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秦帝國的一統天下到大清王朝的衰敗收場,兩千年歷史更迭。在這兩千年裡,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朝代,制度,名族,文化,戰爭,總會被每一個朝代賦予它們深深的歷史烙印。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這是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所寫。
用以說明,歷史不僅僅代表了過去,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擁有一種了解過去文化和歷史的習慣,才能給自己以文化自信心。
《興衰兩千年》是一本歷史的「名篇」集合,它集呂思勉、張蔭麟、孟森、魯迅、梁啓超五位大師對歷史的研究與探討於一書。用大師的視角,提供以經驗,指明未來以方向。
可以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審視過去,剖析歷史。
就如在緒論中,呂思勉大師即已經指出: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那麼對於這本書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從研究史學的角度,去增加自己對於歷史知識了解的寬度和深度。
這本書就是各位名師大家對於史實的獨特見解,是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1、尊重歷史現實
本書共六章,涵蓋2000年歷史中重要的各個年代,每個年代中都尋找最典型的事件,或是歷史事實,加以解析。
書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尊重歷史現實,文中都會引用奏章、碑文、詔令、書信、史書記載等等,加以引用,夾敘夾議,邊敘邊議。
如張蔭麟大師,在書寫秦稱帝的時候,就引用秦時詔書:......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金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這段詔文的引用就是用以說明,「始皇帝」的由來和淵源。
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對於過去的歷史,就更應該如此,只要充分的了解了過去的真實存在,才能為我們後輩學習歷史有了最直觀,最直接的依據。
2、辯證法分析歷史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分析事物,分析人物,不能僅僅依靠個人感受和判斷,淺顯的、片面的看待事物和事件。
所謂辯證法,就是要運用變化的思維,從事物的正反兩面來看待問題,尤其是對待歷史。我們要用矛盾的方法,來將一個事件,或者一個人物加以分析。
大師呂思勉在寫到梁太祖時,就給出了辯證的分析:「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點的。所以從前的史家,對他的批評,多不太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會的情形複雜了,論人的標準,自亦隨之而複雜,政治和道德、倫理,豈能並為一談?......」
可見,分析歷史事件及人物,不能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還如之前,所描述的始皇帝,即可見其殘暴,獨斷,但也見得其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的深遠歷史意義。
歷史大概就是這樣,就算是曾經再短命的王朝裡,除卻昏庸、無能,除卻治國無方,沒有一個一無是處的統治者,哪怕對待國家,對待人民他也是毫無優點可言,然私德只是私德。
不該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3、以史鑑今
塞萬提斯曾說: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鑑戒,後世的教訓。
研究歷史,還原歷史,分析歷史的最終目的就是以史為鑑,莫再重蹈覆轍。
呂思勉大師寫道:「太平天國既亡,捻、回之亂復定,清朝一時號稱中興。的確,遭遇如此大難,而一個皇室,還能維持其政權於不敝的,在歷史上亦很少見。然清室的氣運,並不能自此好轉,仍陵夷衰微以至於覆亡,這又是何故呢?這是世變為之。從西力東侵以後,中國人所遭遇到的,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局面,決非任何舊方法所能對付......」
可見,悠悠歷史,必有其引以為戒,值得深省之所在。
有人曾說,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對照著過去的紛紛擾擾,再看今日的平安喜樂。
看過去王朝大廈傾倒,無數人為了腳下一方靜土而為之搏命。
看它大廈起,看它大廈倒,不該隨波逐流,至少要懂得用過去來撥開今日前行之荊棘之路。
歷史,是武器,更是信心。
其實,讀這本《興衰兩千年》,我始終是帶有一種敬畏之心在讀,就我個人而言,遠沒有到達大師的高度,也遠沒有他們看待事物的眼界和境界。
再者,我也並非什麼史學家,文中很多的語言都是以文言文的型式書寫。我想,這本書應該更適合歷史愛好者,和文學愛好者慢慢揣測和品讀。
最後,這本書的立意應該是處在一個學術的層面,當然「讀史使人明智」,若是個人對於曾經歷史的深度探究,這本書自然也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