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一把米養個恩人,一鬥米養個仇人。
一把米雖然說資助雖少,但是救人於困難之中,對方一定會感激,有的時候送一鬥米給別人,也會使人貪得無厭,最後自己幫助了別人,還沒有落到好的結果,所以幫助人不但要看對象,更要看幫助的方式。
曾經有一個母親的女兒,出嫁之前母親就告訴女兒:「到了婆家之後,你一定要記得幹活做事,但是不要一直去做事。」
母親擔心女兒一直在那邊幹活,婆家會認為這個媳婦兒天生就是這麼勤快,對她做的事情也不會記在心裡,反而會有更高的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此,有很多媳婦結了婚之後在家裡一直勤快,婆婆從來不看在眼裡,有一天做的不夠好的時候,婆婆反而還挑刺。
所以勤快要有原則,做好事也要講究適度,否則對方一定不會記著自己的好,反而會有更多的要求,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當你第一次幫了別人之後別人感激不盡,但第二次再幫他的時候,他感恩的心理不但會淡化,反而會養成一種依賴性,甚至對於你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古時候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兩家人關係都不錯,相處得非常和諧,兩家人以種田為生,一家富裕一些,一家窮困一些。
有一年荒災,眼看窮困人家就要餓肚子了,富家人因為有餘糧,就給窮困人家送了一升米,因為這一升米,窮人家非常感激富家人。
等過完年之後,窮家發現自己糧食又斷了,又到富人家去借糧,富人再一次表現大方,又借了一升糧食給窮家,窮人家回去琢磨了一下之後,感覺這些糧食雖然說夠吃一段時間,但是明年的種子不夠,於是就抱怨起來。
後來富家人知道了之後就非常生氣,心想:「我白送給你那麼多糧食,不僅不感謝我,還到處說我壞話。」於是斷絕了和富家的來往。
一個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得到一把米可以解決生存問題,自然會感激不盡,但是如果你持續的給他,就會養成一種依賴性,他會覺得理所當然,還會把你對他的好當成心安理得。
這個時候當欲望被逐漸放大時,稍微有一些做得不夠好,對方反而會挑三揀四。
《易經》之中有一句話也給了我們同樣的提示,《易經》之中的損第卦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九二:利貞,徵兇。弗損,益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九二:吉利的卜問,徵伐他國則兇。不能減損他,要增補他。《象傳》之中說:九二爻辭講「吉利的卜問」,是因為九二之爻居於下卦中位,就像人行事處於守貞。
九二屬於陽爻剛毅,在下卦中央,中庸不妄進,所以堅持正道有利,如果積極向外發展就會發生兇險,世上有許多與眾不同的人,往往並不了解這一道理。
這一句話給我們的提示,就是要掌握不損而益的道理,靈活運用,不可拘泥。
不要把你的善心被別人當作了理所當然,所有的幫助,應該讓對方有一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感覺,即便你不想貪圖對方的回報,但是也不能讓對方懷有抱怨的心理。
這樣才能堅持把好事做下去,在扶危濟困的路上要有原則,不要助長別人好吃懶做的貪慾,正所謂救急不救窮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