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九寨溝7級地震3周年前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付碧宏研究員團隊7日發布最新的遙感監測和評估顯示,經過災後3年恢復重建,九寨溝水體環境逐漸恢復,但旅遊活動仍需防範地質災害。
九寨溝核心區水體分布圖。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五花海水體震後(2017年8月10日,左)和經過近三年的修復(2020年6月9日,右)的遙感影像對比。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級地震,對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造成巨大破壞。九寨溝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後,付碧宏團隊通過多源、多時相、多尺度的遙感監測,並結合實地科學考察驗證,最近完成恢復重建3年後(2017-2020年)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的地形地貌、水體、植被覆蓋度等要素「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監測與評估。
熊貓海與箭竹海的水體景觀:地震前(2015年8月1日)、地震剛發生後(2017年8月10日)、震後兩年(2019年8月16日)的遙感影像對比(從左至右)。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該遙感測評結果顯示,九寨溝災後3年的恢復重建已初見成效,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水體環境正在逐步恢復往日風採,但遺產地的旅遊活動仍需防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鏡海的水體影像對比:地震剛發生後(2017年8月10日,左);地震近三年後(2020年6月9日,右)。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通過2020年6月3日遙感影像對水體的解譯顯示,遺產地的水體面積約為220.79公頃。通過高精度無人機數字正射影像進行九寨溝核心遺產點水體面積精細提取,解譯得到九寨溝相關海子水體面積經過3年恢復重建也逐漸擴大,景觀逐漸恢復。
恢復昔日風光的鏡海(攝於2020年6月4日)。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針對九寨溝豐富的自然景觀,付碧宏團隊利用三維雷射雷達掃描和無人機航測技術,分別對重要大型遺產場景進行全方位的空間信息採集,對遺產場景進行高解析度成像並採集遺產場景負載的紋理信息。同時,綜合雷達掃描數據和無人機航測影像,對遺產場景進行幾何建模和紋理圖像處理,初步完成重點遺產點場景高精度數字模型的構建。
地震之後的諾日朗瀑布。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研究團隊通過開展科學監測和評估工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遺產點科學有序開展地質災害治理、植被生態和水體環境的恢復與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學數據和技術支撐。
犀牛海水體影像對比:地震剛發生後(2017年8月10日,左);地震近三年後(2020年6月9日,右)。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如今寶藍色的犀牛海(攝於2020年6月10日)。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三維高精度建模立體呈現五花海(左)和鏡海(右)地貌景觀。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高精度三維航拍影像顯示,如今正在逐漸恢復的樹正溝地貌景觀。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員團隊 供圖
付碧宏表示,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許多地貌景觀的形成演化都與地震活動導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及鈣化沉積有關,這是一種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地貌景觀形成過程,災後恢復重建一定要秉持「自然修復為主」的科學理念。(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