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何大清滅亡後,他還好好的活著?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他這輩子的經歷可謂坎坷到了極點,娶過很多妻子,經歷很多朝代,當過很多次皇帝。他經歷的事情可以用一本書來記錄了。然而我們知道,很多當權者有這種習慣:把前朝的當權者殺掉,避免他們造反。這種情況在清朝的時候出現得比較頻繁,幾代皇帝積極地尋找明朝的皇族,只要遇到疑似的人,通通殺掉。可是這位君主的經歷很奇怪,他明明是前一代的君王,自己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偏偏落在誰手裡,誰都不敢殺他,其中有什麼道理?
先來看這位君王的生平,實在很不容易。他母親是慈禧太后的親戚,父親是皇家子弟,於是他本人和太后有很親的血緣關係。他在三四歲的時候,太后想要立一個皇帝,第一要好拿捏,第二和自己關係近。於是這場好事砸到他頭上,他從一個不可能當皇帝的小孩,變成皇帝,據他本人說,他是相當不願意當皇帝的。在登基的時候,他不願意去,太監強迫他去,他就摟著太監大哭大鬧。當了幾年皇帝,太后宣布退位,他這個皇帝也只好跟著下臺。這時候他只是一個小孩,沒人為難他,他就好生生住在皇宮中。
又過了幾年,他長成十多歲的少年。這時候,有一個大臣因為私心,於是打著大清的名號把他推上皇位。他還是不願意,可是人家到放在他脖子上,他能怎樣?只好乖乖當了皇帝,這次當皇帝的時間更短,只有十多天。之後,他就被趕出皇宮,然後遇到日本人。他已經長成一個成熟的青年,心中有很多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他積極學習西方知識,參加上流人士的宴會,很快憑藉自己的知識和談吐得到很多西洋高官的賞識。其中對他最感興趣的是日本,在日本的幫助下,他建立偽滿洲國。
本以為有大展拳腳的機會,所以他在自己的宮廷中批改奏摺,積極處理事情。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幫助他的人並不想讓他真的掌權,於是多番阻撓他。他終於看清楚自己的地位,不再掙扎,乖乖地吃吃喝喝,過著沒有自由的奢侈生活。又過了一段日子,我們國家把鬼子趕出我們的國土,而他成為了俘虜。不過他很聰明,把不利自己的文件燒掉,他被俘以後沒有死,反而受到不錯的待遇,他先在植物園工作,後來又轉為研究一些資料。有一次,他和一個官員一起,走到一個歪脖子樹下,他突然帶著感慨地說,不是所有國家滅亡的皇帝,都有我這麼好的待遇。其實觀察他不被殺,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他是一種政治標誌。古代人如果造反,就喜歡拿到前朝的玉璽和皇帝,這就是因為玉璽和皇帝都是政治標誌。他不是個普通人,他不但是統治漢朝的君王,也是蒙古滿洲的最高管理者。清朝歷代皇帝都有這兩重身份,才能統治一千多萬的土地範圍。當時雖然已經進行了一場革命,可是這場革命的主要區域在南方,沒有波及到北方。北方掌控在一批只認皇家人的老舊思想手中,所以不管是為了北方政權,還是為了蒙古滿洲的地盤,大家都希望把他握在手中。
第二,他沒有絲毫威脅性。一個皇帝,有話語權必須要有權勢,可是他沒有權力,沒有兵權。他的父親雖然是親王,但是非常軟弱,早早退位,然後把權力全部交下來。此外,在他第二次當皇帝的時候,他身後站著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然而他的皇位還是只坐了十多天。可見,憑藉他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穩坐皇位的。第三,時代特點。古代需要皇帝,是因為他們思想沒有解放,認為必須要皇帝。可是近代不同,在當時,國外的思想已經湧入國內,大家提倡平等,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一旦撕裂了一個口子,就根本堵不住。人們見識過共和制度,還願意忍受君主制度嗎?
雖然溥儀是一位末代皇帝,也沒有做過什麼大事情,可是我們必須承認他是一個聰明的君王。他憑藉自己的聰明和能力保護自己,讓自己在飄搖的時代順利活下來。所以,他能活下來,不光因為上面幾點客觀因素,還因為他自己識時務,聰明,讓人覺得沒有必要殺他。而這一點,是所有原因中最重要的了。您認為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清實錄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