祖父弘法之路。這是她第一次到漳州,與弘一法師有交情的施家後人施正峰、文史專家莊宗沛等陪同。他們先後來到漳州南山寺、江濱弘一法師紀念廣場、長生禪寺、施蔭堂故居等地走訪。這些都是上個世紀30年代末,弘一法師多次來漳州駐錫弘法之處。
  • 弘一法師與他所在的泉南佛國
    因緣際會,自1928年法師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法師在閩南生活達十四年之久,其中與泉州因緣尤甚。泉州人對弘一法師也很熟悉,不僅泉州城區,還有南安、晉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大師都曾長期駐錫過。弘一法師將人生中最後的,也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給泉州,泉州這片土地上一定曾出現過契合大師心願的圖景。
  • 晉江東石一老宅鐫刻弘一法師墨寶 傳屋主與弘一法師交情甚深
    弘一法師墨寶在東石洋宅村有楹聯6對詩牌1對 傳老宅主人與法師交情甚深相傳蔡敦福年輕時與弘一法師交情甚深,建房時曾請弘一法師幫忙撰寫對聯、詩句,鐫刻於宅子的大門兩側。昨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蔡敦福宅探訪,親身感受老宅的韻味,目睹弘一法師的墨跡。
  • 永春蓬壺普濟寺:弘一法師靜心修持長達572天
    弘一法師在永春曾度過577天,其中572天在普濟寺靜心修持,掩關治律,為法師入閩14年,駐錫閩南諸寺院中,居住時間最長久的地方。現普濟寺內,存有弘一法師題寫的寺匾一方,以及石楹聯幾副。而大師閉關之所,依舊寂然如水。
  • 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七寶寺」改名為避「豬母亭」
    《弘一法師在漳州》出版,海都獨家專訪作者施正峰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閩南網1月30日訊 近日,《弘一法師在漳州》一書正式出版,這是關於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漳州往事的最新研究成果,年近七旬的作者施正峰,用兩年的時間寫就。
  • 一城風月向來人——與弘一法師相關的泉州
    本次文化之旅中,您將有以下收穫:1、將有幸邀請與弘一大師見識、交往三年的老一輩弘學研究者99歲的陳祥耀教授近距離對話。(註:視教授身體而定,不做必選項目)2、將重走部分弘一大師在泉州的駐錫之路。深度了解弘一大師在泉州的點點滴滴。
  • 微電影《夕陽山外山》 將再現弘一法師大德
    據介紹,這部微電影以弘一法師為題材,初定片名為《夕陽山外山》,將節選弘一法師在泉弘法、僧伽生活的部分細節,融於泉州的多處名勝古蹟之中,展現弘一法師大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及對僧眾的教誨和影響。影片的多數場景,都將在泉州開元寺內完成。
  • 弘一法師閩南夢影之千年宿緣
    時光一越千年,弘一法師駐錫閩南,偶然於泉州城西門外潘山路旁,發現韓偓墓道碑,十分感慨,竟「伏碑痛哭流淚,久久不起身」,並特意請人為他留了影。韓偓與泉州是有緣的,他從千裡之外飄泊到泉州,並終老於此,而這一點,與弘一法師相似。此後法師多次尋訪韓偓遺蹟,踏勘韓偓墓塋,終於找到。
  • 在晉江 | 弘一法師為何緣斷福林
    一代宗師弘一法師曾兩度來福林寺駐錫消夏。當初為何來福林,為何又不來福林,是什麼原因呢?弘一法師曾給曾詞源居士(惠安人,曾任惠安商會秘書長)一信稱:「詞源居士 慧覽  惠書誦悉, 欣悉 欣悉。朽人不就將移居茀林。擬在此閉門養靜,誦經持名,諸善友如相問,乞代為致候。恐數月後仍能通信也。諸承舊念,致用感謝。
  • 弘一大師:錯過南洋弘法,成就閩南因緣
    在閒聊時,陳珍珍表示,弘一大師南下時其實曾經動過下南洋弘法的念頭,但卻因種種原因,最終選擇駐留在了閩南,也成就了他與閩南的14年殊勝因緣。雖然離大師生西已過去75載,但陳珍珍與李莉娟在回憶大師往昔時,仍不免唏噓。在清明時節裡,青煙縷縷,便是那往事逗留的痕跡。
  • 行腳泉州,尋訪弘一法師舊跡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天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誕辰紀念日。對於弘一法師,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出家前他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先驅,出家後是持戒謹嚴的佛教律宗高僧。自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閩,到1942年秋圓寂於晚晴室,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十四年。其中,與泉州的因緣尤甚。
  • 書法獨聖一高僧:弘一法師
    這就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藝事全能書獨聖」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因緣際會,將泉州作為他的人生終焉之地;東南沿海邊陲的這座小城也因為大師的依歸,而引來四海僧眾的文化關注。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公認的藝術通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 漳州:弘一亭落成 弘一法師孫女親筆題字
    《送別》的作者便是李叔同,後來的弘一法師,他曾在閩南度過他人生最後歲月。值得一提的是,他曾與漳州文殊巖有著一段殊勝因緣。今日,漳州天寶文殊巖落成暨開光典禮在天寶文殊巖寺舉行。而文殊巖上弘一亭的落成,再次勾起世人的回憶。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文/陳敦三(一)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的高僧。他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和宗教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文壽,字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