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作為觀眾心中最知名的宋朝官員之一,包拯最近終於在《清平樂》中上線了。
一出場,包拯就率領一眾言官義憤填膺地攔駕進諫,逼得官家進退不得,只能默默用衣袖擋一下橫飛的吐沫。鐵面無私的人設,立得妥妥的。
然而有趣的是,包拯在《清平樂》上線後,觀眾的關注點卻跑偏了。不少網友對著《清平樂》中白面長鬚的包拯發出了大大的疑惑:「包大人竟然美白成功了?」
確實,《清平樂》中的包拯與許多人印象裡面如黑炭,額帶新月的形象相去甚遠。但如果比照歷史畫像,就會發現《清平樂》中的包拯形象其實更接近歷史。
白書生變包黑炭
雖然包拯在如今家喻戶曉,然而在《宋史》中對他的記錄很少,也並沒有特別對他的外貌進行描述。但從包公祠保留下來的塑像來看,包拯其實是一個清瘦的白面書生。
而民間之所以將包拯形象傳為黑面,與他的性格分不開。
包拯嚴於律己、為人耿直。宋仁宗慶曆新政時期,包拯由守舊派推舉進入中央任職,但是他卻並沒有站在守舊派一方,而是保持中立。不管是新派舊派,都躲不開包拯的彈劾,被包拯彈劾降職、罷官的重要大臣不下三十人。
民間有俗語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就是講包拯像閻羅王一樣鐵面無私。也正是因為包拯不畏強權、不吝私情的性格,讓他在百姓心中有了莊重威嚴、不假辭色的形象。
元朝後,戲劇高速發展,包拯被反覆搬上舞臺。而為了將包拯莊重威嚴的形象具象化,表演者從古代中華五色中選取了象徵地位與威嚴的黑色作為包拯的臉譜色。
在清朝以前,舞臺上的包拯臉譜其實是純黑的。隨著民間故事的流傳,包拯逐漸被神化。
有傳說,包拯頭頂月牙,往來陰陽兩界,日斷陽間,夜判陰間。於是表演者在原有純黑臉譜的基礎上加入了白色,勾勒月牙。這個形象在眾多影視劇中被沿用,成就了我們如今熟悉的包青天。
名偵探真的不會探案
當然,觀眾對包拯的誤解不只有外貌形象,傳說中判案如神的包青天其實並不會探案。
我們之前講到包拯熱衷於彈劾朝廷官員,這不僅是因為包拯嚴明剛直,還因為包拯長期在監察系統任職。
包拯曾任監察御史,後進入知諫院監察文武百官,累任御史中丞。他也曾在大理寺任職過一段時間,但並沒有很多審案紀錄,甚至歷史上還有包拯判案能力不足的爭議。
包拯畫像
比起探案,他可能更喜歡參人。
南宋後期,開始有包拯判案的文學作品在民間流傳,到了元朝,包拯屢次被搬上舞臺,關漢卿的名作《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朝小說家石玉昆所著《三俠五義》中,包拯在眾位俠士幫助下,破奇案、平冤獄的故事奠定了如今影視劇中的包青天形象。1993年由臺灣中華電視公司製作,金超群出演的《包青天》就是由《三俠五義》改編而來的。
《新包青天》
「鍘美案」「珍珠衫」「狸貓換太子」......《包青天》前後拍攝了十幾部,以探案為主線,將觀眾對包拯破案如神的想像搬上了螢屏,走進了千家萬戶,而神探包拯的名號也越來越響。
智商奇高,情商掉線的傻包拯
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2000年開播的《少年包青天》系列才是童年的記憶。
《少年包青天》系列前後拍攝過三部,雖然仍舊是包青天探案的故事,但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認知中的包拯。
第一部《少年包青天》劇情在包拯讀書時期開始,因為還是書生,所以周杰飾演的包拯少了「包青天」的鐵面無私,而是放大了其在破案上的聰明才智。
同時,劇中改掉了包青天嚴肅莊重的形象,在周杰的演繹下與公孫策和展昭日常鬥嘴的包拯,有些賤萌可愛。這部劇成功將包拯的形象拉下了不可侵犯的神壇。
《少年包青天2》中的包拯由陸毅飾演,基本延續了第一部中的風格。然而也許是為了貼合演員的氣質,陸毅版的包拯少了第一部中的賤萌,反而穩重了不少。同時感情線的增加,給陸毅版的包拯塑造了一個智商奇高,但情商掉線的形象,有著莫名的反差萌。
而到了《少年包青天3之天芒傳奇》(以下簡稱:《少年包青天3》)一上來,就讓包拯失憶變成了傻子。雖然在第一案結束之後,包拯就恢復了記憶,但這份隱隱的傻勁兒卻貫穿始終。
《少年包青天3》中鄧超飾演的包拯,性格特點要更分明一些,毒舌屬性增加,情商持續掉線。但這部的包拯身上,背負著天芒陰謀的暗線,在插科打諢背後,人物更加深沉。同時《少年包青天3》中有許多對佛家思想的探討,比起前作對破案的展示,這部劇更注重對人性的探討。
在《少年包青天》系列之後,隨著創作的多元發展,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斷變化。《開封府》中黃維德飾演的包拯,正直嚴肅能治小兒夜啼;改編自漫畫的《開封奇談》中,李川飾演的包拯,從賣萌耍賤的紈絝子逐漸成長為努力上進的「小府尹」......
然而,基於黑面神探形象創作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展現真實包拯形象的作品卻少之又少,漸漸的許多人已經忘記了包拯的真正面孔。
這些年來,像包拯一樣被觀眾「誤解」的歷史人物不在少數,劉墉、紀曉嵐、李蓮英、潘美(潘仁美)......當然,這些人物被觀眾「誤解」也體現著戲說作品的深入人心。
戲說作品百樣開花,歷史正劇克己嚴謹,才是觀眾希望看到的局面。
【文/久酒】