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海口12月25日電(記者王曉櫻)德國學者漢斯·史圖博被稱為中國黎學奠基人。因為80多年前,他先後兩次赴海南進行民族學調查,為後人留下了黎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日前,海南省博物館策劃了「燈下故人——一個德國人與海南島的故事」展覽,將史圖博的調查成果再現,還原了87年前海南島原住民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
史圖博於1885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1908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10年任教於耶拿大學。1924年春,史圖博應邀到同濟大學任教,就職於醫學院,擔任醫科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館主任。直至1951年,史圖博才從中國返回德國。1961年,史圖博病逝於德國埃爾蘭根。
1931年、1932年史圖博兩次深入海南島腹地,進行詳細的民族學調查,並成書《海南島的黎族——為華南民族學研究而作》,其後翻譯成日文、中文等,譯作《海南島民族志》。這是一部用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等新學科、新方法研究黎族的專著,史圖博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黎學的奠基人」。而在研究海南少數民族的同時,史圖博還徵集了一大批海南民族文物。這批文物後來進入了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和民族宮博物館等。
史圖博在海南島進行人類學調查的文化動機,依其在書中所言:「漢族文化今天正處在變化之中,它吸收著歐洲的文化遺產,許多古老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著。在沒有全部失去尚可窺視其原始狀態之前,今天必須寫下這些東西,因為這是最後的時機了。」史圖博說,黎族文化是華南文化史的標本,黎族是一個用圖案裝飾代替語言書寫的民族,探究這一華南文化史的標本,可以進而說明整個華南文化史的發展過程。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史圖博的學術地位有三個方面:一是奠定了黎族分類的基礎。今天大家把黎族分為本地黎、岐黎、侾黎、美孚黎和加茂黎五個支系,史圖博當時已在本書中進行了分類,是較為科學的,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開創了黎區民族學研究田野調查先河。在這之前人們對黎族的認識,基本上是停留在浮光掠影和道聽途說上,往往是以偏概全甚至以訛傳訛,難以令人信服。而史圖博的兩次海南之行,足跡遍布了大部分黎區,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和訪問,記錄和收集了豐富的黎族民族學方面的資料,從而保證了《海南島民族志》一書堅實的學術質量。
三是首次運用了體質人類學的方法對黎族進行研究。史圖博通過人體觀察和測量,並將黎族與臺灣省的高山族和東南亞的許多民族進行了比較,還就黎族族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假設,由此引發了民族學界對於黎族族源問題的深入討論,從而推動了黎學的研究和發展進步。
據介紹,今天仍有不少民族學家沿著史圖博的足跡,重走史圖博之路,找回屬於海南島的獨家記憶。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26日 09版)
[責任編輯: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