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視劇「粵軍」如何重振雄風?
《人間至味是清歡》海報。
《我的1997》海報。
全國電視劇工作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會上指出,電視劇創作要把握正確導向,突出主流價值引領,聚焦現實題材創作,正確把握歷史題材創作,不斷提高電視劇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要聚力打造精品佳作,提高原創能力,抓好劇本創作等基礎環節,培育更多高水平電視劇創作生產核心團隊。
回望廣東,近期多部粵產劇作在央視及全國主要衛視密集播出:《我的1997》《熱血軍旗》等歷史大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重磅接檔;《人間至味是清歡》《守護麗人》《愛,來的剛好》等都市情感劇作掀起一波波收視熱潮;南方影視節目聯合製作中心製作的電視劇《美味奇緣》又剛於9月11日亮相湖南衛視……
在影視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粵產劇如何在藝術性與市場需求間闢出一條創新之路?這些聚焦於現實題材的粵產劇作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重塑「南派」影視輝煌?
多部歷史大劇接檔央視黃金檔
「聚焦現實題材創作」是本次全國電視劇工作座談會的重要部署。「廣東電視劇創作一直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據統計,2016年獲得備案的粵產電視劇中,當代現實題材的佔了近六成;獲準發行的粵產電視劇中,當代現實題材高達76%;在中央級頻道和省級衛視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12部粵產電視劇中,當代現實題材多達11部。而從近期接連登陸央視的粵產劇來看,均為歷史題材。
如上周在央視一套收官的《熱血軍旗》,講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前後,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創建人民軍隊的探索和實踐的光輝歷史;真實再現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三河壩阻擊戰以及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等重大歷史事件。
該劇的項目統籌、編劇陳學軍介紹,《熱血軍旗》是由廣東南方領航影視傳播有限公司領銜拍攝,劇本打磨多年,編劇團隊五易其稿。自2016年9月開機,劇組歷時一百多個工作日,拍攝取景輾轉多地。為了再現戰爭的恢弘場景,全劇共有1300個場景,角色超過了500人,總投資1.2億元。知名演員黃海冰、郭廣平和周惠林多位老戲骨在劇中同臺「飆戲」,獲得業內和觀眾的好評。
如何打破以往歷史題材劇作宣教式的敘事方式,讓電視劇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從這些粵產劇中可以看到不少創新探索。
作為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的獻禮劇,今年6月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我的1997》嘗試從幾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切入,將個人的奮鬥史與香港回歸的大歷史融合在一起,講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兩地20多年的歲月變遷。該劇在展現「一國兩制」偉大實踐成就的同時,讓觀眾體悟到生活的變化中流露的真摯情感。
而2月在央視八套播出的年代傳奇電視劇《破曉》則突破時代視覺局限,融合「反腐」和「刑偵」兩大新鮮元素,為觀眾呈現一出懸念迭起的「另類抗戰劇」:以抗戰時期的上海灘為背景,講述探長田繼葉與律師葉靖奇因為一樁離奇的殺人事件而相識,歷經誤會、陰謀、仇恨,最終成為共產主義者的成長故事。據全國網和52城測量儀統計,《破曉》在央視八套播出的平均收視率和平均市場份額均排名全國同時段第3名。
熱播都市情感劇回應社會熱點
近兩個月以來,又有兩部由廣東影視企業參與製作的電視劇《人間至味是清歡》和《美味奇緣》接檔湖南衛視,引發新一輪追劇熱。
《美味奇緣》由泰國演員Mike和國內年輕演員毛曉彤、張雨劍、陳欣予、方逸倫、盛朗熙等聯袂主演。該劇以飲食料理的背景設計,講述一個關於美食與愛情完美邂逅的浪漫故事,以明星主廚李雨哲和美食節目編導宋佳茗之間從歡喜冤家到最佳伴侶的甜蜜愛情為主線,展現人們在愛與成長奮鬥中的堅持,傳遞青春正能量。
同樣聚焦現實的都市愛情題材,由佟大為、陳喬恩、王一博領銜主演,廣州市潤一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製作的《人間至味是清歡》剛剛在湖南衛視高收視收官——該劇收視率屢次居同時段全國第一,網絡播放量累計已經突破45億,劇中涉及的「裸婚」「公媳同住」「供房」「下一代的教育」等社會熱點多次登上網絡熱搜熱議話題榜。
前不久,由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南方領航主旋律影視作品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上有專家指出,著力反映家庭酸甜苦辣和百姓歡樂憂傷,聚焦氣象萬千的生活景象是粵產劇創作的一大特點。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外來妹》《公關小姐》《情滿珠江》等風靡一時的作品,到二十世紀初如《外來媳婦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長壽劇』,再到近期多部上星播出的粵產新劇,都著力引領社會風尚,把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在影評人莫曉聲看來,在收視率競爭激烈的今日,粵產劇主動拒絕廉價的笑聲,擯棄無底線的娛樂,堅持品質傳播,弘揚社會真善美,值得肯定。
■記者觀察
原創粵產劇宜多點「粵味」
粵產劇作接連登上央視及全國主要衛視黃金檔,這一方面說明廣東影視製作企業實力日益壯大,投資眼光和製作水準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看出廣東影視人對優質原創內容的執著追求,對重振「南派」影視風潮的決心。
但同時需要看到的是,這些「廣東出品」「廣東製作」的劇目中在原創內容上尚欠點「粵味」,聚焦廣東本土故事、引發全國關注的「爆款」劇目仍不多見。
回溯廣東電視劇近三十年的發展,如《外來妹》《公關小姐》《情滿珠江》《外來媳婦本地郎》等至今傳為經典的影視佳作均關注廣東社會經濟的變遷,向海內外展現了鮮明獨特的嶺南文化。
事實上,作為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東這片熱土上是影視創作題材的富礦——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黃埔軍校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生長於廣東,眾多具有裡程碑式的歷史事件發生於廣東;改革開放的浪潮創造了珠三角的經濟奇蹟,廣東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數千年的海洋文化,鑄就了開放包容的「廣東性格」;而遍布全球的廣東華僑,又書寫著一部世界視野的移民史……
可見,廣東的好故事如恆河沙數,有待打撈挖掘。相比而言,那些「接地氣」的本土故事更容易引起本地觀眾的共鳴,也能引發外地觀眾的好奇;劇中那些原汁原味的「廣式」元素,恰恰是市場上獨特而稀缺的閃光點,更是我們廣東影視人熱愛和擅長的「殺手鐧」。記者 畢嘉琪 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王萍 黃奕銀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