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理,風花雪月,蒼山洱海,古城裡的小酒館還有逃離北上廣的人們。一個如此自帶熱度的目的地,卻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另一個閃光點,那就是大理的美食。
這裡的美食極具包容性,哺育著天南地北在此生活的人們,無論你是第一次還是第十次來大理,這些美食都不容錯過。
說到麵包集市,似乎在北上廣都並不常見,但在大理,卻是一個尋常的存在。每兩周一次的麵包市集,與其說是一場售賣麵包的集市,不如說是一場全大理麵包大師的聚會。市集當天,各種大隱隱於市的烘焙達人都會帶著各自的最得意的「作品」來到這裡,各種口味風格幾乎涵蓋了世界各地的風味。
by 攝影師程昌
大家帶著孩子或者寵物,還有不同於都市的心情,相聚於這裡,喝酒、聊天、發呆、曬太陽,一時間,讓人有種置身於墨爾本冬季集市的錯亂感。
by 攝影師重陽
作為中國最美的女眾寺院,寂照庵的名聲早就在外。在蒼山的半山腰,這座種滿了多肉與鮮花的寺院內與傳統寺廟的威嚴感格格不入,院牆裡每一處空隙都透露著女性對於生活的理解與佛法的參悟。在這裡,你可以帶上你喜歡的茶葉,對著窗外的樹林煮茶發呆,而大理最好吃的齋飯之一也藏在這裡。
寂照庵的齋飯 20 元一位,食材大多取自寺院自種以及山腳下農民的蔬菜,以自助餐的形式供應,每天中午11 時和下午5 時對所有遊客開放,相較於其他的素食齋飯,口味更家常,油也相對偏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寺院不限量,但是如有浪費需要在佛前跪拜念經。
雲南人對於米線的喜愛已經到了一種偏執的程度,與其他地方的米線相比,大理的米線的線條更粗,也更加Q彈。每到夏季,大理的大街小巷中都能見到涼雞米線的身影。
在人民路隨便找上一家米線攤,煮好的米線上面覆上獨特的由鹽、醬油、香醋、味精、蒜汁、花椒油、辣椒油等調料混合的米線拌料,加上豆芽、豆腐絲等,最後上面再蓋上一層手撕雞絲,就做好了一碗純正的大理涼雞米線。酸辣的口感配上筋道的米線,也構成了大理人的夏日記憶。
全國各地的燒烤各有千秋,但白族燒烤卻獨有自己的一方韻味。無論是街邊的燒烤攤,還是大理當地的石板燒店鋪,白族燒烤通常會提供以辣椒麵為主的幹碟和以腐乳湯為主的溼碟,幹碟中除辣椒麵外還加了雲南當地特有的香料,用烤好的食材蘸上香料的香氣,味道獨特且濃厚,衝淡了辣椒的味道。
白族燒烤的原料也十分廣泛,除了各地燒烤都有的烤土豆等傳統燒烤美食,烤腦花、烤雞爪、烤韭菜也都是白族燒烤的招牌美食。在夜晚的大理,點上一桌熱乎乎的白族燒烤,也是體驗當地煙火氣的最好打開方式了。
儘管諾鄧距離大理還有170多公裡,但這裡或許是最容易購買到正宗諾鄧火腿的地方。諾鄧自古產鹽。而諾鄧火腿則是用含鉀的井鹽醃製而成,三年以上的火腿被稱為腿中龍鳳,是絕佳生食火腿,絲毫不遜色於海外火腿。
在大理古城中,對於遊客而言,想要相對比較「保險」地購買到優質的諾鄧火腿,可以去柴米多供銷社購買。店家在大理擁有屬於自己的農場,每天都會從農場運來新鮮的蔬菜以及乳製品,除了現場切割火腿真空打包帶走,你還可以在這裡點上一份諾鄧火腿沙拉或者大理當地的有機私房菜,或者中菜西做的融合料理。
許多沒有來過雲南的遊客或許對於這道盛於西雙版納的美食感到陌生,而在大理流行後,又演變出了更當地的做法。
酸辣基本味打底,佐以雲南特色香料,當地新鮮時蔬的加入使菜色單一的舂雞腳顏值更高也更誘人。「酸」是舂雞腳的靈魂,檸檬、百香果、番茄的組合讓酸味更有層次,很好地中和了焯水後雞爪本身的腥膩。
大理的舂雞腳都是現點現舂,透明的雞腳在杵臼的搗磨下骨肉分離,與酸汁裡的花生碎、緬甸香菜充分混合。入口試味,酸辣味衝到舌尖刺激味蕾,果蔬的鮮香在口中蔓延。除了經典的水果酸味舂雞腳,大理還有特色麻辣蒜香口味,酸度和配菜時蔬都可以根據口味隨心搭配,還可以加入冰塊,清涼開胃。
雖說舂雞腳在大理古城內隨處可見,但城隍小吃街的這家稱得上古城中的老字號。配菜和底料都新鮮量足,老闆還會多加當地特色的金花食材。
巍山小吃在整個大理都很有名,甚至有「吃在巍山」這樣一句俗諺。除了耙肉餌絲,一古面也是不可錯過的巍山古城小吃之一。一古面又稱一根面,「一碗麵是一根,一鍋麵是一根,一家人吃的是一根,一千個人吃的還是一根」是對一古面最形象有趣的描述。
by Roy黃元浦
麵條富有嚼勁,湯汁鮮美爽口,除了色味俱佳的成品,製作的技法也讓人讚嘆。均勻揉制的麵團被抻成筷子粗細,圈圈圓圓圈圈的盤繞方式仿佛樹木年輪。面上抹了香油,除了防止黏連還提升了整體口感,口齒生香。
一古面的「臊子」也豐富獨特,一般由野生黑木耳、番茄、西藍花、酸豇豆、特製紅燒牛肉或燜肉組成。不僅作為壽麵寓意獨特,一古面也是當地人最不願割捨的味道。
by Roy黃元浦
古城裡的蘇老三家一古面是遊客會慕名而來的地方,在當地人中也享有較好口碑。這家店只在上午營業,除了品嘗到筍乾這一特色面碼還能看到老闆的面技表演。
與雙廊的熱鬧不同,大理喜洲古鎮是一個經常被遊人忽視的地方。這裡有大片的麥田和藍天,當地居民還過著原始質樸的田園生活。但每到中午,街頭巷尾會因為一種新鮮出爐的美食熱鬧起來。
在雲南浩瀚的粑粑宇宙中,喜洲破酥粑粑是比較豪華的一種。主要有甜鹹兩種口味,在摻著蘇打的老面裡抹上豬油,鹹口的就放入蔥花、椒鹽、豬肉調味,豪華版的還會打入兩個雞蛋;甜口的則是傳統的豆沙和玫瑰糖,各具特色。放在平底鍋上,上下都有炭火均勻地烤制,烤出的破酥粑粑金黃酥脆,層次豐富,是來到喜洲絕對不能錯過的美食。
嚴家大院旁的四方街上有很多家賣破酥粑粑的店,鄉紳楊記家的比較火。不過如果能遇到當地人,問問他們常吃哪一家,或許也有意外驚喜。
雲南的米線聞名遐邇,不過在距離大理古城60多公裡的巍山古城,還有一種值得專門駕車來吃的米制美食——耙肉餌絲。
與米線爽滑的口感不同,餌絲更加軟糯筋道。選用巍山有名的「黃皮谷」米,每天早上小店裡都會賣當天新鮮做成的餌絲,用新鮮的豬後腿、肘子和腹部的肉,先在炭火上把表皮烤焦,再放入大鍋中燉到爛熟。餌絲吸足濃鬱鹹香的肉湯,耙肉入口即化。
老王過江餌絲是當地最有名的一家店,很多時候中午賣完就關門了。不過在巍山老城的小街上,隨便找一家坐滿當地人的小店都不會出錯。
大理雙廊古鎮的炸物也是不用擔心踩雷的特色必嘗小吃,簡單的製作流程絲毫不影響它的美味程度。新鮮捕撈上來的小魚小蝦被特製菜油煎炸地酥脆金黃,或用竹籤穿成方便品嘗的串狀,或佐以土豆絲、雞蛋麵糊做成魚餅蝦餅。甜辣醬是這道小吃的點睛之筆,去腥去油膩的同時還豐富了炸物的口感。
雙廊作為洱海東岸開發較早的漁村,新鮮食材供給充足,從而確保了魚肉和蝦肉的鮮美,隨便挑一家品嘗都地道足量。
策劃/悅遊新媒體
編輯/浩睿
撰文/浩睿、千千、11、Kelsie
攝影/浩睿
設計/翻翻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悅遊CondeNast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