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與嘉興,這是一對多次分分合合的城市。在1983年,正式撤銷嘉興地區,分別設置湖州市和嘉興市。自此之後,湖州和嘉興兩市正式分家,那麼這一行政設置的最終落地對於兩地的發展,甚至是整個浙江省的發展究竟有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一、湖州與嘉興的發展定位不明確
湖州與嘉興兩座城市均屬於環太湖地區,而這一地區相較於蘇州、無錫、常熟而言並沒有明顯的發展優勢,而人口體量、地理位置等等均處於劣勢。此外,在人均財富和GDP總量層面,湖州與嘉興更不是蘇州、無錫、常熟的對手。
發展的條件不如對方,發展的基礎不如對方,這就使得原先的「嘉興地區」的地位比較尷尬了,這就仿佛是太湖經濟圈發展存在著一大塊「窪地」,拽不動也拖不走,若是任其這樣待在原地緩慢發展,勢必會成為制約太湖經濟圈發展的一大瓶頸!
既然拽不動也拖不走,那就只有拆,一分為二!
二、重新整合太湖經濟圈資源
如前文所述,既然湖州和嘉興兩地成為了太湖經濟圈發展的「窪地」,但是窪地的發展同樣也要消耗這一地區的資源。
這就好比幾個富人身邊卻有幾個窮親戚,富人聯手開了一家大公司,為了解決窮親戚的溫飽問題於是讓他們到富人公司裡打工。但是這些窮親戚不僅沒有技術,沒有能力不說,而且還仗著是老闆的親戚「耍大牌」不幹活兒。這樣一來,公司裡就無端的多了幾個吃閒飯的,不僅沒能給公司帶來效益,反而加重了公司的財政負擔!
針對這樣的狀況,公司當然要想辦法了。但是偏偏這些吃閒飯的人數還不少(體量大),喜歡抱團,當然就要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先把他們打散然後重新安排工作了!
如何安排工作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點!
三、找準自身發展定位
在經過拆分之後,嘉興的地理位置與上海和杭州比較接近。所以嘉興這個「包袱」就直接甩給了發展動力強勁的上海和杭州。這樣一來,嘉興就可以針對性的根據上海和杭州的發展,從而調整自身產業布局,對接兩座城市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承接從兩座城市溢出的相關產業。久而久之,嘉興也就逐步的融入到了上海和杭州經濟圈當中!
而湖州則反過來直接投入太湖經濟圈和南京經濟圈的懷抱,通過高鐵建設逐步和太湖周邊地區連成一片,配合太湖周邊地區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承接相關生物醫藥產業,從而可以有效的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從而進一步激發湖州地區的經濟活力。
如此一來,嘉興投入「上杭經濟圈」,湖州投入「太湖南京經濟圈」,這就好比把兩個無所事事的人分別放到了兩個優秀的團隊當中,他們便被周圍的人裹挾著一起向前衝刺!
總之,嘉興和湖州的拆分是一次歷史性的選擇,把發展定位尷尬的地區一分為二,把沉重的包袱進行拆分,進而有效地融入高速發展的經濟圈,其對於「長三角」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