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網友在使用社群和公眾帳號時,也要防止侵犯他人權益,別成為「引誘」自己朋友圈好友的「幫兇」。圖/視覺中國
加入「免費英語學習群」,群裡的老師卻不講英語只發廣告;根據「新手媽媽群」裡的推薦找到所謂「靠譜」代購,到手卻發現全是假貨……10月8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和《網際網路用戶公眾帳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施行。新規能否抑制營銷詐騙、侵權盜版等問題?面對網絡社群中層出不窮的套路和騙局,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免費學習實為營銷套路
近日,馬女士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不少好友分享:「喜歡紅樓的朋友趕緊進群,讓我們跟隨林青霞的唯一偶像蔣勳老師,在閱讀《紅樓夢》的日夜裡慢慢修行。原價198元的課程,加群免費聽,僅限前60名。」馬女士掃碼進群,被要求分享推廣信息和入群二維碼到朋友圈並截圖為證,經群主審核後獲得學習資格。
報名成功後馬女士期待的蔣勳老師並沒有出現,群裡只有群主發布的通知,讓群員關注兩個公眾號,自取前幾期課程。馬女士發現所謂課程只是剪輯粗糙的《蔣勳細說紅樓夢》盜版音頻。
據媒體報導,自2016年底,蔣勳將音頻等所有節目都授權給了蜻蜓FM平臺,其中《蔣勳細說紅樓夢》專輯共160期節目,付費199元方可收聽。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尹富強表示,在公眾號裡提供盜版音頻屬於著作權侵權行為,行為人應承擔侵權責任。
群主之後的做法更讓馬女士感覺被忽悠。「群主每天在群裡推薦我們加入各種學習群,比如跟著北美外教學自然拼讀、跟專業老師免費學瑜伽、跟國家一級播音員學普通話等;還經常分享一些低俗言情小說的試讀連結。」
按照馬女士提供的信息,記者加入了群主推薦的學習群,發現使用的都是同樣的套路:被忽悠進群的網友被導流到某幾個特定公眾號。記者注意到,這些公眾號大都由同一個帳號主體運營。公眾號裡除了少量東拼西湊的低質量學習資料,幾乎全是低俗言情小說的節選,試讀結束後,會被引導至其他微信公眾平臺付費閱讀剩餘內容,部分公眾號裡的試讀章節已經有近萬閱讀量。截至記者發稿時,這些群仍在運營。
新規對騙局有一定抑制作用
除了用免費課程吸粉、再通過操縱多個公眾號和微信群實現低成本引流的「忽悠式營銷」之外,更有不少騙子直接隱藏在學習交流群裡行騙,比如混入育兒群,名為「育兒達人」實際代購的物品都是假貨,或假裝轉讓孩子閒置物品,在收到群友轉帳之後就「失蹤」。
對於網際網路群組和公眾帳號裡不斷出現的各種騙局,尹富強認為,兩項規定實施後影響較大的是服務提供者(平臺方),進一步明確了服務提供者的職責並進行了具體細化。
尹富強表示,若平臺方能通過技術手段甄別使用者提供的身份信息的真偽,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將對欺騙行為的行為人具有威懾作用。新規中要求平臺方對使用者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對違規的群組建立者、管理者降低信用等級、暫停管理權限、取消建群資格,對同一主體在同一平臺註冊公眾帳號的數量合理設定上限,完善備案機制等舉措,或將對網際網路群組裡的騙局有一定抑制作用。
尹富強也提醒說,普通網友在使用社群和公眾帳號時,也要防止侵犯他人權益,避免在不經意間成為「引誘」自己朋友圈好友的「幫兇」;凡是涉及他人權益的內容,在無證據的前提下要謹慎傳播,防止侵權或成為傳謠人甚至間接(過失)欺詐他人。
採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