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館策展還原海南島原住民的生活世界

2020-12-2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海口12月25日電(記者王曉櫻)德國學者漢斯·史圖博被稱為中國黎學奠基人。因為80多年前,他先後兩次赴海南進行民族學調查,為後人留下了黎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日前,海南省博物館策劃了「燈下故人——一個德國人與海南島的故事」展覽,將史圖博的調查成果再現,還原了87年前海南島原住民的生活及其精神世界。

  史圖博於1885年出生於德國萊比錫,1908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10年任教於耶拿大學。1924年春,史圖博應邀到同濟大學任教,就職於醫學院,擔任醫科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館主任。直至1951年,史圖博才從中國返回德國。1961年,史圖博病逝於德國埃爾蘭根。

  1931年、1932年史圖博兩次深入海南島腹地,進行詳細的民族學調查,並成書《海南島的黎族——為華南民族學研究而作》,其後翻譯成日文、中文等,譯作《海南島民族志》。這是一部用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等新學科、新方法研究黎族的專著,史圖博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黎學的奠基人」。而在研究海南少數民族的同時,史圖博還徵集了一大批海南民族文物。這批文物後來進入了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和民族宮博物館等。

  史圖博在海南島進行人類學調查的文化動機,依其在書中所言:「漢族文化今天正處在變化之中,它吸收著歐洲的文化遺產,許多古老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著。在沒有全部失去尚可窺視其原始狀態之前,今天必須寫下這些東西,因為這是最後的時機了。」史圖博說,黎族文化是華南文化史的標本,黎族是一個用圖案裝飾代替語言書寫的民族,探究這一華南文化史的標本,可以進而說明整個華南文化史的發展過程。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史圖博的學術地位有三個方面:一是奠定了黎族分類的基礎。今天大家把黎族分為本地黎、岐黎、侾黎、美孚黎和加茂黎五個支系,史圖博當時已在本書中進行了分類,是較為科學的,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開創了黎區民族學研究田野調查先河。在這之前人們對黎族的認識,基本上是停留在浮光掠影和道聽途說上,往往是以偏概全甚至以訛傳訛,難以令人信服。而史圖博的兩次海南之行,足跡遍布了大部分黎區,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和訪問,記錄和收集了豐富的黎族民族學方面的資料,從而保證了《海南島民族志》一書堅實的學術質量。

  三是首次運用了體質人類學的方法對黎族進行研究。史圖博通過人體觀察和測量,並將黎族與臺灣省的高山族和東南亞的許多民族進行了比較,還就黎族族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假設,由此引發了民族學界對於黎族族源問題的深入討論,從而推動了黎學的研究和發展進步。

  據介紹,今天仍有不少民族學家沿著史圖博的足跡,重走史圖博之路,找回屬於海南島的獨家記憶。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26日 09版)

[責任編輯:石佳]

相關焦點

  • 紀念海南島解放70周年:「解放海南島文物史料展」開展
    尹海明 攝圖為觀眾在觀展。 尹海明 攝圖為觀眾在觀展。 尹海明 攝圖為觀眾在觀展。 尹海明 攝5月1日,民眾在海南省博物館參觀「碧海丹心——解放海南島文物史料展」。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境解放。正值海南島解放70周年之際,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中共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推出「碧海丹心——解放海南島文物史料展」,回顧那段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展覽共分「宜將剩勇追窮寇」「萬馬千軍北部灣」「千帆競渡海南島」「摧枯拉朽殲頑敵」「為有犧牲多壯志」五個部分,共展出重要文物及展品120餘件,歷史照片100餘幅,檔案10餘件。
  • 今天這個節日,屬於海南島真正的「原住民」!
    今天這個節日,屬於海南島真正的「原住民」!海南長臂猿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民」已經在海南「落戶」萬年以上!「國際長臂猿日」科普嘉年華活動於10月23日走進海南師範大學(桂林洋校區),並於10月24日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開展「我愛長臂猿,我愛海南島」科普知識決賽,參賽者將有機會獲得海南熱帶雨林主題研學的免費名額。
  • 考古博物館策展斷想
    考古機構該不該擁有自己的博物館,這本來不應該是問題,但多年來都存在爭論。有人覺得,考古單位集中力量發掘就行了,發掘品應交給博物館管理。但考古人中也不乏主張考古機構應該有自己博物館的專家。多年前,由於職業的經歷,我曾思考過考古和博物館的關係,在2013年,還策展了全國第一家虛擬考古博物館。
  • 人民日報文創會客廳 | 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立足建館,促進海南文博事業健康發展
    在這樣的發展基因下,2008年建成開館的海南省博物館在過去的12年,有過很多個從無到有的開拓性建設時刻。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幾乎親歷了所有這些辛苦的時刻。先後主持並策劃《大海的方向——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金玉良緣》《一機難織兩樣錦》等精品展覽;組織開辦博物館行業內首屆策展論壇,並創刊不定期專刊;主持海南省博物館二期改造,開創「一賦成展」的展覽體系;創辦並指導海南省文創IP形象「南溟子」品牌建設。
  • 海南省博物館舉辦「5·18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由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為指導單位,海南省博物館主辦的IP品牌發布會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在省博物館內舉行。 海南省博物館作為海南傳統文化載體及重要文化窗口,以海南地域文化為依託,整合社會各界資源,正式公開發布原創自主IP品牌和形象代言人——「南溟子」。
  • 海南省博物館面向國內外徵集華僑文物等
    中新網海口5月18日電 (朱磊)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海南省博物館當天發布面向社會徵集相關文物、藏品公告。為配合在建中的海南省博物館二期工程,海南省博物館面向國內外徵集華僑文物、民族民俗文物、黃花梨明清家具、流散文物及近現代書畫作品等。
  • 博物館是否需要建立「策展體系」?又該如何架構?
    博物館策展管理體系也需要同步進行相應的調整。博物館是否需要建立「策展體系」,科學的「博物館策展」體系有哪些流程,策展人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等等問題,仍需要博物館人不斷在實踐中思考與探索。繼《打造展覽品牌,策展工作需要怎樣的標準流程》與讀者交流後,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文博系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晨又同我們繼續分享他對博物館策展工作的理解,並回答了上述問題。
  • 海南省博物館沉船展:南海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在海南省博物館二樓「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如夢如幻的展廳裡,市民和遊客紛紛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前駐足,陶醉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裡。「美麗的南海,是中國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段,水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南海水下文物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海南省文物局副調研員黎吉龍說。
  • 策展時刻丨「策展與策展性」&「當代設計策展」系列講座
    近期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討策展作為一種倫理的哲學研究專著《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 小學生將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原標題:小學生將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昨天,「基於核心素養的育人方式變革——首屆PDC教育國際學術論壇」上,中國原創的PDC教育發源校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介紹,今年PDC聯盟校從11所會員校增加到了46家單位、上百所學校。
  • 你認識海南島真正的「原住民」嗎?今天,聽專家學者講述它們的...
    它是海南島真正的「原住民」已經在海南「落戶」萬年以上!它是「身份」獨特的物種經測定,1996年被確認為獨立種!海南長臂猿現僅存一個種群,數量約30隻,是世界上唯一種群數量不到100隻的靈長類動物,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7年就將其列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之首。
  • 海南省博物館首次向公眾現場展示考古工作
    12月1日至2日,海南省博物館召集省內外媒體單位組成「考古工地探訪團」走進兩個遺址發掘現場。這是省博物館首次向公眾現場展示考古工作。探訪團首先來到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水上市村的明代水會所城考古發掘現場。據相關歷史記載,水會所全稱為「水會守御所城」。
  • 海南省博物館沉船展:南海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在海南省博物館二樓「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如夢如幻的展廳裡,市民和遊客紛紛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前駐足,陶醉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裡。「美麗的南海,是中國水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段,水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南海水下文物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文物資源。」海南省文物局副調研員黎吉龍說。
  • 讓中國藝術通過策展走向世界舞臺
    機器人·間展覽現場  12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1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論壇以「策展與時代·文化責任」「策展與時代·學術發展」為主題,對中國策展學界的新現象、新問題和新成果進行討論。  藝術家個展,自然是藝術展覽中的「基本粒子」 。縱觀2019年舉辦的龐茂琨、隋建國、蘇新平等藝術家個展,其策展思路更加注重藝術探索與時代語境的關係。
  • 展櫃案例:海南省民族博物館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 (雙面通櫃、沿牆展櫃) 位於五指山,佔地近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3147平方米,館內共設海南民族歷史文化陳列、海南民族紡織文化陳列、海南民族藝術陳列三個展館以及書畫、陶瓷兩個專題展。
  • 知名畫家郭顯中墨畫展海南省博物館開幕
    知名畫家郭顯中墨畫展海南省博物館開幕 2015-10-21 15:19:20  1990年代之初,他來到海南島,在三亞友人家中潛心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創作。正如海南省作協主席孔見所言,「熱帶海島繚亂的陽光,和在歌聲一般飄揚的季風中自由生長的植物,撫慰了他的靈魂,也激發了他內心的靈感,鬱悒多年的的情愫一發而不可收拾,他手中的筆頓然失控,貪婪地吞噬了大量的宣紙,寫下了數以百計的作品。」
  • 《策展學叢》第二輯出版 | 聚焦策展與時代
    該書旨在梳理策展在中國的理論脈絡和實踐歷史,在我們過往經驗和已有著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中國策展學的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策展在中國理應蘊含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更多樣的形式參與時代文化建構,豐富人民生活,參與國際交流與對話,以此興學術新見,成學派氣象,立文化主體,構全球對話。立足時代,回應現實,面向未來。
  • 博物館策展:激發觀眾的參與意識
    採寫/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徐毅兒  「2018年度臨時展覽策展心得交流會」1月18日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    博物館「策展」要以觀眾需求為依歸  關於「策展」,國家博物館的趙永率先分享了他自己的心得:「《從負責人制到策展人制的轉變》,關鍵在於一個『策』字!」
  • 2020年海南省博物館志願者招募公告
    志願者招募 /Profile/海南省博物館2020年志願者招募工作即將開啟,我們歡迎熱愛博物館、熱愛海南人文歷史的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志願者行列,開展展廳講解、參觀引導、秩序維護等志願服務工作。圖丨海南省博物館社會志願者團隊招募條件 /Profile/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具有獨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身體健康的公民;具有奉獻精神、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熱愛文博事業,願意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在博物館無償為公眾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