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作 糧漁雙贏—湖北黃岡龍感湖農場「蝦稻共作」產業發展調研...

2020-12-23 水產養殖網

稻蝦共作 糧漁雙贏—湖北黃岡龍感湖農場「蝦稻共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2018-03-29 09:4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北省農墾局        瀏覽量: 2717 次 我要評論

  自2014年開始,湖北省黃岡市龍感湖農場堅持把小龍蝦產業作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點工程,積極推進,稻蝦產業呈現規模擴大、效益增長、產銷兩旺的喜人態勢,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水稻綠色種植與小龍蝦科學養殖的有機結合,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漁糧雙贏、生態雙收,既提高了農場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提升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引領了現代農業發展方向。&nbsp

  一、產業現狀&nbsp

  (一)生產基地初具規模。龍感湖農場水資源豐富,地理環境非常適宜連片「稻蝦共作」,蝦稻產業一年一大變化,三年經歷三個階段性飛躍:2014年為以稻為主套養小龍蝦生產「蝦稻連作」階段,生產面積5000餘畝,小龍蝦產量達到250噸;2015年為「蝦稻共作」試驗示範階段,既注重小龍蝦標準化養殖,也注重水稻優質化生產,分別在蘆柴湖和洋湖發展「蝦稻共作」基地面積1.5萬餘畝,當年小龍蝦產量1200噸;2016年為全面推廣階段,在全場範圍內全域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已發展到50000畝(佔全場耕地面積90%以上),小龍蝦產量4485噸。&nbsp

  (二)配套設施日益完善。在蝦稻共作、產業發展中,龍感湖農場上下形成共識,凝聚合力,把「稻蝦共作」作為主導產業,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近年來,農場整合項目資金近3000萬元,用於基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蝦田環形溝建設標準為5米寬、1.5米深,修建道路並綠化,開挖硬化溝渠,配套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規模均在1萬畝左右的基地縱橫主幹渠分別長達4公裡和2公裡,基地田塊建設標準,溝渠路配套,核心區綠色防控設施健全高效,太陽能殺蟲燈110盞。&nbsp

  (三)加工發展勢頭強勁。農場蝦稻加工發展較快,目前有小龍蝦加工企業2家,蝦稻米加工企業2家,具有加工能力合作社5家,其中偉望農牧科技集團、天豐糧油等初具品牌效應。偉望公司是湖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擁有「偉望」「海蕊」兩個湖北省著名商標,蝦仁系列產品日加工能力可達100噸。天豐糧油「龍湖天源」「龍湖壽仙」大米產品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日加工精米可達100噸,是全國各大展會金獎產品。&nbsp

  (四)養殖模式科學新穎。農場對蝦稻基地進行全域規劃,制定統一的技術流程與生產規範,為蝦稻共作、產業標準化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農場採取「分戶種稻,合股養蝦」模式,探索出一條規模發展稻蝦共生新路。一是將承包面積50畝以下農戶進行聯戶整合,按承包面積入股共同養蝦;二是原經營田農戶不願養蝦的將面積流轉給養蝦戶;三是原經營田承包戶按原承包田塊分戶種稻。最大限度地利用溝渠空間,減少建設成本投入,提高優質稻生產土地利用率,保證了示範區連片開發和規模化發展。&nbsp

  (五)經濟效益明顯提升。龍感湖「蝦稻共作」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養殖戶養殖積極性高漲。一是投入成本低。模式種養技術簡單、投資少、風險小,稻穀收割後的秸稈、稻茬、河草均可作為小龍蝦的食物,飼養成本相對較低。按農場目前種養模式估算,每畝小龍蝦和稻米純收入2890元,比傳統麥稻輪作每畝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市場銷售旺。目前全黃岡市共有4個小龍蝦交易市場,一季交易量達400萬公斤,供不應求,產品暢銷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等地。&nbsp

  二、存在的問題&nbsp

  (一)產品加工深度不夠&nbsp
  目前,龍感湖稻蝦養殖、加工、生產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具有較強經濟實力,能上連市場、下連農戶、帶動稻蝦產業發展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初級加工上,精深加工能力差,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nbsp

  (二)產業發展動力不足&nbsp
  一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蝦稻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完善,部分稻田建設標準不統一。二是水稻綠色防控範圍覆蓋不全,病蟲害防控全程機械化生產存在薄弱環節。三是蝦苗繁育基地規模不大。苗種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農場蝦苗主要靠自繁自育,蝦苗供給不足,加之天然苗種受氣候、水位和捕撈強度影響,供應極不穩定。&nbsp

  (三)產區品牌建設不夠&nbsp
  在小龍蝦品牌建設方面,由於分散經營、重複建設、難成合力,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合作,導致農場尚無一個有影響力的小龍蝦品牌,難以形成像「潛江小龍蝦」那樣知名的產業品牌;在蝦稻米開發上,企業投入力度還不夠,還停留在蝦稻米商標註冊和無公害認證階段,品牌創建工作進展緩慢。&nbsp

  三、發展方向及近期目標&nbsp

  一要擴大「稻蝦共作」規模。全面推廣「分戶種稻、合股養蝦」經營模式,擴大蝦稻共作面積至5萬畝以上。二要積極創建全省小龍蝦示範縣(區)。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加強「小龍蝦專合組織」的建設與管理。三要逐步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工企業,推進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提升產業效益。四要拓寬小龍蝦銷售渠道。開拓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小龍蝦交易市場,加強小龍蝦系列宣傳攻勢,舉辦小龍蝦節等活動,提升市場影響力。&nbsp

  四、發展對策建議&nbsp

  (一)出臺政策扶持,編制發展規劃&nbsp
  一是市委市政府完善稻蝦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在財稅支持、規劃用地、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三產融合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二是科學編制稻蝦產業發展規劃。以規劃為引領,統籌全場區域布局、項目資金、要素資源,明確發展定位、目標方向、工作重點,形成「統一發展規劃、統一資源配置、統一產業布局、統一開發建設」大格局,帶動稻蝦產業大發展。&nbsp

  (二)加強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nbsp
  一是推進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區域布局、突出特色、連片開發」原則,引導農戶養殖小龍蝦,實現基地連成片,產業聚成堆。加大基地建設力度,以50畝1個田塊標準,對蝦稻田塊進行標準化改造。對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形成循環水,確保稻田用水能夠灌得進、排得出。二是推進小龍蝦種苗生產基地建設。龍感湖小龍蝦產業要實現持續發展,必須走苗種培育和規模化養殖一體化之路,建議大力扶持合作社建設苗種生產基地,確保苗種生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自給自足,並實現產業化經營。三是建立標準化稻蝦共作示範園區。整合項目資金,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建設集生產、科研、教學、觀光於一體的現代化標準示範園,示範帶動稻蝦產業發展。&nbsp

  (三)加快主體培育,強化技術服務&nbsp
  一是加大市場主體扶持力度。通過為市場主體拓寬融資渠道、爭取項目資金、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推進稻蝦市場主體做大做強,真正讓「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作用。二是制定「稻蝦共作」標準化技術規程。結合農場實際,聘請蝦稻產業相關專家和學者,編制農場「蝦稻共作」標準化技術規程,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提高畝均產出和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nbsp

  (四)積極招商引資,帶動產業發展&nbsp
  建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現有資源,引進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引導現有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著力挖掘小龍蝦和蝦稻米精深加工,開發具有龍感湖特色的蝦稻產業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使農場在種、養、加一體化生產上形成完整的體系。&nbsp

  (五)加強安全監管,唱響生態品牌&nbsp
  市場競爭,質量是保障。打造品牌,實現標準化生產是未來稻蝦產業化的根本出路。建議加強農產品生產質量追溯,小龍蝦養殖基地要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保證質量過關。積極到工商部門註冊商標,打造綠色小龍蝦和生態蝦稻米知名品牌,實行品牌經營,提高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農墾局辦公室&nbsp焉潮)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蝦稻共作」變成了「稻田養蝦」,非共生模式或危及糧食安全
    近幾年「蝦稻共作」發展迅猛,但個別地區或從業者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出現稻漁綜合種養溝坑面積過大、稻米產量偏低等情況,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並造成糧食安全隱患。稻漁共生在我國歷史悠久,益處多多。專家研究發現,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等稻漁共生模式不但可清除雜草、控制蟲害、培肥土壤、改善水質,還可促進水稻生長。
  • 稻蝦共作闖出致富新路
    在各地稻米的陣陣清香裡,不僅飽含著豐收的味道,更折射出種糧者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生產方式的主動作為  「稻在水中長,蝦繞稻邊遊。」近段時間,南方地區的許多稻蝦田陸續迎來又一輪小龍蝦捕撈旺季。在江西都昌,稻田養蝦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為當地農民帶來畝均純收入3000多元。
  • 湖北天門市皂市鎮:「快馬加鞭」發展蝦稻共作
    皂市鎮政府分管農業的副鎮長魏會軍說,上世紀90年代,皂市鎮就曾經出現蝦稻共作模式,加上水產養殖歷史悠久,養殖技術相對成熟,因此鎮委鎮政府從自身擁有的資源、優勢出發,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推進蝦稻共作,讓農民借綜合種養增收,也讓秸稈在水中「被消化」。
  • 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0)
    另根據浙江大學、湖北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對稻蝦共作主產區連續多年跟蹤調查,稻蝦共作相比常規水稻單作的稻米產量持平或略增。二是稻漁綜合種養促進了稻田環境和土壤質量的改善。由於稻漁互促作用,稻田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普遍減少30%以上,稻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稻漁綜合種養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稻田土壤部分理化性狀,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等提升貧瘠土壤的肥力,促進水稻穩產。
  • 蝦稻共作兩相宜——都昌縣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儘管都昌縣小龍蝦產業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好,隨著國內小龍蝦市場的繁榮和巨大內需、縣政府利好政策引導和受益養殖戶的現身說法,都昌縣養殖戶養殖熱情高漲,2018年全縣落實蝦稻共作養殖面積4.79萬畝,低洼池塘、港、堰和大水面養殖面積超5萬畝,集中連片500畝以上11家,其中千畝以上蝦稻共作種養基地4個,引進經濟實力雄厚、養殖技術先進的外地客商16家,養殖面積近萬畝,
  • 「稻蝦共作」技術的3.0時代已來臨,革命性推到畝產收益
    那麼,我們如何跨過這些問題,尋找一些捷徑,在稻蝦連作模式的基礎上把成蝦上市行情進行分流呢?推動「稻蝦共作」技術的3.0時代。 4.苗源管理方法 「稻蝦共作」模式,通過一線實踐數據證明,轉塘苗成活率很低,存塘苗自動上田成活率和產量相對較高。因此選擇「稻蝦共作」模式時,要注意存塘苗留存是非常關鍵的環節。
  • 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湖北荊州監利全力打造稻蝦連作第一縣
    2001-2010年,全縣開發了回型魚池40萬畝發展蝦蟹混養,近幾年來,積極發展稻田養蝦綜合種養22萬畝,2014年小龍蝦產量7萬噸。今年上半年完成水產品總量18萬噸,其中小龍蝦產量已達7.5萬噸。去年以來,全縣新增養蝦農戶3000多戶,新增稻蝦共作面積16萬畝,可增產小龍蝦2萬噸,產值5億元,稻蝦連作畝均產值4500元,畝純利2500-3000元,全縣稻蝦連作農戶戶均增收5萬元。
  • 小龍蝦產量七年蟬聯全國第一 看湖北監利「蝦稻共升」創新路徑
    根據2018年6月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5個省的小龍蝦養殖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96.91%,而湖北產量佔全國產量一半以上。  小龍蝦產量高度集中在湖北,源於湖北的天然優勢。在江漢平原腹地,監利縣因「監收漁稻之利」而得名,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 農墾集團總經理劉超帶隊在華陽河農場調研督導
    7月5-6日,安徽農墾集團總經理劉超帶領辦公室、經合部、農水部、社會部、土地部負責人一行,在華陽河農場督導防汛工作,調研生豬養殖、稻蝦綜合種養等重點項目推進情況,並舉行農場領導班子座談會,專題研討了推進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工作
  • 「縱橫」相看兩不厭 蝦稻互不害
    8月8日,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局就有關問題作出正面回應,稻田養蝦不會擠佔基本農田、影響糧食安全,稻蝦共作能穩定水稻生產,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稻田養蝦不會影響土壤質量和水質安全,大部分稻蝦共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稻田養小龍蝦不僅無害,反而有益,一舉多得。
  • 淮上水暖「蝦」先知——淮南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扶貧攻堅紀實
    一湖清水出好蝦,澄澈的水源,優良的水質,飼養的水產品肉質肥美,淮南市政府瞄準市場發展趨勢,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抓住機遇,將稻漁綜合種養工作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在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出臺獎補政策的政府工作領導下,一批又一批水產養殖戶不斷湧現出來 。
  • 南雄稻蝦共作產業振興實訓基地揭牌~
    今日,碧桂園南雄市稻蝦共作產業振興實訓基地揭牌儀式、碧桂園幫扶韶關南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座談會在南雄市舉行。其實國家大力發展農業,搞土地改革,目的不是針對土地本身,而是要將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土地釋放出來,讓土地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那麼,誰能承擔這個職責,發揮這個作用?就是新型經營主體,即合作社、農業公司、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那麼,從這個角度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土地入股,即經營主體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與農戶合作。
  • 洞庭之心「稻蝦共作」蹚出產業興旺好路子——「中國蝦稻米之鄉...
    一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縣稻蝦種養面積發展至50萬畝,綜合產值超過100億元,南縣稻蝦產業規模和影響力已躋身全國三強。 曾經勞動力外流、耕地拋荒嚴重的洞庭腹地,何以變荒為寶,步入產業興旺的快車道?剖析南縣的密碼,不難得出結論:這是引領農業產業興旺的「南縣樣本」。
  • 稻蝦鄉裡說豐年 監利大力推進綠色水稻綠色水產發展
    走進紅聯:稻蝦共作 產業扶貧「精準發力」  專業合作社「三足鼎立」。紅聯村以蝦稻產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以小龍蝦養殖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成立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在談到是否願意到合作社打工時,70歲的貧困戶胡小堂理直氣壯:以前只種稻穀有螞蟥咬,現在稻蝦共作有香氣聞,到合作社打工不僅可以掙錢,還可以治病。因為「稻蝦共作」蝦為稻除草、鬆土、增肥,稻為蝦供餌、遮陰、避害,不需用化學肥料、農藥,梅李湖的稻飛蝨原來很嚴重,養殖小龍蝦後沒有一塊田裡發現稻飛蝨,清風徐來、香氣撲鼻、撫須微笑、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浙江省杭州市:稻蝦共育稻鱉共養 畝產效益翻倍漲
    浙江省杭州市:稻蝦共育稻鱉共養 畝產效益翻倍漲2020-09-28 16: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第一茬小龍蝦利用冬閒田,3月投苗,5月捕撈,一直可延續到6月;5月底種上水稻後,又可利用稻蝦共育模式,8月投苗,10月就能收穫第二茬小龍蝦。那麼,這樣的立體種養,經濟效益如何呢?
  • 鄉村能人致富有招 養蝦有「稻」致富有方
    「稻田養蝦頂呱呱,稻香蝦肥人人誇。一水兩用循環好,一田雙收效益高。綠色稻米無公害,生態龍蝦很走俏。」近年來,正陽縣人大代表、大林鎮塗店村民兵營教導員塗桑田返鄉創辦家庭農場,大膽實施稻田養蝦,年收入40萬元,同時帶動周邊17戶貧困戶依靠種稻養蝦脫貧致富。
  • 淮上水暖「蝦」先知——淮南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扶貧攻堅紀實
    一湖清水出好蝦,澄澈的水源,優良的水質,飼養的水產品肉質肥美,淮南市政府瞄準市場發展趨勢,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抓住機遇,將稻漁綜合種養工作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在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出臺獎補政策的政府工作領導下,一批又一批水產養殖戶不斷湧現出來 。
  • 養蝦需有「稻」——蝦稻田水稻管理的意義和建議
    一種充分利用土地空間、發揮物種互利共生作用的新種養模式——稻蝦共生(稻蝦共養),在政府支持、產業推動和農民響應下,在長江流域等水資源相對豐富的稻區迅速發展。稻蝦共生模式為何能取代池塘精養模式成為主流?在這個模式中水稻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蝦稻田中的水稻如何保護和管理?值得我們總結和探討。
  • 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鴨子村:千畝稻漁肥 東方荷飄香
    雙港鎮鴨子村黨總支書記程朝紅指著大片水面跟筆者介紹著:「這裡是稻漁綜合種養基地,也是我村重點打造的千畝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目前稻蝦養殖700畝、稻蟹養殖300畝,東方埂處千畝水面下一步也將打造藕蝦、藕魚綜合種養模式。」  雙港鎮鴨子村東鄰嬉子湖,北依掛車河,地勢低洼,易澇易旱,是個典型的圩區地帶。
  • 懷化市積極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 稻香魚肥鄉村美
    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養殖空間,著力保障水產品供給,特別是在養殖網箱整治、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的背景下,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在傳統稻田養魚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生態環保」新模式,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