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去禾木的前言】
禾木是喀納斯景點之一,被稱為「神的後花園」,在十幾年前被一群愛好攝影的朋友發現,開發成了現在的旅遊景點。
買票進入喀納斯後,禾木是我們第二天的行程,喀納斯內有公交車轉接,可以直接到達禾木的中轉站,我們住的地方在這條路的中段叫美麗村,當我們到達美麗村時司機卻說不能停,要到終點站再轉車才能去,真是折騰人!
出發的時候,導遊讓我們把洗漱用品,換洗衣物都帶上,其餘不用的東西放在我們的大巴車上(進景區只能坐景交大巴),所以大家都背著好大一個雙肩包。
沒辦法我們又搭上另一輛景交大巴去往美麗村,到達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下午5點,天陰沉沉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導遊馬上安排去禾木觀景臺,來回2~3個多小時就夠了,我們放下行李相約去往觀景臺。 出門後天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將路邊舊的小木屋淋成黃黑色的線條,與新做的小木屋形成鮮明的對比。
雨中的小木屋將原色加深,溼漉漉地任由雨水滾過屋脊,猶如哭泣後的淚水,滴答滴答個不停。 路邊凹槽內的積水,將木屋的倒影按倒在地,任由遊人的腳步踏碎一地泥濘。
餵牛、馬的草垛子,休閒自在的奶牛。
路邊烤羊肉串的圖瓦人,羊肉串價格好貴,5元一串,兩片瘦肉兩片肥肉錯開串成,味道很鮮美。
進入了去往觀景臺的主幹道,不遠處有一座橋出現在眼前,走上橋放眼望去,碧綠色的河水,流水潺潺從亂石間穿過,你追我趕蕩起層層漣漪,一路歡快奔騰。
岸邊的白樺樹成排成林,婆娑搖曳,伸展著金黃色的葉子,似在為流水搖旗吶喊。 有景就有人,這裡是禾木最繁華的地段,熱鬧非凡。
前面進出口是用木板做的一個簡單牌坊,用木條拼湊出「禾木」兩個字,看來我們沒有走錯路。新疆的木材資源豐富,這段時間看下來,人工做的棧道、階梯基本上是木頭做的,這裡也不例外,木板鋪成的小路和臺階一直通到山頂。
過了橋前面有一片開闊地,木板路將它一分為二,旁邊有圖瓦人騎著馬悠閒的招攬著生意。
在禾木騎馬最划算,從山下騎到觀景臺差不多半個小時的路程,再騎馬轉回來,聽導遊說100元就可以搞定。只是那天沒人願意騎馬,天又下著雨,不然我一定要去領略一下騎馬的樂趣。
順著木板路向前,前面還有一段用鵝卵石鋪成的階梯,鵝卵石很大,很光滑,顏色偏暗,有足球般大小,因下雨稍稍有點滑,我們只能小心翼翼的邁著步子。
走過了鵝卵石路,就是上山的階梯,階梯有些陡峭,爬了一會汗就冒了出來。 禾木的天氣還很冷,正好下雨又降溫,我們穿的是冬天的衝鋒衣,出的汗在裡面感覺有點難受,如果脫衣服又怕感冒,只能忍受著。
一路跟著大家的腳步一步一步的向上挪,上山的人很多,下山的人又原路返回,所以有些擁擠。 終於到了觀景臺,那感覺…… ……
觀景臺上人群熙熙攘攘,一個個攝影的大炮筒子鏡頭對著山下的風景,攝影師們是那樣的忘情,顧不得雨水的調戲,忙著調整最佳角度。
觀景臺很大延綿幾裡路,它是個天然的牧場,還有馬、牛在這裡悠閒地吃著草,遠處騎著馬的圖瓦人,如大漠上的剪影,豐富著畫面,木板路向縱深處延伸,感覺像沒有盡頭。
禾木最美的風景是俯視山下,五顏六色的白樺林將村莊環抱,一排排的小木屋在山林的映襯下,古樸中透著寧靜,繁華中透著樸素。
湖水縱橫交錯,從山林、從小木屋、從太陽落下、從月亮升起的地方穿過。
如此強烈的對比,天空與大地的對比、樹林與小木屋的對比、湖水與山川的對比,色彩是如此的跳躍豐滿,像九月的桂花蜜一樣醉人。
沿著木板路往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過一小段彎道,因為它將我們的視線遮擋,看不見前方延展的起伏。
經過的這個彎道好有意境,有種眺望遠方的寧靜,在這一隅就是我一個人暫時的天地。過了這個彎道,俯視下的視野越來越寬闊,但天也慢慢漸黑,可能是水折射的光澤,風景依舊明豔。
和同伴往前走了沒多久,山上起風了,傘開始兩邊搖晃怎麼也拿不住,因為怕傘將人帶下山頂,於是將傘收了,好在穿了衝鋒衣,擋風又擋雨還安全。 這時山下已亮起了燈火,卻另有一番景色。
這樣的天氣不能再逛,我們只有下山,景再美沒有機會欣賞。 下山的時候,還有那些大炮筒子們不甘心,守在那裡奢望雨停,太陽再次露出笑臉,因為新疆的天氣真的說不準,有時也會出現奇蹟。
下山很輕鬆,山下有一個小鎮,小鎮附近有許多的小飯館,於是就近去了一家麵館,一人點了一份揪面,25元一碗,有點像我們這裡的麵疙瘩,只是薄一些。
店裡的生意特別好,川流不息的人,老闆娘也忙得屁顛屁顛的。 品種很多,各種各樣的麵食,涼皮,酸奶,價格在30左右浮動。
我們等了半個多小時才等到,連湯帶面好大一碗,面中有一點點的牛肉、青菜、番茄,很像上海人吃的羅宋湯。
飯後在小鎮路邊烤羊肉串的攤位前買了一串羊肉串,嘗嘗新疆地道羊肉串是什麼味道?在路上時聽導遊介紹過這裡的羊肉沒有羶味,羊肉肥嫩可口,感覺味道確實不錯。
這是我們住宿的小木屋,房內有兩個大通鋪,晚上的新疆寒氣襲人,別擔心!房東燒了火炕。
木屋內的設施雖然簡陋,但還比較乾淨,床也是軟軟的很舒服,只是蓋的被子比較厚,炕裡的溫度一上來就熱得不得了,輾轉反側了一晚上。
一大早6點,我就起床了,今天要上觀景臺看日出,看看外面的天氣晴了,同伴們也陸續起床,內心都有一份期待。
6點半左右,我們出發了,天還是黑的,只有遠處的路燈閃著微弱的光芒。 因為路況熟悉,所以一會就到了山下,一路人頭攢動,都是這個時間去觀景臺看日出,7點左右才能看見日出。
山路沒有燈,遊客們有的打著手電,有的用手機照明。我們一起的同伴互相攙扶著前行,有鵝卵石的那一段不好走。一路只有趕路的急切聲,沒有人說話。大家低頭看著腳下的路,像急行的軍隊,隊伍拉得很長很長,甚是壯觀。
上了觀景臺,臺上已是站滿了人,往東的方向一字排開大大小小的單反攝像機,蓄勢以待。
山上晨霧朦朧,晨霧也是禾木的一大景觀,昨天下雨了,今天的霧特別濃,將山包圍在迷霧中,霧在身邊遊走,灰濛濛一片。
我們朝著東面的方向一直向前,前面的人越來越少,不時還有和我們反方向的人經過。
我們攔住他們,向他們打聽前方的狀況,他們說前面還有個觀景臺,同伴一定要去看看,只好和她隨行。
走了大約半個多小時的路程,木板路開始向山下延伸,我感覺不對,就和同伴商量說找個人問問再前行,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另一個上山的路,我們只好折返回原路,找到一個有利地勢靜等日出。
時間在一秒一秒的過去,7點10分、8點,東方的雲霧散開又聚攏,聚攏又散開。那一抹霞光始終無法透過厚厚迷霧的遮擋。 我們焦急的等待,因為我們在禾木的時間不多,吃完早餐後還要趕去另一個景點。
今天的日出大家還是沒有看到,等濃霧消散後,太陽已掛在天空了。
迷霧下的禾木。
觀景臺後面有個跑馬場,一溜排的駿馬好可愛,過去問了一下騎馬照像只要10元,只是時間不充裕,只能戀戀不捨的離開。
從山上下來再看沿途的風景,經過一夜雨水的洗滌,小木屋被清晨的濃霧籠罩,霧漸漸散去,金黃色的白樺樹和小木屋在眼前展開,猶如新生的嬰兒般嬌嫩。
秋天的禾木才是最美的季節,清晨的小木屋被炊煙喚醒,五彩的背景和小木屋的簡樸形成視覺上的衝擊,讓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和人類巧妙的搭配。
剛開始以為這馬兒在睡覺,一動不動的,任由喧囂的人群從附近走過,原來是見慣了這場面,絲毫也不影響它的神遊。
禾木的美是一種自然與人文的結合,缺一不能成經典。我們去的時候正趕上禾木的小木屋在改造,有許多的小木屋被拆掉,新的小木屋還在建設,所以住宿價格就有些偏高。
清晨的小木屋在薄霧中籠罩, 遠處的白樺林黃綠相間,如此清新,如果有時間可以在圖瓦人的小木屋裡享受慢生活,和幾個朋友一起品品酒、聊聊天、騎騎馬,還有喝著可口的酥油奶茶在冬不拉的琴聲中陶醉,一天的時間在悠閒中度過,這在都市裡是享受不到的生活。
太陽出來了,金色的朝霞從天邊擴展開來,也照在炊煙嫋嫋的小木屋上,此時的心是感動的,感動大自然賜予的光明和眼前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